首頁>文化>

名著《三國演義》裡,馬謖被正法後,諸葛亮向劉後主自認用人不當的責任,自受降職三等的處罰。至此,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就這樣讓諸葛亮劃上句號。而馬謖到頭來,卻被諸葛亮用一句:“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就輕描淡寫地掃進了歷史的廢棄堆。

無可厚非,馬謖被斬,對個人而言,雖十分不值;對諸葛亮而言,卻十分有價,反確認了兩大底線。具體如下。

第一底線,對外,即曹魏方面,防禦西線的統帥司馬懿的底線:一存俱存、一亡俱亡。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之所以能一下子攻佔三郡,令曹魏朝野恐懼,是因為曹魏將戰略重點放在東線,防禦東吳,從而忽略西線防禦。另外,蜀漢還佔據出其不意的先機及曹魏毫無準備的便宜。當曹魏反應過來,曹睿急率大軍救援,並親自到長安坐鎮指揮督戰時,特別是司馬懿出奇兵千里奔襲斬殺上庸孟達時,第一次北伐已無任何優勢,並註定要失敗。在隴右地區,曹魏一定會跟蜀漢打持久戰,而諸葛亮北伐卻未帶足足夠多的糧草做後盾。

為此,諸葛亮在選拔街亭守將,派去的,不是渾身是膽的趙雲,也不是身經百戰的魏延,更不是土生土長的姜維,而是紙上談兵又漸漸變得桀驁不馴的馬謖。最後,街亭失守,北伐失敗,馬謖失命。最終,諸葛亮與司馬懿達成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另類和解。在西城,司馬懿放了諸葛亮一馬,讓空城計得已完美實現;在漢中,諸葛亮殺了馬謖一人,讓離間計算是慘淡收場。來而不往非禮也。至此,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達成不需要言語溝通就心知肚明的長期默契。

第二底線,對內,即蜀漢方面,忠劉濟民的武將趙雲的底線:互相制約、互相制衡。白帝城,劉備臨終前,將蜀漢家國大事一分為三,即把國事主託給諸葛亮,留成都;讓軍事副託給李嚴,鎮永安;將家事交託給趙雲,駐成都。諸葛亮、李嚴和趙雲三人,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以免出現分工不明、權責不清、效率不高的現象,避免再現一枝獨大、一手遮天、一言堂的局面。

街亭失利後,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只需犧牲馬謖一人,自貶三等,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趙雲同樣自請由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鎮東將軍與鎮軍將軍,雖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鎮東將軍,四鎮將軍之首,掌征伐背叛、鎮戍四方。四鎮(東南西北)將軍,通常位次四徵(東南西北)將軍。可在蜀漢就有所不同,四鎮將軍反高於四徵將軍,仍低於四方(前後左右)將軍。鎮軍將軍,雜號將軍,排在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四鎮將軍、四徵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之後。鎮東將軍為下二品,鎮軍將軍為上五品。趙雲差不多也貶三等。趙雲在無形之中失去了看護劉備家事的資格,更失去了制約諸葛亮的權力。

李嚴,遠在永安防守東吳,對諸葛亮的制衡更是鞭長莫及。因此,第一次北伐後,諸葛亮徹底擺脫了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他所設定的各種約束,從而出現一枝獨大,一言堂的局因,從而確定獨斷專行,大權臣的地位。所以,馬謖,必死無疑,必定要成為諸葛亮走上蜀國權力頂峰的墊腳石。

揮淚斬馬謖這場戲,諸葛亮設計得極妙、極隱,實施得有膽、有識。斬馬謖,諸葛亮揮淚是必須,更是必要。這是一種歷經無數個前計後算,還是步步驚心後的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勝利者淚水。

筆者按:諸葛亮,在東漢三國,乃至後世眼裡,都是智慧與忠誠的象徵。然而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之中,依然擺脫不了封建社會的政客面孔。畢竟,政治無關正義,只關利益。

1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希臘版《百年孤獨》|悲劇的王室家族,只有永恆的孤獨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