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前言

2020年6月份,蘋果在開發者大會上宣佈Mac改用自研晶片。這是繼放棄PowerPC轉用Intel後再一次更換核心處理器,也是自iPhone4採用自研A4晶片以來的又一次豪賭。而多年來蘋果在移動端實現軟硬一體化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這一次作為蘋果生存根基的Mac也轉用自研晶片,未來的表現非常值得期待▽▼

但就目前而言,剛剛釋出的搭載M1晶片的Mac效能表現如何?到底是大家說的試水產品?還是有一定把握後推出來攪亂市場的殺手鐧?帶著問題一起來看看本文吧

後文提到的M1效能值得是筆者在用的這臺M1、16G、1T版的MacBook Pro,而作為對比的則是處理器為i9-9900K、搭載64G記憶體,Pro588顯示卡和500G固態硬碟的iMac5K,沒有特殊說明的話都是這兩者進行比較,價格差不多17K對27K而有些資料是來源於網路,筆者無法完成的某些測試或者認為沒必要重複造輪子就會選擇引用所有的測試都是Mac端的對比,Windows系統由於核心不一樣,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故放棄以下所有X86程式碼轉譯成ARM程式碼執行的模式都簡稱為X86仿生模式建議懶人直接看結尾總結基準測試

首先是一般筆記本都會做的測試,透過CPU、GPU、硬碟、記憶體等硬體的跑分,再測試下螢幕素質,散熱能力,風扇噪音和續航等方面,給出一個筆記本的最直觀感受,我們的主角也不例外,流程不走完怎麼有理有據的YES???

CPU

Mac端CPU跑分的軟體不多,沒有啥啥國際象棋和CPUID,筆者這裡使用的是Mac端的Geekbench和Cinebench

在Geekbench 5.3的M1原生程式碼模式中,單核得分1745,多核得分7577;X86仿生模式中,單核得分1260,多核得分5688;作為對照物的i9-9900K則是單核得分1270,多核得分7982。該測試結果表示,原生模式下M1單核暴打i9;4大4小共計8執行緒的多核得分也能摸著具有8個大核16執行緒的i9屁股;X86仿生模式下M1單核依然追平i9;X86仿生模式下能保留到原生效能的72%-75%!▽▼

而在Cinebench R23中M1原生程式碼模式中,單核得分1501,多核得分7750;X86仿生模式中,單核得分993,多核得分5209;作為對照物的i9-9900K則是單核得分1284,多核得分9988。該測試結果依然證實,原生模式下M1單核暴打i9;多核打不贏超執行緒設計的i9;X86仿生模式下能保留到原生效能的65%-67%!▽▼

另外CPU還有一個特別傳統的指標,就是解壓效能,Mac端有一款特別好用的解壓軟體,叫做“The Unarchiver”,這裡就拿它進行一下解壓速度的對比。目前該軟體依然是X86原生程式碼,M1使用得是仿生模式。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找差不多的試試。不過結果看來,M1得益於單獨的密碼學處理單元,仿生模式下還是能暴打i9-9900K▽▼

GPU

在Mac端是沒有Window是上常跑的3DMark,雖然M1可以安裝iPad端的3DMark,但參考意義不是很大,大家看看就好▽▼

在Cinebench R23中也有對應的GPU跑分測試,M1原生程式碼模式中,OpenCL得分19441;作為對照物的Pro460(8G)獨顯則是得分17388;作為對照物的另一個獨顯Pro580X(8G)獨顯則是得分37497。該測試結果表明,M1自稱是擁有最強的整合顯示卡不是吹牛的,在渲染測試強於Pro460,基本相當於Pro560/GTX1050▽▼

網上也有一組資料

蘋果M1晶片採用8核圖形處理器設計,可同時執行將近25000個執行緒,每秒2.6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資料處理能力,與Radeon RX 560幾乎相同,略遜於GeForce GTX 1650的2.9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資料處理能力

在資料的文章內也有在GFXbench中進行跑分的部分,在Metal模式下M1的GPU甚至和GTX 1050Ti互有勝負,這也印證了上文筆者測出來的強於Pro460的結果▽▼

