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日,餘音的四季音色系列已推出了三款。分別是2020年春季推出的春紛,夏季的夏至,還有本篇要談的“驚蟄”。
“驚蟄”按說就是“春紛”的準升級版。
首先,外形明顯是“春紛”的延續。然後,腔體內部由“春紛”的兩圈一鐵進化為基於初代AI無源聲學演算法的四顆樓氏動鐵。最後,售價高達1999元,比“春紛”多出1300元。
包裝風格變化很大,由“春紛”的春意盎然變成如上圖這種深邃黢黑。
字型頗具設計感,看著很酷。
封套拆掉,會看到如上圖所示的黑盒子。其外形借鑑了首飾盒的理念,類似索尼IER-Z1R和達音科玥的那種。
表層手感類似皮革。它讓我想起10年前,我在評測香港某品牌耳機時,見到的那個收納包。當年的廠商說那材料源自PRADA的皮革供應商。
展開
抽屜式設計,拉出即可。
頂層是一個收納袋(特別普通)和兩型別共6對耳套(相對餘音的其他耳機大幅精簡)
中間是一條檔次明顯高的鍍銀線(我用這線插了兩款低端耳機,音質都有大的提升)
最下面放著“驚蟄”的一對耳機腔體。
這個類似首飾盒的收納盒看似高階,但肉眼觀察下,它的質感呈現沒有特別好,若10分制的話,我給打8分。
線材檔次很高,可以打個9.5分,其對空間感和低音的提升,要比那些很便宜的鍍銀線強很多。
附贈的收納袋特別普通,材質一般,尺寸偏小,幾乎只能用於裝耳套了,挺無語。
而真正的,那種發燒友日常收納耳機的收納包,也就只能是最底下那個了“開孔磁吸包”(8分)了。但前提是你要把裡面的“厚內襯”摳出來才可以用。
總之,以“商品”角度評價,餘音的“驚蟄”在配件“實用性”上可能還稍欠考慮,除卻“耳機線”,它的設計完成度還有待再提升。
耳機套大幅減少,我覺得是好事。
HIFI耳機更主要的還是把耳機本體的“素質”搞好。
“驚蟄”的色彩較稠密,顏色也較深,若光線不好,可能會有些暗黑的味道,這與“春紛”的綠油油,清新感明顯不同。
但細看下,面板上的“孔雀羽”圖案還是被繼承了下來。
實物質感比圖片略好。
比較有“點睛”感的是它面板上的金粉,有BlingBling的閃爍,只是不易被相機捕捉。
同時,這些具有“流動”性的顏料也是“驚蟄”相對“春紛”檔次感的升級。
但客觀的說,春紛內外腔體的“全手繪”,在工藝完成度和美感呈現上,按說是不亞於“驚蟄”的。
佩戴舒適度很好。這個內腔體的凹凸做的很到位。導音管的直徑也是很標準,不會過粗或過細,安裝耳套後,會卡的很牢固。
易推性:僅次於TFZ那些動圈耳道式,但高於多數傳統的手機配塞,在有線入耳式產品中處於比較優秀的水平。基本不挑前端,可手機直推。
聽診器效應:中等,不嚴重。這也是得益於柔軟的線。但線身畢竟很粗,當晃動巨大時,還是會有點不適。
隔音: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不少中低頻段噪聲。若播放音樂,差不多在中等音量下,即可大幅度碾壓外界音訊,便於沉浸。
聲音:一耳朵聽感兇猛有力,有著較粗和舒展的線條。
對比山靈AE3(3動鐵),兩者低音規模都不小,即下潛和量感都很出彩,但聲場、分離度和人聲結像,這些都是餘音驚蟄更好,並且領先幅度挺大,就像是從“頭中”,擴到了“頭外”。這種素質層面的領先,也讓驚蟄能適應更多型別的音樂。
人聲部分,山靈AE3較緊緻、細密,餘音“驚蟄”更“大氣”、“自然”,口型也相對變大。但要具體到人聲韻味,雖說驚蟄也很不錯(自然),但AE3的精緻細密可能在面對某些音樂時,會有更抓心的感覺。
驚蟄的能量有較大一部分被分到了低音和中高音的力度和瞬態呈現上,這也使得它在聽一些節奏兇猛的音樂時,有更為出色的音響效果,此外,聲音密度大,線條粗實,它在大音量下的爆棚感也令人驚歎。
驚蟄的垂直和縱深空間較為明顯,這一特色也間接的強化了它的聲音震懾力。只是中低音部分可能用力稍多,有時會有背景不夠黑的感覺,這算是個小遺憾。
全頻的自然度(銜接)比山靈AE3也是更好的,但細聽的話,仍能感到動鐵的那細微的“僵硬”,特別是在中高頻部分,不過,若你把音量調小些,它的全頻柔和感又會迴歸。
對比SEEAUDIO V5(5動鐵)。V5音色細膩清冽,線條感偏細。餘音驚蟄與之差異挺大,像霸氣的漢子,犀利且威猛,但該柔和的時候,它也能柔下來,只不過底蘊和底氣更足。總之,在密度感、自然度的表現上,我覺得驚蟄比5動鐵的V5更紮實,但追求中高頻的空氣感(解析),V5是更高階。
由於這幾天在折騰Kinera新品Bd005pro(199元),閒來無事,我拿著驚蟄標配耳機線插它,發現這線確實牛X,bd005pro原線下的聲音略單薄,高頻解析中規中矩,換驚蟄線後,人聲厚度變大,高頻細節也明顯變多。據此,也可知驚蟄的實力之強。
總的來說,除了透明度還沒有達到我認為的最好標準,驚蟄在密度、厚度、自然度、高頻亮度上都非常不錯。
它也可以簡單用8字概括:外觀典雅豔麗,音色勇猛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