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Max 是蘋果的第一款無線頭戴式降噪耳機,它的售價是 4399 元。這遠遠超過了很多同類產品的價格,也遠遠超過了不少人購買此類產品的預算。面對眾多經驗豐富、受到市場肯定的品牌,AirPods Max 帶著高價擠入市場,一同而來的,還有哪些「可以一戰」的特點?
AirPods Max 採用了大量金屬材質,頭梁、調節長度的套杆組成框架採用不鏽鋼材質、耳罩外側採用了陽極氧化鋁。金屬材質所呈現出的質感很難被其它材料替代,這也讓你第一眼看到 AirPods Max 時就能意識到,這是一款與眾不同的耳機。
大量使用金屬材質勢必會帶來一個問題——重量增加,AirPods Max 整機重量有 384g,比兩部 iPhone 12 Pro 加起來還要重 10g,和 Bose、Sony 的同類產品相比也重了不少。耳機過重很容易在使用時給頭部造成壓力,影響佩戴體驗,而蘋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設計上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是頭梁部分的「穹網」結構,4cm 的寬度要比大部分耳機的頭梁都要寬,柔軟輕盈的編制材質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穹網編織細密且富有彈性,短髮也不用擔心「夾頭髮」的情況。無論是兩側調節長度的金屬套杆,還是控制耳罩旋轉的金屬轉軸,都提供了很強的阻尼感,這樣就可以保證耳機在最大長度範圍內,為不同的頭型和臉型都提供高貼合度佩戴體驗。耳罩則採用了寬大厚實的記憶棉,保證緊密貼合臉型的同時,也可以減輕對頭部兩側的壓力。
耳罩採用磁吸式設計,非常方便清理和更換,這個設計看起來好像沒有必要,但鑑於之前的經歷,我自己很喜歡這個功能。我的第一副降噪耳機是 Bose QC35,我對它的使用體驗非常滿意,直到一年後某天戴著耳機路過鏡子時,發現臉上有很多黑色碎屑——耳罩掉皮了。客服的建議是在官方微信花 390 元購買一副耳罩自行更換,整個過程就不贅述了,大概涉及到轉賬、發郵件、漫長的等待、打電話發火、繼續等待、到貨、區分左右、貼雙面膠、對齊邊緣和用力按壓,更換過後我獲得了一副嶄新,但沒法關機的 QC35。看來這個按壓也不能太用力。
頭戴式耳機的使用壽命通常都很長,無線耳機沒有接觸不良的問題,和頭部接觸的耳罩變成了最容易損壞的地方。AirPods Max 在官網提供了五種顏色的耳罩,你不僅可以自己搭配不同顏色,更重要的是可以延長耳機使用壽命。
在實際佩戴體驗中,AirPods Max 沒有給我造成「壓頭」的困擾,編織材料的耳罩長時間佩戴的感覺也要比其它使用皮質耳罩的耳機舒適透氣,但是頭部兩側的壓力還是明顯大於 Bose QC35,長時間配戴會有些「夾頭」,此外由於耳機的整體比較重,長時間佩戴也會感到脖子稍有不適。
耳機套杆的阻尼感我個人覺得有點過於大,我習慣把耳機戴在頭上後再去調整兩側長度,這個過程就需要用頭把耳機固定住,兩隻手分別拉兩側的耳罩到合適的位置,而阻力過大給人的感覺就像在穿領口很緊的套頭毛衣,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但阻尼感很強彌補了另外一個我比較在意的地方。我之前用 QC 35 時,如果把耳機摘下掛在脖子上,耳罩部分是向外側翻轉的,也就是說看起來比較光滑平整的耳機外殼會貼在身上,而留下兩個洞對著外面,之後 Bose NC700 也是同樣的設計,我不知道 Bose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但是在視覺上真的不太好看。 所以我拿到 AirPods Max 之後特意試了一下,很遺憾,是和 Bose 相同的設計,但是我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這一點,就是因為控制耳機翻轉的轉軸固定性很好,不會像 Bose 耳機那樣自己翻過來,所以你還是可以很有型地把它戴在脖子上。
在降噪和音質方面,簡單來說,AirPods Max 是一個全方位增強的 AirPods Pro。AirPods Pro 的降噪效果在同類產品中數一數二,AirPods Max 也是如此,儘管 Bose 和 Sony 都頭戴耳機降噪技術都非常成熟,AirPods Max 不敢說後來居上,但也絕對是「後來追平」,在地鐵、火車站、咖啡廳等場景都有不錯的降噪效果。
調音風格上,AirPods Max 也和 AirPods Pro 類似,蘋果在宣傳 AirPods Max 的時候特意強調了「計算音訊」的概念,耳機內的 H1 晶片不僅可以計算降噪,還可以根據你聽的音樂型別自動調音,以達到最佳聆聽效果,實際感受中 AirPods Max 低頻部分的處理明顯,鼓聲有彈性但不「轟頭」,分離度很好,可以聽到很多細節,相比之下人聲的部分不是那麼透亮,但整體聽感上確實比較討喜,如果讓我在 AirPods Max 和 Bose QC35、Sony 1000 XM4 之間選擇,我會更喜歡 AirPods Max 的聽感。
從 AirPods Pro 開始,蘋果的通透模式效果就一直位列同類頂尖。這個在我之前看來有點雞肋的功能,硬是在 AirPods Pro 上變成了剛需,通透模式不只是關掉降噪,而是將周圍的環境音透過耳機播放給你,因為不能調節通透模式下耳機播放出來的環境音音量大小,所以就要求耳機做到清晰但不刺耳。
