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聽損朋友在配助聽器後都有一個疑慮,在聽力中心試戴效果很好,買回家以後就感覺不是很好甚至感覺沒有效果,戴和不戴一個樣。或者剛剛佩戴時覺得不錯,時間久了就覺的效果不好了。
最近遇到的一位李阿姨就是這種情況,剛開始的時候效果很滿意,在佩戴了一段時間以後,自我感覺佩戴時間長了,戴與不戴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萌生了不想戴助聽器的想法。
李阿姨的聽力曲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否真的不需要戴助聽器?
首先:確定基礎環節有沒有出錯
良好的助聽器效果建立在準確的聽力檢查與專業精準的驗配基礎上的,如果聽力報告不準確、助聽器不適合或者除錯的不適合聽力情況,那勢必會影響助聽器的佩戴聆聽效果。
其次,如果這些基礎環節沒有出錯,還有哪些因素造成這樣的狀況?
一、環境的變化
一般情況下,在聽力中心試聽的時候,環境比較單一,又有隔音裝置,還有驗配師因為職業習慣,不管是在口齒方面還是在語速方面都是比較清晰緩慢的,所以佩戴者聽得比較清楚。
然而回到家以後,有很多以前聽不到的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可以聽到了,比如:走路的腳步聲、自來水聲音,油煙機的聲音等等,相對於聽力中心還是比較嘈雜的,對比之下,就顯得效果好像“差”了。
二、聆聽距離的變化
助聽器在雙耳佩戴、沒有輔助裝置情況下,安靜環境一般有效聆聽距離為3米左右,嘈雜環境為1.5米,單耳佩戴聆聽距離減半。
這是因為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因波束髮散、吸收、反射、散射等原因,使聲能在傳播中減少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它會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會自行“減速”、“掉頭”。
所以在回到家中後,聆聽距離的多樣化,造成了感受的不同,需要佩戴者說話的時候,多加註意。
三、任何事物需要有適應的過程,助聽器也不例外
聽力受損時間久了以後,大腦接收不到聲音訊號的刺激,對聲音的感知和言語的辨別能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佩戴助聽器後需要重新適應訓練和恢復。同時,助聽器雖然是高精密的電子儀器,但還達不到,與正常的聽力相提並論,是需要長時間與大腦相互磨合適應的,才能“為我所用”。
佩戴過程中也需要家人朋友的聆聽幫助,比如對於開頭李阿姨的想法,女兒很快地為她分析了:“你之前不戴助聽器,為了跟你說話,我都得咽喉炎了,一說話嗓子就疼,還說不需要嗎?你要戴的。”經過女兒的勸說,和驗配師指導使用,李阿姨有了轉變願意配合戴助聽器慢慢適應,漸漸開始感受到了助聽器的真正效果。
有人曾把助聽器與婚紗做比喻,我覺得很貼切,婚紗的金貴眾所周知,要想達到漂亮極致也是需要多次試穿調整修改,才能在婚禮當天顯現新娘最美麗的時刻;助聽器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適應過程中要與驗配師多交流,不斷的精準除錯、適應才能達到最好的聆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