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姓氏起源】

張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約有5000的年曆史。據《元和姓纂》所載: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的世孫揮(一說揮是黃帝的兒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有一次,他在晚上觀看星空,後來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弓的發明為那時的人類狩獵帶來了很大的用處,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長”,之後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揮死後,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另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張姓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解張,字張侯,其後裔就以字命氏,稱張氏。又載,在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佑那姓張,以後其後裔便以張為氏。

【全國的分佈】

張姓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北宋末年,隨著金兵佔領黃河南北及蒙古軍隊的南下,為躲避戰亂,張姓又一次大舉南遷;宋至元明清時期張姓分佈於大江南北各個區域,形成了一支支龐大的族系。今日張姓分佈北方地區多於南方,主要是以山東、河南、四川、河北四省為居多。

【姓氏名人】

張飛:字冀德,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公元221年被部將張達、範疆所刺殺。

張仲景:名機,史稱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縣)人,東漢著名醫學家,為後人尊為“醫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有《傷寒雜病論》。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街道、橋樑。他的代表作有《煙雨風雪圖》、《金明池爭標圖》、《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等。其中存世《清明上河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當代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他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1983年,85歲的張大千病逝於臺北。

【姓氏文化】

打油詩的由來

打油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拘於平仄韻律。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以後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這種詩也表現出了活躍的生命力。這類詩一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這種詩體相傳為唐代張打油所創。

唐人張打油不過是一個般的讀書人,有人說他是個農民,總之是個無名小卒。有一年冬天,南陽下了一場很大的雪,看到漫天皆白,村裡的人們來了興致,請張打油出來寫詩,大夥也娛樂娛樂。張打油隨口就吟出一首《詠雪》: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卻不著一個“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格別緻。格調詼諧幽默,輕鬆悅人。

當他吟完此詩之後,村裡人都叫好。張打油的詩雖說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卻受到了下層群眾的喜愛。後來,人們就不這種近於民間歌謠,語言風趣幽默的詩,稱為“打油詩”。

打油詩到了現代社會,更成為許多人的拿手好戲和取樂諷刺的工具,而且在內容和題材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民的思想、要求和願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名人事蹟】

張良拾履

張良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謀士。他年輕時,隱居在下邳。有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上散步,這時一位老人走到張良附近,故意把鞋丟到橋下,並對張良說:“小夥子,你能不能下去把鞋拿上來!”開始時張良是很不願意幫助老人的,但一想畢竟這位老人的年紀已經大了,於是他就把鞋撿了上來。這位老人又說:“幫我把鞋穿上吧!”張良心想,我已經把鞋撿了上來,為什麼又讓我給穿鞋呢?算了好事做到底吧!於是又幫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穿上鞋後,連一句感謝話都沒說就走了。

張良呆視良久,沒想到老人走了一段路之後,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以後肯定有出息,值得我指教。5天后早上,我們在此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早上,張良如約來到了橋上,老人早已先到了,老人生氣地說:“這次你來晚了,過5天后再來。”

又到了第5天,這一天張良很早就趕到了橋上,可是這一次老人又先到了。老翁再次生氣地說:“你又來得晚了,過5天后還要來。

又過了5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到天矇矇亮時,老人蹣跚地來到了橋上。這一次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你這樣才對。”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若是下工夫鑽研這部書,以後就可以輔佐帝王完成大業。”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從此,張良日夜研讀《太公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後來,他為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4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趙·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