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喬布斯重返蘋果再到庫克領導蘋果市值突破2萬億美金,過去二十餘年間,蘋果驚人地顛覆了消費電子、通訊、音樂等多個領域。此前蘋果就依靠iPod+iTunes改變了音樂行業。如今得益於蘋果多年來搭載的軟硬體生態,AirPods再度顛覆了藍芽耳機乃至音訊行業。現在,蘋果為消費者帶來了史上最貴的AirPods——AirPods Max,所以這款耳機是否擁有一款好的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所需的全部要素?它的產品力能否撐起4399元的售價?蘋果為何會推出這樣一款產品?如果你有著同樣的困惑,不妨在文章中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384.8克聽著挺重,但蘋果給出了不錯的解決方案!
自從AirPods Max面世後,筆者發現許多網友更關注它的重量,因此在拿到它的第一時間就用電子秤對它進行“體重檢查”。如圖所示,在螢幕上清楚地顯示著385克,與官方宣稱的384.8克極為接近,也證明了蘋果對產品質量的精準控制。接近400克的重量要比Bose 700和索尼WH-1000XM4更重,佩戴時也會感覺到AirPods Max會更沉。
但!我們還是要明確一件事情,重量與佩戴不舒服並不能劃等號,有的耳機重量可能很輕,然而戴在頭上不僅夾頭還壓耳朵,AirPods Max與其他產品相比可能偏重,但蘋果透過穹網、大尺寸網面織物耳墊和人體工學設計以及精湛的工業設計,讓我們長時間佩戴也可以獲得不錯的體驗。
為了能更好地分攤耳機的重量,蘋果摒棄了傳統頭戴式耳機的設計理念,選擇使用不鏽鋼框架+彈性透氣織物在頂部構建出“穹網”。穹網的設計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採用網面材質的人體工學椅就運用了同樣的設計原理。當處於自然狀態時,緊繃的穹網向下凹陷,佩戴時,有彈性的編織網面與頭部接觸後形成作用力相互支撐,使網面與頭頂的接觸面積增大導致壓強變小,同時寬大的頭戴橫樑分散了不少墜重感,可以分散了耳機的重量,減輕頭部壓力。
AirPods Max兩側的陽極氧化鋁金屬耳罩和網面織物耳墊也是分擔耳機重量的主力軍,耳罩與不鏽鋼伸縮套杆透過特殊的懸掛系統進行連線。兩側耳罩均可獨立旋轉,經過實測旋轉角度可接近90°,向外側拉動耳罩,還能感受到耳罩的向內回彈力,適當的向內壓力和角度調節讓使用者在佩戴時能更貼合面部的曲線,達到平衡耳朵承受壓力的效果。
同時,AirPods Max的耳墊採用符合聲學的記憶海綿,佩戴時能完全包裹住雙耳,這點要給強烈好評!因為一旦有壓耳的狀況發生,佩戴舒適性將會大打折扣。記憶海綿擁有不錯的回彈力度,不會面部產生太大的壓迫感。
耳墊的海綿外側覆蓋著特製的網面織物,與皮質材料相比,網面織物材質更透氣,使用壽命也會更長。耳墊中間使用不同的紋理編織出LR左右的標識用於區分左右。筆者實際測試了一下,即使左右耳戴反了,耳罩能完全包裹住耳朵的話同樣能用,或許這就是當初爆料中提到了AirPods Max不區分左右耳的真實原因。
所以,可以佩戴AirPods Max劇烈運動嗎?筆者建議大家劇烈運動時還是佩戴AirPods或者AirPods Pro,畢竟頭戴式耳機本就並不適合這樣的場景。384.8克的重量更不算輕,如果只是日常走步或騎行還好,跑步、跳繩等運動時對頭部還是會產生負擔,頭部大範圍擺動時佩戴也會產生鬆動,雖然不至於脫落,但為何要自己為難自己呢。
AirPods Max保持了蘋果一如既往的精緻感
喬布斯堪稱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工業設計大師,無論是iPhone系列、Mac和MacBook系列還是iPod系列,蘋果留下了許多經典的產品,AirPods Max也保持了蘋果一如既往的精緻感。