除了在咖啡店被通透模式下的磨豆機聲音嚇到過(即使不戴耳機,磨豆機的聲音也很大),AirPods Max 的通透模式在其它聲音的處理上很少有過度放大的情況。而在清晰度上,AirPods Max 的效果要明顯好於 AirPods Pro,在 AirPods Max 上開啟降噪模式,放大後的環境音會拉近聲源和你的距離,再加上清晰的效果,聽起來甚至會有一種聽 ASMR 音訊的感覺。
空間音訊是蘋果更新 iOS 14 之後加入的新功能,它可以利用耳機內建的陀螺儀和加速感應器,在 iPhone 或 iPad 上觀看影片時獲得類似環繞立體聲音響的體驗,目前騰訊、愛奇藝等國內影片平臺的部分影片(HDR)已經支援空間音訊功能,和 AirPods Pro 的空間音訊效果相比,體積更大的 AirPods Max 空間感要更明顯。
AirPods 系列的操控性一直都做得很好,AirPods Max 也不例外,蘋果把 Apple Watch 上成熟的操作方式搬到了 AirPods Max 上,一個數碼旋鈕 + 一個按鍵,側面看上去就像是放大版的 Apple Watch 按鍵,和手勢操作相比,實體按鈕操作更加直觀,誤操作機率也要小很多。按下數碼旋鈕可以播放 / 暫停 / 切換歌曲,旋轉旋鈕則可以調整播放音量,旋轉時你可以耳機中聽到和旋轉 Apple Watch 錶冠相同的提示音,不過 AirPods Max 內並沒有震動馬達,所以沒有觸覺上的反饋,你還可以在系統中設定旋轉方向和音量大小的對應關係。另外一個按鍵功能比較簡單,就是用來切換降噪和通透模式。
如果和蘋果裝置配合使用,你會獲得非常無縫的體驗,拿出耳機自動連線裝置、摘下耳機自動暫停、在多臺蘋果裝置間自動切換,整個使用過程都非常令人愉悅,在你拿出耳機連線首次連線裝置後,之後你都不會在想到「配對」這個詞,你甚至不會知道這個耳機要怎麼重置配對其它裝置。
AirPods 系列沒有電源鍵的設計也延續到了 AirPods Max 上。頭戴式耳機大家平時很少會在每次用過之後都收到保護盒內,不少人甚至還買了耳機掛架來放置,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沒法關機,聽起來似乎會影響續航,不過蘋果在 AirPods Max 上設定了更為複雜的電量管理規則,根據 官方文件 的解釋:
如果摘下 AirPods Max 超過 5 分鐘,耳機就會自動進入低功耗模式(low power mode);即使不將耳機放入保護套中,耳機也會在靜止 72 小時後自動進入更低功耗模式(lower power mode),此時會關閉藍芽連線和「Find My」功能;如果在摘下耳機後直接放入保護套,耳機會立刻進入更低功耗模式(lower power mode),在保護套內放置 18 小時後,耳機會進入極低功耗模式(ultralow power mode),最大程度節省電量。我嘗試在晚上睡前將電量 100% 的耳機不收入保護套中而是直接放在桌子上,此時手機還可以搜尋到裝置,一晚過後,耳機的剩餘電量仍然是 100%,如果你平時不習慣每次聽完都把耳機收起來,或者只是單純地不想用 AirPods Max 的保護套,直接放在桌上影響也不會太大。
AirPods Max 的耳機保護套真的是一個有些奇怪的設計,無論是外觀還是手感,都讓我有些難以接受這居然是蘋果設計出來的產品,真要說優點的話,我只能想到兩個:首先,由於 AirPods Max 和 Bose NC700 的耳罩都是隻能翻轉而不能摺疊,這使得耳機在收納時會佔據很大的空間,而 AirPods Max 的體積比 NC700 還要大一些,如果使用同樣的收納盒設計,AirPods Max 的保護盒會非常大,現在這個保護套的設計,可能是最省空間的一種辦法;此外,使用保護盒的耳機在收納時都必須將耳機長度恢復到最短,每次拿出時再重新調整長度,AirPods Max 使用保護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你不必反覆穿脫套頭毛衣了。
AirPods Max 依然是一款不需要選購建議的蘋果產品,4399 元的售價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預算。拋開價格不談,AirPods Max 的降噪、音質都穩坐第一梯隊,在同類產品面前毫不遜色,某些方面甚至優於這些已經在此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公司,而和蘋果裝置配合使用的體驗任何其他品牌都無法比擬。如果你有 4399 元的預算,經常使用頭戴耳機,對目前在用的頭戴耳機不滿意,你可以結合我上面的體驗來決定買不買,當然,能去 Apple Store 親自體驗一下更好。如果你之前從沒用過同類產品,那我建議你儘可能都體驗一遍再做決定。
拋開頭戴式耳機的限制,如果你只是想要體驗一下降噪耳機,或者想給你的 iPhone 配一副體驗優秀的無線耳機,我的第一推薦還是 AirPods Pro,毫不誇張地說,我一年 365 天都在用它,無論是通勤、跑步還是在飛機上,它擁有不錯的音質,降噪、通透模式效果都位列同類產品頂尖,多裝置切換、空間音訊這些功能也都齊全。時至今日我仍然可以說,AirPods Pro 是我心目中體驗最好的 AirPods,能夠全方位打敗它的,恐怕只有下一代 AirPods Pro。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應該都是最值得考慮的 AirP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