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目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無論是安卓手機還是蘋果手機,估計都用的真藍芽無線耳機了。在大多數手機都取消3.5mm音訊介面之後,這也是目前在手機上使用耳機的最佳方案。不過說實話,這種方案在音質部分對於無線藍芽耳機的要求更高;但是對於一些擁有高品質有線耳機,同時也願意在手機上聆聽音樂的使用者而言,目前的手機發展趨勢就不是很友善了。
當然手機廠商以及配件廠商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除了附送或銷售Lighting介面以及Type-C介面的耳機之外(當然音質都很渣了),同時也有像Lighting轉3.5mm轉接頭以及Type-C轉3.5mm轉接頭的小裝置在市面上出現,多少也算解決了一些使用者的困擾。
只不過對於一些有音質追求的使用者而言,手機可以透過轉接頭使用有線耳機固然不錯,但使用有線耳機之後,那麼對於裝置的音質就會有較高的要求。現在大多數安卓手機以及蘋果手機,都是在PCB上中集成了CODEC音訊單元,那麼在多年發展之後,這些手機的音質能不能達到使用者使用高品質有線耳機的需求呢?這次我們來做一個體驗驗證一下。
體驗手機:蘋果iPhone 12、華為P40 Pro一起登場這次有線耳機在手機上的體驗,我們還是要選擇目前手機產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首先肯定選擇了iPhone 12。蘋果的手機一直以來在音質部分都不算太好,風格清淡之餘,各方面表現都很平淡,所以這次iPhone 12的聽感對我們而言也很新鮮,畢竟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在蘋果手機上使用有線耳機了。
和過去一樣,iPhone 12的音訊單元依然採用了Cirrus Logic的CODEC晶片,型號為338S00565,遙想當年的iPhone XR的音訊單元型號為338S00248,新蘋果手機的音訊晶片型號數字提升,也不知道在音質上是否有明顯的改變,還是例行的變更,這會在之後實際的聽感體驗中說明。
在安卓手機部分,我們使用了一款華為的P40 Pro手機,畢竟華為都是快吹上天的安卓手機,作為華為的娛樂旗艦P系列最新型號,還是很有代表力的。當然華為P40 Pro也是沒有3.5mm音訊介面,我們只能使用Type-C轉3.5mm的轉接線來接駁有線耳機。
華為的手機多年來一直使用自家的音訊CODEC,型號為Hi6405,海思打造,包括之前的榮耀以及最新的華為Mate 40系列都是這顆CODEC,所以以有線耳機而論,音質部分其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變化,所以瞭解了P40 Pro在有線耳機下的表現,基本華為這幾代手機的音質水平也就瞭解了。
最後我們還選擇了一款自帶3.5mm介面的安卓手機——紅米10X 5G,因為這款手機屬於目前很有代表性的中端5G手機,起始價不到1500元,而且採用的聯發科天璣820晶片也很有代表性,大量配置在2000元以下的5G手機上。
聯發科的音訊晶片一般都是採用MT6359,一般來說音質上限不高,但也可以和水果機和華為手機對比一下,而且這款產品自帶3.5mm,倒是省卻了一根轉接線。而且如果連線一些便攜耳放的話,到是簡單得多。
聽音軟硬體:各種轉接線齊上陣,甚至用了手機耳放神線除了紅米10X 5G自帶3.5mm音訊介面之外,蘋果和華為的兩款手機,都只能採用轉接線來接駁有線耳機。所以我們準備Type-C轉3.5mm以及Lighting轉3.5mm兩種轉接線,這樣使得所有手機都可以正常使用3.5mm的有線耳機。
除了轉接線之外,我們甚至還找出了一根艾巴索的耳放解碼器,這個小玩意價格在200元左右,實際上可以將它當做是安卓手機的行動式耳放,除了擁有Type-C轉3.5mm的功能之外,本身它還擁有AK4490這顆大名鼎鼎的DAC晶片,900mv電壓就能有32Ω的推力,並支援原生DSD 256音訊格式的播放,拿來和手機自己內部的CODEC對比其實很有意思。當然,這裡我們只用來適配兩款參與體驗的安卓手機。
耳機部分,顯然不能採用頭戴式的大耳機,儘管我們也有森海塞爾HD650以及AKG 701這樣素質出色的耳機,但不用想都知道無論是手機還是用手機耳放,都很難推動或者說推得好。所以我們選擇了兩款公認素質上佳的耳機,一款是創新的Aurvana Air,一款是鐵三角的IM03。兩款耳機都推出有一些年頭了,前者目前售價還在549元,後者售價則在1899元的高位,算是初燒或者中燒使用者的優質選擇。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一款松下的藍芽耳機HD605來做對比,這款耳機價格其實不算高,國行售價1298元,音質部分相當出色,支援APTX HD在內各種藍芽音訊編碼格式,最近要半價促銷,如果覺得蘋果AirPods Max太貴的話,可以考慮這款,音質和佩戴舒適度不會讓人失望。