首先,蘋果在這款產品上為使用者提供了深空灰色、銀色、綠色、天藍色和粉色五種顏色。如果你熟悉今年蘋果釋出的新品,那麼在iPad Air和iPhone 12/iPhone 12 mini上會找到與AirPods Max相似的顏色,對於有強迫症、收集癖以及重度果粉們來說,在2020年,你的蘋果三件套終於能統一了顏色。當然,如果你想打造出與眾不同的耳機配色且預算充足,可以在蘋果官網花費499元一對的價格額外購買其他配色耳墊,多彩的耳罩和耳墊使AirPods Max呈現出繽紛的顏色。
其次,在細節處理上,AirPods Max依舊保留了濃濃的“果味”。當你把手指放在光滑精緻的陽極氧化鋁金屬耳罩上時,反饋到大腦的觸感和今年釋出的iPad Air相似,但筆者更認為它的觸感和視覺觀感更接近初代iPhone。耳罩與不鏽鋼伸縮套杆相連,套杆可以實現無級調節,調節時的阻尼感較大,需要稍微用一用力,調到合適的長度後佩戴時就不會輕易鬆動。
蘋果還在右側耳罩的上方蘋果設計了一個與Apple Watch數碼錶冠相似的數碼旋鈕,旋轉時的聲音和阻尼感與Apple Watch數碼錶冠做的幾乎一模一樣。當你想調節音量大小時,旋轉數碼旋鈕就能精準地調節音量。此外,按一下可播放/暫停或接聽電話、按兩下可跳至下一曲目、按三下可跳回上一曲目、長按則可以喚醒Siri。在數碼旋鈕的對側,蘋果還設計了一個長條形的 “噪聲控制按鈕”,輕按可在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之間切換,兩個實體鍵基本覆蓋了我們常用的全部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並未在AirPods Max上設計關機鍵,當你從智慧耳機套取出時,它就一直處於待機狀態。蘋果官方宣傳開啟主動降噪和空間音訊功能時,聽音樂、看影片和打電話的時間最長可達20小時,筆者經過兩個小時的使用後,電量從48%掉到了39%,持續使用一天毫無壓力。如果你希望獲得更持久的續航體驗,請養成使用完後將它放入耳機套的習慣。
“計算音訊對 HiFi 開戰”
文章的小標題是前魅藍總裁李楠在知乎上回答AirPods Max相關問題的答案中提到的一句話。事實上,AirPods Max和傳統頭戴式耳機本就是不同維度的產品。之所以AirPods如此驚豔,不僅是因為其小巧舒適,連線速度快,更得益於蘋果多年來搭建的硬體生態,使其可以在裝置間無縫連線、轉接。AirPods Max同樣如此,傳統耳機最大的核心賣點是揚聲器振膜、線材以及廠家針對性的調音,但對於AirPods Max而言,晶片、感測器和演算法才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AirPods Max應該是目前效能最強大的頭戴式耳機,這款產品的左右兩個耳罩內都配備了強大的Apple H1晶片,與初代W1晶片相比,H1晶片連線速度要快兩倍,而當你打電話時,你的AirPods連線速度要快1.5倍,遊戲延遲也減少了30%,AirPods Pro就搭載了效能強大的H1晶片,因此採用同款晶片的AirPods Max上同樣能實現高精度降噪、裝置自由切換、自適應均衡、音訊共享、空間音訊技術、Siri實時喚醒等功能,並且更豐富的麥克風和感測器讓使用者在這款產品上能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
每個Apple H1晶片都有10個音訊核心,配合AirPods Max上的光學感測器、佩戴位置感應器、耳機套感應器、加速感應器、陀螺儀,使計算音訊技術能阻隔外部噪音,使用者佩戴時能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調節音訊,還能在看電影時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衡量一款降噪耳機的好壞程度,一看硬體,二看演算法,AirPods Max共有九個麥克風,其中用於主動降噪的麥克風多達8個,外部六個麥克風分佈在左右耳罩的前、中、後三個位置,外部麥克風會接受噪音併產生與之相當的抗噪聲波將其抵消,從而實現降噪。內向式麥克風會檢測你耳內是否有多餘的聲波,然後同樣用抗噪聲波予以抵消,抗噪聲波會以每秒 200 次的頻率持續實時調整,用於適應貼合度和運動帶來的變化,從外而內幾乎實現360°的全範圍檢測環境噪音。經過實際體驗,筆者認為AirPods Max的降噪效果與Bose 700和索尼WH-1000XM4相當,在飛機飛行過程中降噪效果會更好。
