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如果問這幾年AMD和Intel之間的競爭帶給大家最直觀的感受是什麼,相信很多人會說處理器的核心執行緒數量相比以前來了個大躍進,桌面平臺上R3和i3都升級到4核8執行緒了,而在Intel一家獨大的時候,i7也才4核8執行緒,至於R7和i7直接翻倍到了8核16執行緒,而AMD R9更是做到了16核32執行緒,這一切在5年前是想都不敢想。

桌面平臺的核心數量大躍進,筆記本平臺也不能免俗,而筆記本平臺真正的轉折點是發生在AMD Zen2架構的Renoir APU釋出之後,AMD推出了最高8核16執行緒的產品,而且其採用7nm工藝,在功耗表現上可以吊打Intel,這一點對於特別注重功耗的筆記本平臺而言特別重要,AMD的產品可以說第一次在移動平臺上佔據了上風。

目前在筆記本平臺上面的處理器可以分為2類,第一類是面向輕薄本的低壓處理器,第二類是面向高效能筆記本的標壓處理器。在第一類低壓處理器方面,AMD的產品最高做到了8核16執行緒,而Intel的11代低壓酷睿處理器最高是4核8執行緒。

雖然就IPC效能而言,Intel的11代酷睿更優秀,但是核心執行緒數量減半是硬傷,而且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8核16執行緒顯然更有吸引力,而且Intel的10代低壓酷睿處理器最高就已經做到了6核12執行緒,結果11代的核心數縮減了2個,把大量資源堆到核顯上面。

從CPU方面而言,Intel在11代酷睿移動處理器上面是犯了一點錯誤的,因為對於大部分使用者而言,對你的核顯其實沒有那麼關注,大家更關注的還是CPU,核心數量只有AMD的一半,而且對方還更便宜,Intel再怎麼宣傳自己的效能也沒有用,現在的局面對於Intel相當不利。

而在第二類標壓處理器上面,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主要還是以10代酷睿標壓移動處理器,11代標壓酷睿移動處理器的產品還沒有上市,而10代酷睿移動標壓處理器的主要問題是14nm工藝,而且架構也是老架構,在面對AMD的Ryzen 4800H這些產品的時候是相當被動的。

實際上AMD Ryzen 4800H這些產品因為能耗出色,都可以裝在輕薄本上面,如果不是AMD的標壓移動處理器產品最高只能搭配RTX 2060移動顯示卡,Intel的相關產品表現會更慘,雖然Intel那邊也有8核16執行緒的i9-10980HK這些產品,但是功耗是硬傷,散熱扛不住,價格也貴。

所以Intel主要是用6核12執行緒的i7-10750H和i7-10850H這些產品去抗衡AMD的8核16執行緒標壓移動處理器,可同樣存在功耗的問題,而且價格也談不上多麼美好。而最近Intel可能是反應過來了,其推出了一款i5-10500H的產品。

該產品依舊14nm工藝,6核12執行緒,基礎頻率2.5GHz,加速頻率4.5GHz,和i7-10750H相比主要就是頻率上面有一點差異,預設主頻低了0.1GHz,加速頻率低了0.5GHz,其他地方基本一致,可以說是i7-10750H的降頻版本,不過相關產品的價格更具有優勢,可以理解為一種變相的降價。

就i5-10500H這款產品而言,其和i7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但是以i5命名就說明Intel給其定價要更低,這無疑可以挽回一部分市場,不過Intel其實完全可以可以早一點推出這種產品的,當初AMD Ryzen 4000 APU推出的時候,直接這麼操作,i9變i7,i7變i5,i5變i3,無疑會主動很多。

而且AMD產能上存在不足,存在缺貨的情況,Intel當時完全可以抓住機會,在AMD缺貨的時候,加量不加價,不給AMD留下多少市場空間,結果等Ryzen 5000 APU都快釋出了,才來這麼一下,現在使用者看到Zen 3的威力後,這個操作的威力無疑小了很多。

當然Intel現在推出的這款產品還是有一定空間的,畢竟CES大會上面是釋出產品,具體產品上市不會那麼快,而且AMD依舊存在產能問題,而且Intel那邊首批11代酷睿標壓移動處理器是35W版本,據說還是4核8執行緒,更多核心的45W版本要更晚才會上市,所以這個期間45W的產品,用6核12執行緒的i5去頂一下是可以的。

59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和索尼比,4399的AirPodsMax真貴,賣斷貨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