▲△至於筆者為什麼沒跑GFXbench 5?完全連不上伺服器我也很絕望呀

記憶體

Mac端沒有關於記憶體的測試工具,在iFixit的拆解中,發現記憶體依然是來自SK海力士LPDDR4X的顆粒,在統一記憶體架構下,後期上DDR5/HBM2之類更高頻寬的顆粒可以帶來更好的效能表現▽▼

另外外媒AnandTech測評中指出

蘋果新款的 Mac 搭載了 8 x 16 bit 的 LPDDR4X-4266 記憶體,其理論峰值記憶體頻寬為 68.25GB/s。外媒實測,單個大核可實現 58GB/s 的記憶體讀取速度和33-36GB/s 的記憶體寫入速度,複製速度在 60 到 62GB/s 之間。一個大核可以利用幾乎全部的記憶體頻寬。在記憶體延遲方面,M1 與 A14 相比更低,M1 在 128MB 的完全隨機測試深度下的延遲為 96ns,而 A14 則是 102ns

硬碟

根據iFixit的拆解得知,搭載M1晶片的Mac使用的是疑似來自西部資料的閃迪顆粒,編號為SDRGJHI4▽▼

雖然M1是支援PCIe4.0通道的,但SSD跑出來的得分依然是3.0通道的,讀2800MB/s,寫3100MB/s,寫入居然高過讀,至於為啥,筆者沒搞懂,也沒看到快取記憶體的顆粒在附近▽▼

散熱

關於稍微效能強一點的筆記本, 大家普遍比較在意的就是散熱能力,像什麼多熱管、雙渦輪、狂暴模式等名詞也經常掛在筆記本玩家的嘴上。但M1晶片不同於intel和AMD的CPU,發熱量沒那麼大,通常手機這麼小的空間所設計出的別動散熱就足夠鎮壓,換成電腦這麼大的空間,這點發熱量完全不在話下,即便連續跑分半小時後,使用FLIR熱像儀檢測,發現表面溫度也沒到多少,跟人體體溫差不多,十分舒服▽▼

更別提幾乎永遠聽不見聲音的散熱風扇,相比其他筆記本開飛機般的轟鳴,這個體驗相當棒,只有在很吃壓力的連續負載中,當室內環境十分安靜時才能勉強聽到一點聲(17dB)音。接著使壞把進風口堵住之後,終於有了能聽見的風扇聲(30dB),但相比Intel版本隨時開飛機的響度來說,這算是非常能接受的▽▼

螢幕

蘋果新的Mac都有一個叫Ture Tone的功能,做螢幕分析前一定要把這個選項關掉,否則自動切換色溫就足夠你受的▽▼

MacBook Pro的屏一如既往的優秀,48個顏色中只有全世界都翻車的青色△E大於6,不想知道啥偏向的深灰色△E大於2,其餘全部控制到了△E小於2,平均△E只有0.86▽▼

其他截圖就不放了,看結果,無論是色準色域均勻度都是一流水平,不愧為Pro的稱號▽▼

續航

相對於效能表現,筆者最為驚訝的是續航表現,在看到官方宣稱有20小時的續航時間時,一開始我是不信的,“怎麼可能,鋰電池已經多年XXXX”。但實際體驗下來,蘋果一點都沒撒謊,早上充好電帶出門6小時輕度使用掉電15%▽▼

非常驚訝之餘便跑了一次測試,充滿電100%後使用chrome開啟B站,Wi-Fi連線的情況下100%亮度50%音量播放蘋果2019的釋出會,時長65分鐘。播放結束後剩餘電量95%!!!!意思就是充滿電的情況下可以連續播放20小時,側面證實蘋果官方的20小時播放影片並沒有虛假宣傳▽▼

▲△完全無法相信這是一塊58.2瓦時電池能做到的事情,M1真的牛。(前兩天週末實測每天6小時寫稿,稍微看下影片修點圖,不充電的情況下,用了兩天,到晚上還有37%的電量)

晶片特性測試

如果是一般的筆記本,到這裡基本就測試結束了,但是M1這個新物種需要更細緻的測試才能揭秘它的本質!