當你想聽到外界的聲音或對話時,輕按噪聲控制按鈕可切換至通透模式。目前市面上許多主動降噪耳機都配備了類似的功能,但使用時感受並不好。有的產品開啟後耳機中的環境音非常大,有的產品開啟後聲音會出現明顯的失真,使用者體驗並不佳。AirPods Max的通透模式接收到的聲音就非常自然,與真實聽到的聲音接近,透過通透模式這一功能就能看出蘋果在演算法研發和調教上的深厚基礎。
我們常說“千人千面”,每個人的臉型、耳型都不盡相同,對於聲音的喜好也並不同。AirPods Max的自適應均衡功能會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為使用者量身定製音效,也就是說,戴眼鏡/不戴眼鏡,甚至耳朵上有無耳洞和每一次佩戴,蘋果都會調節音效來為使用者提供更佳的聽感。除此之外,內向式麥克風會檢測使用者聆聽的內容,並以此調整聲音訊率,真實還原每一個音符。也就是說,傳統耳機在出廠時會為使用者提供調教好的頻響曲線,而蘋果會根據演算法動態調整音效,為每一個使用者提供最適合自己的聲音。
本章節的最後,筆者想聊一聊AirPods Max的音質。如果你希望花費4399元能獲得超出想象的音質,它恐怕滿足不了你的願望。40毫米的動圈式發聲單元與索尼等旗艦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使用的發聲單元不分伯仲,雙環形釹磁體電機會是一個亮點。在聲音表現上,這款產品一如既往的“果味”,三頻均衡,沒有過多的音染,比較適合大眾消費者。無論聽人聲、民謠、電子還是大編制的交響樂,它都能超過及格線,但是距離滿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不是為了音質,那麼購買AirPods Max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除了音質外,它是你目前能購買到的降噪能力最強、通透模式最佳化最自然、效能最強的頭戴式耳機,也是一款能夠不斷進化的耳機。就像iOS 14更新的空間音訊功能,在內部元器件齊全、效能能夠滿足要求的前提下,蘋果極有可能會不斷為AirPods Max增添新的功能,透過持續的韌體更新讓這款產品不斷進化,透過不斷地更新,計算音訊也會將音質再度提升一個段位。
空間音訊為使用者帶來影院級環繞聲聆聽體驗
蘋果在iOS 14中推出了空間音訊技術,空間音訊技術透過應用定向音訊濾波器,以及對雙耳接收的頻率進行細微調整,可將聲音置於空間內的幾乎任何方位。當用戶轉動頭部或者移動終端裝置時,會導致耳朵與音源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而空間音訊技術會利用內建的陀螺儀和加速感應器並與iPhone或iPad配合,追蹤頭部的輕微活動,對比運動資料,然後重新對映聲場,模擬出這種聲音強弱變化,就能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環繞聲體驗。
該技術可支援常見的杜比5.1、7.1和杜比全景聲等影片聲音編碼,透過DSP演算模擬影片的3D效果,佩戴AirPods Max可獲得近似物理多聲道影院的沉浸式觀影體驗。這種模擬不僅僅只是傳統環繞聲效果,而是將使用者手中的iOS裝置模擬為空間中固定位置的音響裝置,讓使用者始終感覺聲音來自裝置的方向。
當我佩戴AirPods Max觀看Apple TV+中的影片,向右扭頭時,就會明顯感知左耳的音量增大,而右耳的聽到的音量逐漸減小,如果背對著播放裝置,就能感覺到聲音從背後傳出。效果非常明顯。
目前支援空間音訊技術的App和音源並不多,蘋果自家的Apple TV+和Disney+中支援杜比聲道的影片片源基本都可以觸發,優酷影片App的“幀享影音”、騰訊影片“臻彩視聽環繞音效”的片源和愛奇藝支援杜比音效片源也都可以體驗到空間音訊技術。
