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已經讀過很多遍了,這次重讀,是我做了媽媽以後第一次重讀。
這一次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從字裡行間讀出了濃濃的孤獨感、無力感。
全書寫的是男主人公霍爾——一名16歲的高中生,被學校開除以後,在紐約晃盪了兩夜兩天的經歷。
這兩夜兩天裡,先是在學校跟同學、老師一通的不順心,然後是離開學校在火車上遇到了舊同學的媽媽,然後是在酒吧裡和陌生女人跳舞,再然後在轉場去另一個酒吧的路上和計程車司機聊野鴨;
而後在酒吧遇到了哥哥的朋友,再是在賓館被妓女和電梯工搶劫;
好吧,天亮了在吃早點的時候捐錢給修女,之後和一個漂亮女孩約會;
再然後又是酒吧,遇到了舊學校的輔導員,終於霍爾頓喝醉了,所以接下來他偷偷回家去看妹妹;
然後去了舊學校的老師家裡,卻又大半夜被嚇的跑到火車站大廳睡覺,天亮以後跑去妹妹學校想跟妹妹道別,沒想到妹妹想跟自己一起離家出走;
直到妹妹坐旋轉木馬的時候下起了大雨,而霍爾頓沒有躲雨。霍爾頓的兩夜兩天,不,其實是兩夜加一天半終於結束了。
這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整個故事——一個16歲少年兩夜兩天的經歷,不到48小時裡他卻像是歷盡滄桑,走過了半生一樣的漫長。
這便是青春啊!
那樣孤獨,那樣滄桑,那樣百轉千回!
為什麼我會認為《麥田裡的守望者》通篇在講孤獨與無力呢?
因為,霍爾頓認為他是那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這是青春的通病,卻也是事實。
第二夜,霍爾頓的老師其實已經充分的告訴了我們,“大人”與“孩子”的區別,他用成人理解孩子的口吻告訴霍爾頓:只要你想學,肯學,有耐心學——你就可以學到一些你最最心愛的知識。其中的一門知識就是,你將發現對人類的行為感到惶惑、恐懼甚至噁心的,你並不是第一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人都像你現在這樣,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過彷徨的時期。
老師作為“大人”中的一員,他已經比其他人好一些了,因為他理解霍爾頓,但是他的理解其實是建立在“我理解你,但我們對這一切,都無能為力”的基礎上。
然而,作者給這個老師設定了愛喝酒以及半夜摸霍爾頓額頭的細節,使得在霍爾頓心裡,老師似乎是一個變態。
這是作者在表達,表達他對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解的控訴!他把這種讓人聽上去無懈可擊的理解打上了虛偽的印章——人類給一切虛偽、一切不思進取都冠以無能為力的理由!
整本書裡,有誰說了實話嗎?
有的!
是那個計程車司機,他面對著霍爾頓提出的野鴨的問題說:他媽的我怎麼知道像這樣的傻事?
這才是一個成年人的真誠!他不虛偽,但是他急躁,讓霍爾頓認為這個司機一直在生氣。這就是一個成年人的真誠!一個成年人,成熟的成年人怎麼會對這汙濁的世界不生氣不急躁?
所以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其實是一本寓言,就像《小王子》一樣,是一本寓言書。塞林格在寫少年的心聲嗎?不是的!
男主人公霍爾頓充滿了成年人的睿智,他只是在借16歲少年的口,把他對周身的虛偽、惡意、迴圈往復的無能為力連他對自己的虛偽、膽小、茫然無措的無能為力,通通說出來!
哪怕是對自己的母親,霍爾頓也要吐槽。說:那些當母親的全部有點兒神經病。說母親的耳朵尖得像混賬獵狗。
讀的時候,真的讓我不禁笑出來了,因為這簡直就像我一樣,面對孩子那麼容易緊張、焦慮、不知所措;別說是耳朵,連大腦都彷彿是裝了雷達。
很多時候,母愛太多了,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壓的喘不過氣來。而一旦母愛太少了,母親又成了那個不負責任的人。
所以,這世上有誰是天然被無限埋怨的物件,我想那準是母親。
至於,那個守望麥田的隱喻,是在說什麼呢?
《麥田裡的守望者》兩次次出現麥田的事,第一次是小孩子的歌,第二次是和妹妹一起提到的,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保護那些玩耍的孩子。
他要做的是保護孩子。其實,《麥田裡的守望者》越往後看,越是心酸的。因為霍爾頓和妹妹聊天之後,再和老師聊天,我們會發現“孩子”被“大人”改造的過程。他從一個暢想者被拉到實際中,然後在文字中沒有寫的部分,我們可以想象,他一整個人生。想至此處,我不禁悲從中來,一個人,幾十年的人生就這麼被規劃完了,他的生活,甚至他的死後,全部都是可以想見的。
就像《海上鋼琴師》,面對著一整個紐約,鋼琴家選擇回去了。因為那樣一種完全被框定好的人生,多無趣啊。而大多數人,在這種無趣中,要硬生生的過大幾十年!
《盜夢空間》裡,柯布和妻子梅爾,在夢境中,度過了五十年,所以我充分的理解柯布對於梅爾那深深的疲倦感。
很多時候,支撐人們活下去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但是其實人生中某個羈絆是會失靈的。因為,人生本就不是一個新鮮的冒險,而是一場上演過無數次的劇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說人生沒有預演,但其實面對著這沒有預演的人生,也沒人願意二刷。
所以,《麥田裡的守望者》希望我們守護孩子,別把他們改造的那麼徹底,別讓他們的人生那麼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