拋去精簡指令集、超寬架構和統一記憶體等難以被感知的技術不談,最能讓使用者直觀受益的便是異構計算,也就是M1晶片內設計的多種專用處理單元!因為是吃了臺積電5nm的製程優勢,單位體積內,電晶體數量的大幅度提升。擁有足夠數量的電晶體後,便有餘地可以在單晶矽上蝕刻出對應某些特定功能的專用電路,電路所對應的場景都是一些巨量的簡單運算,如機器學習,影片編解碼等。當需要處理這類資料時,CPU呼叫相關指令,把處理任務交給這些專用單元,從而達到效能提升,功耗卻降低的目標結果▽▼

但除了在應用啟動速度、影片編解碼等非常容易被感知的場景外,專用處理單元其實是混合在正常的CPU運算流水線中,使用者端的感知力不強,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受益。針對這類優勢,筆者劃分出幾類能受益的工作人群(包括但不限於),用目前能夠實現的測試方法去看看M1的實際辦公效能到底如何

文字報表工作

首先是絕大多數職業都會用到的Office類軟體,測試軟體為Microsoft Office、WPS Office、iWork這三套國內外通行的軟體。測試物件為

主角,搭載M1晶片和16G記憶體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7-6700HQ和16G記憶體、Pro460(8G)顯示卡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9-9900K和64G記憶體、Pro580X(8G)顯示卡的iMac

僅測試4個場景,分別是

軟體啟動速度大檔案開啟速度大檔案儲存速度匯出為PDF的速度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

應用開啟的速度必須是記錄重啟電腦後第一次開啟應用的時間,不然MacOS的機制會讓後面開啟的時間壓縮到1秒內,即便完全退出也不行測試檔案為120MB的doc、95MB的xlsx、590MB的pptx所有軟體皆是目前最新版,微軟是Ofiice 365授權的正版Microsoft Office

M1的Office目前都是X86仿生模式,其餘兩臺機器則是X86原生模式。只有在大檔案word檔案儲存一項中,i9-9900K有明顯的優勢,其他地方M1保持領先,i9-9900K只能在某幾項中勉強追平▽▼

WPS Office

M1的WPS目前都是X86仿生模式,其餘兩臺機器則是X86原生模式。這裡M1和i9-9900K基本戰個平手,M1只有在Execl的檔案儲存一項有明顯領先▽▼

iWork

iWork是蘋果原生的類Ofiice辦公套件。M1此處採用ARM原生模式,其餘兩臺機器則是X86原生模式。在蘋果強大的最佳化下,iWork基本能百分百利用M1的特性,這裡M1全方面領跑▽▼

▲△由於95MB的xlsx檔案的有些奇怪的地方,不能被numbers很好的識別,3臺Mac均用時超過2分鐘也打開不了,故不列進圖表

小結

在日常使用類Office軟體的工作者手裡,M1爆錘Intel前代消費級最強CPU(10900K和9900K實際效能差不多,也不算上XE之類的偽消費級),效能完全不用擔心。唯一要注意的是國內外三套流行的軟體選擇,得看公司的工作流以及對接客戶所使用的軟體,儘量保持一致,否則可能會有排版混亂的情況出現

靜態視覺工作

然後是靜態視覺的工作者,包括但不限於攝影后期、圖片美工等,主要測試軟體為業內流行的Adobe系PS和Lightroom。其實也正好是筆者有這兩個軟體的正版授權,在M1架構裡,Adobe的盜版都用不了,所以就只測試這兩款軟體吧。測試物件為

主角,搭載M1晶片和16G記憶體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9-9900K和64G記憶體、Pro580X(8G)顯示卡的iMacPhotoshop

M1的Photoshop目前都是X86仿生模式,對照物則是X86原生模式。此處測試五個場景,分別是

軟體啟動速度1G的PS檔案開啟速度對1億畫素的檔案進行鏡頭模糊耗時對1億畫素的檔案新增油畫濾鏡耗時1億畫素的檔案匯出為JPG耗時

1億畫素的檔案來源於哈蘇官網的樣片,這項中M1只有在軟體啟動速度中佔優勢,檔案開啟和匯出基本與i9-9900K持平,但使用PS的模糊/濾鏡效果時就不如搭配Pro580X獨顯的i9-9900K了▽▼