而在音源部分,音樂APP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使用了海貝音樂這款安卓和蘋果都有的APP,並且透過區域網中的NAS來播放各種無損音樂,甚至是DSD格式的歌曲,這也是目前手機上公認在音源部分比較出色的方案。
有線聽音:iPhone 12很頭疼,最便宜的紅米聽感最好從實際的主觀聽音感受而言,iPhone 12的表現真的相當一般。首先無論接駁什麼耳機,它的聲音風格依然很平淡中性,這和過去沒什麼區別,聲音風格並不代表音質,這倒沒什麼。不過iPhone 12的樂觀相比之前,個人感覺是退步了,在同樣的耳機下,iPhone 12的聲音比其他兩款安卓手機更為靠近人耳,解析度方面倒沒什麼問題,在細節部分和安卓手機相比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但是iPhone 12最大的問題是層次感太差,不同樂器混合起來沒有主次,這樣人聲之外聽起來就四個字形容:乾冷刺耳!另外iPhone 12的齒音實在太明顯了,加上本身的中性清冷風格,實在說不上有很好的聽感。鐵三角的耳機本來有獨特的氛圍感和調音,在iPhone 12上幾乎讓人感覺消失殆盡。從我們的角度而言,如果直接用轉接線接駁有線耳機,現在的蘋果手機或許真不是一個合適的音樂裝置。
兩款安卓手機的表現也很一般。無論是華為還是紅米,解析度都顯得不足,不如蘋果;華為和紅米的聽感都相對粗糙,不像蘋果細節那麼豐富,華為的聲音風格也偏中性,不過層次感略強於蘋果,比如在搖滾這樣的音樂風格下,至少不像蘋果讓人感到頭疼刺耳,但肯定說不上好。
在三款手機中,我們反而在最便宜的紅米10X 5G上獲得相對最好的聽感。雖然在中高頻上,紅米1X 5G有著粗糙的顆粒感,但是它的聲音風格偏暖,聽起來要細膩溫和得多,聲音也不像蘋果那樣過於靠近耳朵,層次感也要強於蘋果,能很好地反應出鐵三角IM03的聲音特點。
總的來說,這三款手機如果接駁3.5mm的有線耳機,特別是素質較好的耳機,可能都會顯得有一些浪費。作為音訊裝置,他們的素質的確顯得很一般,特別是蘋果iPhone 12,它的聽感讓人相當失望。而兩款安卓手機,同樣談不上有多麼好的素質,不過反而是千元的手機紅米10X 5G,在整體聽感上碾壓了iPhone 12和華為P40 Pro。
耳放及藍芽耳機聽感:一耳朵的提升,聽感全方面進化我們將艾巴索的耳放解碼器接駁在安卓手機上,再連線兩款耳機進行主觀的聽音體驗。不誇張地說,當接上耳放解碼器後,聽感完全是全方面的進化,即使是木耳也應該聽出來有了很大的改進。
首先就是解析力提升,細節方面遠遠超過手機本身的素質,特別是中高頻的顆粒感不再那麼突出,原本聽起來垮塌的中低頻也有了明顯的改進,中頻的厚實度和低頻的質量都讓人滿意。這的確有一些用HiFi裝置聽歌的感覺了。此外,整個聲音系統的樂感顯然提升了一個檔次,不但聲音有了層次感,同時三頻也更加舒緩柔和。
而在將安卓和蘋果連線藍芽耳機後,這個時候音質主要是依靠藍芽耳機本身的素質來決定。儘管蘋果手機的藍芽編碼音訊格式是AAC,安卓手機則是APTX HD,但還好松下HD605都支援,而且在三款手機上都表現出較為統一的聲音素質。
具體藍芽耳機的音質就不在這裡多說了,我們只能說用更便宜的松下HD605,聽起來效果遠遠比蘋果iPhone 12和安卓手機直接接駁更貴的耳機要出色,這當然不是說松下HD605的音質強於鐵三角和創新,只能說手機內建的音訊CODEC的確是太弱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聽個響罷了。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目前的智慧手機上,要想獲得上佳的音質,要麼大家自己買一根所謂的神線,也就是手機耳放解碼器;要麼就購買一款音質本身就不錯的藍芽耳機。儘管一些附件可以讓手機直連3.5mm的耳機,但手機本身的確很難讓人在聲音上感到滿意。
寫在最後對於像筆者這樣擁有不少高素質耳機的使用者而言,如果想圖個方便,那麼很顯然最佳的方案是使用適配智慧手機的耳放解碼器,一般而言僅需兩三百元就能將手機音質提升一個檔次;而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最佳的方案可能就是買一款素質不錯的藍芽耳機與手機搭配。而且哪怕像筆者這樣稱得上發燒的人,也會因為線材繁多和連線問題,而更願意購買一款不錯的藍芽耳機。
當然可能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關注的重點並不是音質的提升,而是使用的方便度,我們很難認為目前流行的真藍芽無線耳機是一種提升音質的方案,哪怕它們的價格並不低。所以從這方面而言,可能用於聆聽音樂的音質,本就算不上大眾的剛需,這也是手機音質多年這麼差但卻沒多少人在意的原因。
不過蘋果既然能推出AirPods Max上這麼高的價格的耳機,我想購買人群本身還是有一定音質需求的。實際上,不考慮太多安卓或者蘋果獨有的功能,僅以音質和舒適度來考量,我們有太多價效比的選擇,或許和蘋果自家的耳機相比,它們欠缺的只是一點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