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冷門的東西,網上基本也沒啥評測,我就自掏腰包貢獻一篇吧。
中國知名索粉並不止雷軍,還有"老人家"--饒有良。雷布斯僅僅是購買"金磚"wm1z,老人家則是直接開發專門的產品來給索尼播放器搭配,提供不同玩法的同時還提升音質,比如之前專門給zx300捆綁搭配的"便攜膽放"--BA300s。直接連線zx300的4.4平衡耳機口,把po口當成lo。關於這點還特意諮詢了老人家店鋪,得到的答覆是索尼的4.4輸出的失真度在可接受範圍。
還有一個據說是致敬世界第一臺Walkman TPS-L2磁帶機的萬元級播放器,型號據說是"DPS-L2",可以說是TPS-L2的"DAP完全復刻版",看效果圖的播放介面就明白了。
當然,我認為老人家是索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對好聲音的理解,和索尼巔峰時代傳遞的聲音有種"一脈相承"的感覺——作為黑黃鸝用家,個人非常欣賞老人家的獨特調音:甜潤、暖厚、但完全不悶,在各種素質聲的時代背景下依然做出足夠濃郁的音樂味,好聽不膩,這種對好聲音的鑑賞水平也使我開始逐漸瞭解Oriolus這個牌子(現在應該叫Raosound Studio即老人家音訊工作室)。
從試過的不多款型號(DP100金版、BA300s和黑黃鸝碳纖維版)來看,饒先生的調音側重人聲表達,聲底普遍偏暖,但這種暖聲底反而是女聲表現優於男聲,當初聽到黑黃鸝的聲音時,這種抓耳的女聲頗有驚豔感,之後作為用家看到網上的一些負面評價,比如中低頻銜接不好、聽感不行等等,剛開始還想去反駁,但後來想明白了:要做到某種成功的調音,那就必須承擔有得有失的不完美。畢竟聽感過於主觀,加了較多的染色、分頻處理後,肯定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且對音樂型別的適應性勢必減弱,從它的產品中體現出的味道,我認為老人家是對流行音樂有足夠理解的,或者說,我盲猜老人家更喜歡聽流行樂而非古典樂、純器樂,作為只聽流行、側重人聲的普通發燒友,我的口味和老人家有幸契合,因此從剛開始玩時的索尼情節,又加上了一層對饒先生的尊敬。這次購買的se-02是他做的比較新的"隨身玩具",出於對聲音的足夠信任,我並沒有試聽,直接實體店盲狙入手了。
這個玩具的價格和同樣吸引人的藍芽耳放Oriolus 1795相同,但由於本人的主力前端並非是手機,1795並派不上大用場,而手頭的黑磚經由se-02還能增加一種獨特的玩法,不失為一次有趣的嘗試。我把se-02定義為"隨身玩具",最大原因就是它的可玩性與眾不同:本身只是一個硬體均衡器,並內建了一套類比電路,具體構成未知。從引數來看:0.005%的thd+n、-110DB的信噪比和32Ω下280mW的推力都比黑磚要好看。但是音質還是要對比後才知道。
機身體積並不小,正面長度和黑磚一樣,寬度稍窄、但機身要明顯比黑磚厚一些。均衡器包括了63Hz、330Hz、1KHz、3.3KHz和10KHz五個調節項,推拉的阻尼感比較舒服,也不容易誤觸。需要注意的是,這10個撥杆分別對應左右兩聲道,且對應頻段是呈"對稱"狀態——"5432112345",不是"1234512345"。剛拿到手玩了會覺得左右耳聲音怎麼完全不一樣,好幾分鐘後才發現問題所在。不過"錯進錯出"之後的好處則是知道自己耳朵沒有偏音。
機身反面沒有任何東西,側面一面是開關鍵,另一面重點介紹一下:一個4.4mm平衡輸入端和一個4.4mm平衡輸出端,和ba300s類似的設計,左邊接黑磚的4.4平衡口,右邊接4.4平衡耳機插頭,配搭索尼ier-m9再合適不過,當然,如果是其他3.5mm單端耳機就只能換4.4平衡線才能用了。type-c充電口位置不太好看,有點擁擠。
另一個切換按鍵左邊是"直通",即保留播放器的原始輸出,實際對比過黑磚的4.4平衡輸出,沒發現任何區別;撥到右邊是"EQ"檔,把硬體eq全部切換到0,這時可以聽出和直通的明顯區別(只需將撥杆左右調整,ab起來非常方便):EQ檔的聲音明顯更飽滿、結實,聲底更乾淨,而對比之下直通(黑磚4.4口)的密度要弱一些,音量也小一些,結像比較薄、線條纖細,總體聽感會有些發虛。