Lightroom CC

M1的Lightroom CC目前都是ARM原生模式,對照物則是X86原生模式。此處測試四個場景,分別是

軟體啟動速度500張Raw檔案的匯入耗時對500張Raw檔案批次調節的耗時100張Raw檔案匯出為JPG的耗時

分別測試了五大常用品牌機器的Raw檔案,分別是2600萬畫素的佳能、2600萬畫素的富士、2400萬畫素的松下。由於素材是商業專案,不便完整分享。另外缺少索尼和尼康的延時Raw檔案,如果有想測試這兩個品牌的Raw速度對比的話,歡迎上傳網盤後來聯絡筆者~

此項測試中M1和i9互有勝負,雙方都沒有明顯的大優勢存在,順便還能看出,M1對佳能的Raw有神秘加成,而松下的Raw,解碼起來就比較吃力▽▼

小結

在Adobe系的兩款軟體中,M1完全不敵酷睿i9。但考慮到Adboe尚未完全對M1晶片進行最佳化的情況下,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強的戰鬥力

動態視覺工作

接著是動態視覺工作者,包括但不限於影片剪輯,包裝特效,三維動畫等,主要測試軟體為蘋果原生的Final Cut Pro(包括Compressor)和DaVinci。也收錄了大V關於Adobe PR的測試詳情,筆者沒去跑PR是因為買不起正版的PR,暫時有沒有M1能用的破解版,故沒有自行跑分測試

測試物件為

主角,搭載M1晶片和16G記憶體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7-6700HQ和16G記憶體、Pro460(8G)顯示卡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9-9880H和32G記憶體、5500M(8G)顯示卡的MacBook Pro對照物,搭載i9-9900K和64G記憶體、Pro580X(8G)顯示卡的iMac

分別測試7個場景

1分鐘索尼H265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1分鐘松下H265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1分鐘阿萊ProRes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1分鐘Atoms外錄的ProRes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1分鐘佳能8KRaw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1分鐘BMD12KRaw編碼的素材匯出情況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

影片素材來源於影視颶風素材庫、達芬奇官方活動和自己的商業專案達芬奇裡無法匯入ProRes RawFinal Cut Pro裡不測試佳能Raw和BMD的Raw軟體皆為目前最新版Final Cut Pro

M1的Final Cut Pro目前都是ARM原生模式,其餘三臺機器則是X86原生模式。結果來看,4K解析度下H265編碼中M1得益於強大的獨立編解碼單元,一騎絕塵;但在5K解析度下的H265編碼就因為記憶體不夠大的原因,出現疲態;另外ProRes這種幀內編碼格式就也能和i9打個平手▽▼

DaVinci Studio

M1的DaVinci目前都是相容模式,其餘三臺機器則是X86原生模式。在這個測試裡中M1就不敵i9+獨顯的配合,只能虐虐幾年前的i7+獨顯▽▼

▲△甚至在12KBRaw的素材裡,4年前的頂配,搭載i7-6700HQ和Pro460的MacBook Pro都需要近30分鐘的輸出,所以筆者也就不放進圖表裡了

Premiere Pro

Adobe Premiere Pro的效率表現讓那個筆者不願意為其購買正版,破解版在M1上也無法正常執行,這裡沒法做獨立測試,只能搬運下Linus的相關測試▽▼

▲△結果表面,M1吊打8代低壓i5沒啥問題,X86仿生模式下也能達到i9-10900K分數的73%,根據之前算出的“X86仿生模式效能約為ARM原生模式效能的70%-75%”,那基本持平i9-10900K,結果也跟Adobe家族系列裡目前唯一做到ARM原生模式的Lightroom,所跑出來的測試結果略強於i9-9900K一致

小結

Adobe系第一款重寫底層大改版的Lightroom CC,在隨著時間變得臃腫不堪前,正好撞上了蘋果轉用Arm架構,本來就秉承多平臺通用設計的Lightroom CC,現階段進行程式碼最佳化的工作並不複雜,緊趕慢趕,勉強趕上了第一波適配M1的生產力軟體。在M1原生程式碼模式下,竟然也能跟X86的i9-9900K打得有來有回,十分精彩!要知道這可是出了名負最佳化的Adobe家族系列軟體

