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祠堂,即宗祠,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宗祠制度,產生於周朝,在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連士大夫都不能建宗廟。到了宋朝,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每個家族建立一個供奉祭祀高祖、曾祖、祖父、禰等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祠堂到清朝才逐漸平民化。成為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同時祠堂還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晏飲的地方。

古代對於祠堂,是非常重視的。

祠堂的選址

祠堂要選在好地方,古人把祠堂的風水好壞看做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

祠堂一般講究的是佔龍脈,背山面水,明堂寬大,左右互襯,四勢勻和。一般坐北朝南,或者是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的地勢來選擇其他方位的。祠堂還講究“遇水則發”,寓意著子孫滿堂,財運連連,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祠堂講究的是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所以祠堂的選址一定要避開居民樓、學校,工廠等人口密集的地方。

祠堂的組織和佈局

祠堂,設計的時候要考慮祠堂的建築面積,祠堂的佔地面積,祠堂平面佈局,祠堂的工藝質量水平要求。對於祠堂的設計,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方較少,南方居多,各地的祠堂設計都會融合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雖然風格、規模大小不同,但總體的佈局還是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明朝有明確規定:品官家廟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庶民祠堂的規定則是:祠堂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

現今,祠堂一般以“四點金”和“八間頭”佈局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而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佈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

但上述祠堂是要有充足的面積和資金來支援的,現今由於社會環境和宅基地的侷限,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祠堂擺放

一般來說,祠堂需要擺放的物件也是非常講究的,首先就是祠堂大門口的物品擺設,一般來說,是以門口左右石雕(以石獅子、石鼓石最為常見),門堂上放置牌匾(1、郡望+姓氏+堂號;2、姓氏+堂號;3、美好品德詞+堂號)。

所謂“藏風聚氣,得水為上”,說的就是祠堂裡擺放大水缸,這是因為中國人愛風水,祠堂裡放上水缸,在放滿水,表示聚財安康,有著辟邪、避免邪火的意思。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四個龕,龕中置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高祖、曾祖、祖、考(父)四世的神主,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始祖是百世不遷,永遠擺在正龕上。在祠堂昭穆排序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始終同列。

祠堂裡,都會懸掛有楹聯和匾額,也就是對聯,通常懸掛於祠堂的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聯。一般來說,楹聯和匾額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上面的文字往往是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人反覆推敲才能確定,延請族中書法精湛者撰寫,可供細緻,漆藝絕倫。非常體現家族的文化特色。

並且一些祠堂裡,凡本族新添人丁,必將貼張紅紙在柱上。以示新生族人先到祖先面前報道。紅紙上面書寫:某某某長子(次子)、取名某某某。但如今南方一些祠堂大廳正中的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經被各位祖宗遺像所取代。並且祠堂的龍壁上都貼有符籙,符籙多書寫“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並且符籙是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加拿大華人畫家庾笑洋:情到深處筆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