機器附贈的線除了type-c充電線之外,還有一根4.4mm平衡對錄線,單晶銅材質,看外形應該和ba300s標配的對錄線一致,不過和那個eq小撥杆一樣,這根線插起來有點緊。
還有個附件是魔術貼,便於黑磚和se-02"更緊密"的捆綁。組合之後,整套搭配的體積還是比較可怕的,出街相當雷人,所以還是隻打算當床頭機或揹包機使用。據說這個膠貼拆下來也挺費勁,所以目前還在猶豫到底用不用。
捆綁後的大致形態是這樣的。對比音質的提升,便利性的犧牲有些太大了。因此註定無法作為主力裝置,當個換口味的玩具還是不錯的,沒玩過調音臺,就拿它來模擬一下,順便學習一下吧。
自調"女聲EQ"
自調"男聲"EQ
自調"搖滾"EQ
上面3個EQ設定是從開箱到現在玩了2個小時摸索出來的主觀向設定,僅供一樂。不得不說,實踐出真知。以前聽各種器材,都是定性去衡量,對低、中、高頻的理解也十分模糊。這次透過SE-02的不斷調節,最大的好處是對頻段影響聽感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簡單粗暴的玩法,肯定是推拉到底。SE-02的增益幅度是8個dB,其實我知道我的耳朵絕非金耳,可以說很不敏感,因此有了心理準備後,反而能聽出真正可聞的區別了。這裡一邊聽一邊把五個頻段從最低增益到最高增益的聽感變化記錄下來,對於單一頻段對聽感的影響,可供參考:
· 63hz:-8dB:點到為止的低頻,只能聽到基礎的節奏感,氛圍感幾乎完全喪失;+8dB:低頻不時的強力衝擊耳膜,力度之大讓心臟也有跟隨的震撼感和共鳴感,少數音樂可稱之為澎湃,大部分音樂就一個字:悶!
· 330hz:-8dB:人聲遠、虛、薄,感情嚴重缺失,部分配樂的形體感也明顯變虛、變弱,聲音有氣無力;+8dB:人聲瞬間貼到臉上,無論男聲女聲音色都變厚,口型過大,但清晰度顯著提升,有種超大結像的恐怖壓迫感,非常不耐聽。
· 1KHz:-8dB:空間壓縮,前面一塊缺失掉了,人聲完全悶在裡面,像在水裡聽歌,特別難受,開了半分鐘就實在受不了拉回去了;+8dB:人聲瞬間變成電音效果,但音色還在正常範圍內,所有的發聲元素感覺速度都加快了,位置也更靠前了。
· 3.3KHz:-8dB:淹在水裡的人聲更嚴重了...有種沉到水底的感覺,不說了,這種聲音聽久了會抑鬱,就像把你人浸到海里,有種深海溺水的恐懼感,實在難受;+8dB:人聲一下子躥出水面,無論樂器和人聲都有明顯的電音激勵效果,但比起1KHz的滿增益更嚴重,無法長時間聽下去。
· 10KHz:-8dB:人聲也會有淹進水的感覺,但沒有3.3khz那麼明顯,比較恰當的形容是"變老10歲",對女聲影響更大,位置也會靠後,如果只能男聲的話,在可接受範圍內;+8dB:鑔聲效果嘹亮,十分通透,人聲音色也會變薄、變尖,但不會像3.3KHz那麼明顯,整體結像有種細碎扎耳朵的感覺,但比較神奇的是,耳朵也能接受,可能是本木耳對極高頻不是太敏感吧。
不開腦放就能聽出以上明顯的區別,感覺真的不錯,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之後試著縮小增益幅度,來測試自己耳朵的靈敏度如何,結果是:需要達到3個dB以上的增益差。如果是老燒,我覺得2個dB的區別應該也可以一耳朵聽出來,但對我來說,需要3個dB以上。所以我分享的幾個設定也都是3個dB起步,有些達到了4個dB,權當是這篇比較奇怪的評測的收尾部分了:
· 女聲段我把1KHz上調了3個dB、3.3KHz上調了4個dB,以此來提升女聲嗓音的鮮活度,聲音更年輕化,主要參考歌手包括劉惜君、梁靜茹、徐佳瑩、范曉萱;
· 男聲段我把330Hz和1KHz都上調了3個dB,拉近結像、增加嗓音的質感和厚度,參考歌手包括張學友、陳奕迅、林宥嘉、李克勤;
· 搖滾向eq設定,63Hz和10KHz分別上調3個dB、3.3KHz上調4個dB,打擊樂音色更為飽滿嘹亮,低音帶勁、高頻犀利,增加聲音的整體刺激感,且沒有使人宣告顯變凹,參考樂隊包括sting、Onerepublic、police、linkin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