在影片製作的軟體範圍裡,其實還有Avid Pro、After effects、Autodesk Smoke、GV EDIUS、Lighrtworks、Media 100、Sony Vegas 和 Qualtel等,調色軟體還有SpeedGrade CC、Baselight、Mistika等,甚至三維軟體都有Autodesk MAYA、Autodesk 3ds Max、CINEMA 4D之類的劃分。但是使用上述軟體的工作者,要麼不用蘋果,要麼非常清楚自己是否需要M1,也不必來看筆者的這篇文章,所以即便有所涉獵也不展開去講了,著重講講國內比較流行的3套即可

結果看來,在蘋果親兒子Final Cut Pro強大的最佳化下,M1跟酷睿i9各有勝負,總體更勝一籌;在DaVinci的相容模式中低功耗集顯的M1打不過高功耗獨顯的i9家族;在Adobe尚未相容的情況下,M1發揮很不給力,但卻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不過話雖這麼說

During its virtual keynote event, Apple noted native M1 versions of Adobe Photoshop and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will be seen at the beginning of next year, but no specific timeframe has been given for those releases.

Apple和Adobe只能保證明年年初推出適配M1的Photoshop和Lightroom Classic,但也沒法給出具體的時間表,至於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的時間表連提都不敢提。。。。。所以暫時不能指望了

其他型別工作

筆者的職業只是網際網路行業裡的視覺創意,受限於知識面,沒辦法做更多的職業軟體詳細對比,但是也還是有辦法測試一些稍微瞭解的專業軟體,和收錄一些大眾所知道的職業相關的測試結果,一起來看看吧

Logic Pro

這個由於筆者只是略懂,沒辦法馬上做出一個很多用了合成器、外掛的工程進行對比,只能在網上搜索相關工程下載,且會做的也就並軌輸出而已,所以圖表非常簡單,只有一項對比▽▼

▲△Apple親兒子的Logic Pro下,在一個檔案大小超過300M的Logic Pro工程中,喜聞樂見的M1在原生程式碼下是能打贏X86程式碼的i9-9900K

Xcode

筆者也嘗試了執行Github上的Xcode跑分,但完全超出知識面,出現了一些搞不懂的專業名詞

錯誤,只能放棄,同時搬運一下Linus的跑分吧▽▼

▲△結果表明,M1在Xcode編譯測試中完全打爆i9-10900K

總結

首先是補充的一些Q&A環節

Q:新版搭載M1晶片的MacBook,在外接電源供電狀態下和電池供電狀態下的效能表現是一致的嗎?A:是的,筆者多次測試同一個專案在外接電源供電狀態和電池狀態的差異,發現成績基本一致,相差只有幾秒,說明無論是否在外接電源供電,M1晶片都會以滿血的狀態執行Q:哪裡能看到目前M1相容的軟體呢?A:GitHub上有大神整理了一個列表,並持續更新中

測了半天M1的效能,但其實除了效能之外,Mac使用者辦公的優勢更多的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為什麼Mac機器價格這麼昂貴,卻再說成本是降低的?其實筆者指的是用於工作時全生命週期的所有成本。根據國外分析公司totaleconomicimpact給出的報告中指出,對於一個企業來講,給員工配備Mac是要比PC更划算的▽▼

在我們熟悉的買膝上型電腦,即預裝贈送正版Windows和Office▽▼

這個特殊贈送的家庭和學生版的Office在使用者協議中有指出,僅供家用,不用於商用,甭管你買的多貴的號稱「商務辦公」的筆記本都一樣▽▼

一家正規的企業,需要用到Office是要去格外購買商用授權的,機器自帶的那個版本其實並不能用。在日常維護下,Windows出現的問題或者說能夠影響員工效率的地方更多,如硬體驅動問題、360流氓衛士和無處不在的彈窗廣告等。而解決這些難題,得使用者具備稍微專業的IT知識,或者去說聘用專門的IT支援人員。但Mac裡就不會有這類問題存在,開箱即用,就是這麼簡單。這也是多數人推薦使用Mac的原因

好了,說了這麼多,M1或者說Mac也有數不清的優勢所在,但真讓筆者推薦身邊的人購買搭載M1版本的新款Mac,其實我是拒絕的。如果我輕率的喊出“買它”,你們一定會回來罵我

