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是晶圓,也就是砂子變成矽,再加工成矽片後的產品。
而隨著晶片工藝的不斷提升,晶圓的尺寸與工藝是反比,也就是工藝越先進,晶圓的尺寸越大,因為越大的晶圓,製造成晶片時,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下降。
比如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到2019年,12寸晶圓出貨量佔到了67%了。
而按目前的晶片工藝來劃分,8寸的晶圓,主要用於28nm或更成熟的工藝,而12寸晶圓則主要用於28nm以下的先進製程。
今年由於AloT,以及功率器件、電源管理 IC、影像感測器、指紋識別晶片和顯示驅動 IC 等的爆發,而這些晶片均採用8寸晶圓來製造的,所以今年8寸的晶圓特別緊張。
於是也有就有了各種缺貨,比如前段時間汽車晶片的缺貨等等,都是因為8寸晶圓緊張造成的。
受此影響,近日有訊息傳出,在晶片代工廠商那,8寸產能開始按片來拍賣了,而誇張的是每片晶圓價格最多漲300美元。而原來正常價格是300美元到600多美元,也就相當於最高漲了50%。
偏偏這麼大的漲幅,還有廠商不斷下單,因為下游這種成熟製程的晶片需求太大了,目前全是缺口,只要有貨,就能賺錢。
而目前國產晶片代工廠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成熟工藝出貨,比如中芯14/28nm晶片出貨量僅佔15%,85%以上靠成熟工藝,還有華虹還只能生產28nm的晶片。
另外還有中國臺灣的眾多晶片代工,除了臺積電外,大量的也是靠成熟工藝來賺錢,所以這次不被大家看好的成熟工藝,反而成為了香餑餑,供不應求了,這估計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吧。
不過,不管廠商怎麼漲,晶片怎麼漲,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這部分成本終究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消費者才是最終的韭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