區分片源的方式非常簡單,按住音量控制項可以開啟或關閉空間音訊,同時可以檢視相關狀態圖示,當顯示“空間音訊已開啟,此內容不支援空間音訊”就說明該片源無法享受到這項技術,而“已為影片和電視節目開啟空間音訊”則表明該片源支援空間音訊。找到合適的片源後戴上AirPods Max,就會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環繞聲體驗。
AirPods Max和One Apple的野心
最後,筆者想聊一聊AirPods Max的購買人群,以及蘋果為什麼要推出AirPods Max這款產品。就像蘋果釋出其旗下的首款無線耳機AirPods時,並不被使用者看好。直到AirPods徹底融合進蘋果的硬體生態中後,其銷量實現了突飛猛進。
根據全球知名資料統計機構Canalyst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球智慧音訊裝置的總出貨量,達到了9620萬件。其中,個人音訊裝置佔比高達79%,AirPods位列第一。同時根據IDC資料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蘋果包含Apple Watch在內的可穿戴裝置產品共售出2940萬部,比2019年第二季度的2350萬部增長超25%。其中2020年第二季度售出了2370萬部AirPods和Beats產品,推動可穿戴裝置業務方面繼續保持增長。如今AirPods Max的釋出,意味著依託AirPods、AirPods Pro和AirPods Max,構成了完整的產品線,形成了完整的AirPods家族體系。
與此同時,Beats近期也釋出了Beats Flex。這款產品採用了USB-C介面,無論你是Apple平臺還是Android平臺的使用者,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體驗。並且399元的價格購買到一款Beats品牌產品,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2014年蘋果公司確認以總價30億美元收購Beats Electronics及其子公司Beats Music。六年時間過去了,AirPods和Beats形成了兩條獨立的產品線。
如圖所示,能夠看到從399元的Beats Flex到1246元的AirPods、1888元的Powerbeats Pro、1999元的AirPods Pro、2499元的Beats Solo Pro再到4399元的AirPods Max,AirPods產品線和Beats產品線已經形成了從入門到高階的佈局,各個產品互有特色且位於不同的價位區間,同時覆蓋了絕大多數消費群體。其中AirPods負責消化蘋果生態使用者,而Beats產品線負責吸引外部使用者,讓更多人可享受到蘋果產品為使用者提供的優秀體驗。
寫在最後:
4399元的AirPods Max值不值得購買,我想廣大消費者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說出了答案。目前蘋果官網預計發貨日期長達12-14周,足以說明大家對這款產品的態度。從AirPods到AirPods Pro再到AirPods Max,大家已經形成了一種消費慣性,有預算和需求的消費者自然會購買。
同時,AirPods Max也是目前同價位產品中外觀最具辨識度且最具質感的頭戴式耳機之一。當蘋果生態使用者購買了AirPods Max後還可以享受到單點設定、頻共享、Siri 資訊播報功能、動切換等功能,作為蘋果生態中的一員,其背後隱藏的軟體與生態才是蘋果真正的殺手鐧。AirPods Max就是一款典型的蘋果產品,它一直在只有自己參賽的賽道上奔跑,因為它能做到的,現在其他品牌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