原因無他,這是第一代產品。在6月份Apple宣佈改用自研晶片,然後大範圍贈送研發專用機,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去推動轉型。但在今天,連當初在釋出會站臺的Adobe也才剛剛推出M1原生支援的LightRoom CC(12月8號)一款軟體,其他大廠仍在努力適配中,注意僅是適配,還未能做到原生程式碼執行,更別談能利用上M1的所有特性

購買前請謹慎思考,你日常要用的軟體在M1晶片的Mac上是否已經支援,有沒有Apple原生的軟體得以替代,或者說一旦遇到軟體使用故障,能夠使用備用硬體應急。畢竟工具是用來幹活的,不是買回家供著的

最後,當上述所說的一切都不是你使用的障礙時,恭喜你,除了錢之外,已經沒有能夠阻止你購買的其他障礙了。畢竟Mac一直不是價效比的代名詞。這臺擁有著一流的螢幕、最好用的觸控板、最強的能耗比、沒有風扇噪音、一整天不用充電、加上MacOS系統、蘋果生態鏈加持的筆記本,值得你認真考慮一下

認真考慮過後,就應該要看一下筆者對於新款搭載M1晶片的Mac產品的具體型號推薦

上網本使用者,沒有效能需求,只想要蘋果筆記本的,選擇丐版MacBook Air,也就是7核GPU的那款移動辦公需求,正好用的全是M1相容軟體,以及擁有備用機的,選擇MacBook Pro 16G版本開發者,真香體驗師,完全沒有移動需求的人,選擇Mac mini 8G版本

好,現在一一來解釋下這麼選擇的理由

喪心病狂的推薦8G並不是壞心眼,而是當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否需要16G記憶體的時候,你大機率是不需要的。丐版或者非定製版,由於年會禮品/電商平臺的特殊性,反而更容易用低過官方指導價很多的價格買到。統一記憶體架構下的8G差不多相當於7G記憶體+4G獨顯,應付WOW、暗黑等Mac能玩的遊戲都是足夠的,更何況買Mac的大多數都不玩遊戲。加之騰訊正好推動雲遊戲,客戶端打遊戲關於配置的壓力驟減,能省一筆是一筆,丐版也是不錯的選擇當你沒有效能需求時,GPU差那麼一個核就顯得不關緊要了。7核GPU版本的MBA升級到跟8核GPU版本同樣的固態硬碟大小後,兩者價格只相差300元人民幣,相當於1個核心在蘋果眼裡只值300元。這是什麼概念?在8G記憶體能賣出1500元人民幣的蘋果眼中,這個核心存在的價值相當於1.6G的記憶體。其次是,這種做法是有一定歷史的。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第一代全面屏iPad Pro的A12X和第二代全面屏iPad Pro的A12Z,兩者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為7核心GPU,一個為8核心GPU。這兩個引數是不是非常眼熟?是因為早期臺積電的7nm製程工藝不夠成熟,晶片良率不高,Apple透過遮蔽一顆不良的GPU核心就能有效的提高產能。甚至有理由懷疑,第一批的A12Z可能就是當時A12X裡有完整核心的晶片,屯了一年多才拿出來賣。而到了臺積電5nm製程這一代,歷史重演了,Apple再次出手去遮蔽一顆不良的GPU核心,藉此去提高產能、控制成本。A12X與A12Z的GPU跑分分別為345012和373781,兩者的差距僅為8%,甚至不如紙面資料上的12.5%(7核除以8核)。而這個資料是在iPad Pro11寸中跑出的,兩代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是,7核GPU配4G記憶體(視訊記憶體),8核GPU配6G記憶體(視訊記憶體)。在視訊記憶體上就有了1/3的巨大差異,核心上又有1/8的區別,而跑分卻相差無幾當你真正擁有一點生產力需求,那麼MacBook Pro的16G版和效能釋放更給力的Mac mini16G版是最好的選擇內建硬碟越大越好,除非你十分有自知之明該用多少

(在寫完稿這這幾天又更新了幾個生產力軟體的相容版本,短期內依然不推薦盲目購買,但這個期限貌似會飛快的縮短)

76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遇見好音質:南卡T2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