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1. 鍵盤

鍵盤的分類方式繁多,既可以按應用、鍵數、介面、年代、鍵帽印字方法等分類,也可以分為有線、無線、藍芽等類別。

一種比較專業的分法:以按鍵開關(switch,中國臺灣、日本稱之為“軸”)的工作原理,可分為機械、導電橡膠、無接點靜電電容、塑膠薄膜等四大類;若按軸的顏色來分,可分為黑、白、紅、黃、青、茶軸等。也有比較酷的玩法,如客制鍵盤、程式設計師在Linux下用的無刻鍵盤等。

鍵盤,有電傳機訓練鍵盤、最原始的ABCDE鍵位鍵盤、王安鍵盤、數字小鍵盤、人體工學鍵盤、電腦音樂鍵盤、無刻鍵盤、獵人單手遊戲鍵盤等。

鍵盤很常見,歷史也很悠久。1860年,被稱為“打字機之父”的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為了消除按鍵干涉現象,研製出現在的QWERTY鍵位。後人不明所以,說這種鍵位是“為了提高打字速度”,謬誤了100多年。之後,後人不斷對鍵盤進行改進,德沃夏克(Dvorak)鍵盤系統、莫爾特(Malt)鍵盤等相繼問世。現代鍵盤佈局則出自IBM,1985年IBM的Model M鍵盤就採用了標準101鍵佈局,後來在此基礎上完成了Windows 104鍵佈局,成為現代電腦鍵盤的標準,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鍵盤主要發展方向為:分體式結構、相容現有佈局、鍵鼠一體、有腕託、智慧化、個性化按鍵佈局、鍵位可移動等。輸入裝置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使用語音或其他先進的輸入方法,完全取代並消滅鍵盤。

2. 滑鼠

1968年12月9日,“滑鼠之父”、美國人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博士用滑鼠演示了輪廓處理、超文字、圖形和實時影片會議等。這是全球第一隻滑鼠,根據電阻的變化來定位。

根據介面型別,滑鼠可分為序列(又稱COM口或大口)、PS/2和USB三種,後來又有了無線、藍芽等。按滑鼠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可分為機械、光機、光電、光學、鐳射五種。

(1)“四大天王”

從技術創新、歷史貢獻、工藝水平等方面衡量,羅技、微軟、蘋果和IBM可稱為滑鼠家族的“四大天王”。

羅技滑鼠至少創造了15個以上的世界第一,當為“天王之首”。微軟以軟體聞名,硬體其實也做了不少,如滑鼠、CPU等。蘋果對單鍵滑鼠情有獨鍾,更重視產品設計。作為硬體行業大佬,IBM卻似乎對小小的滑鼠並不上心,連產品名錄都查不到。

中國大陸早期的滑鼠品牌,有東海、銀河、聯想、海爾、長城、浪潮等。

(2)延伸收藏

手寫板、觸控式螢幕、繪圖板、數字化儀、早期的遊戲手柄等,與滑鼠的性質相同或相近,可作為延伸收藏。特別是軌跡球,羅技、微軟、雙飛燕三大廠家的產品各具特色。

筆者收藏了數百隻滑鼠,可以按廠家、結構、介面、形狀、珍稀度等分類,每類又可分為多個系列。僅按形狀,就可分為圓形、方形、半圓半方、手掌形、腳丫形、液體、透明、卡通等,除了科學價值,還有藝術價值。

3. 顯示器

(1)CRT顯示器

CRT學名叫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由德國人布朗(K.F.Braun)在1897年發明。計算機出現後,CRT被用於儲存。20世紀50年代,美國Whirlwind(旋風)計算機將它變成觸控式螢幕顯示器。到80~90年代,CRT顯示器成為計算機的標準配置,後因自身缺陷逐漸被淘汰。

CRT經歷了HGA(Hercule圖形介面卡)一CGA(彩色圖形介面卡)一EGA(增強型圖形介面卡)VGA影片圖形陣列)一SVGA(超級影片圖形陣列)等發展道路。顏色有綠顯、單顯和彩顯的區別;形狀和功能有球面、平面直角、柱面、純平之分,其中索尼特麗瓏等純平映象管為一代經典。筆者收藏的部分CRT顯示器,第一排為AST286和CASPER顯示器,第二排和第三排分別為IBM5150綠顯和APPLE II橙色顯示器。

(2)液晶顯示器

a. 歐美起源

1850年,普魯士醫生菲爾紹(Rudolf Ⅴirchow)發現了液晶分子。19世紀80年代,奧地利植物生理學家萊尼澤爾(F.Reinitzer)萃取出苯甲酸膽固醇,發現了雙熔點現象。1889年,德國物理學家萊曼(Otto Lehmann)將它命名為“液態晶體”,即液晶。

1963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發現液晶通電可以用作顯示裝置,想研發一種能“掛在牆上的平板電視”,因顯示速度慢、顏色單調最終放棄。

b. 日本商用

日本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夏普買下了該技術,於1973年推出第一款LCD面板的計算器EL-805,併成為日系液晶技術的領跑者。精工開發出了世界第一塊液晶石英手錶,後來幾乎把瑞士表逼上絕路。

夏普在前,東芝、NEC等陸續跟進,日本企業持續投資,在計算器、儀表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些當初美國人看不上的小玩意,為日本賺了大錢。到1995年左右,日本幾乎獨佔了液晶市場,但他們的好日子也很快到頭了。

c. 韓國超車

液晶和晶片有相似之處,是最燒錢的行業之一,燒到別人燒不起,熬到別人熬不下去,這時就開始賺錢了。韓國三星曾經不惜連續虧損25年,最終擠垮對手,成為儲存晶片領域的世界第一。1993年,在液晶週期衰退期內,三星應用“逆週期投資大法”瘋狂投入,連續虧損和堅忍7年,於1999年諏來世界王者地位,完成了對日本的超越,並一直保持領先20年。

d. 臺灣發力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一度打斷了第三次液晶行業景氣,也帶來了新的闖入者—中國臺灣企業。1998年,臺灣企業利用日本技術進入液晶行業,被稱為“臺灣TFT-LCD產業元年”。2000年前後,臺灣面板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友達光電等“面板五虎”,實力最為強勁。

e. 大陸追趕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開始進行液晶研發,但一直沒能量產。1984年,天馬公司等陸續建成第一條生產線,推動了中國大陸液晶產業1990年前後第一個黃金期的到來。

20世紀末,韓國和中國臺灣雖然鬥得你死我活,但對圍剿中國大陸產業卻是心有靈犀。2001年至2006年,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都是為了對付中國大陸。

金融危機爆發,為了突破產業困局,國內液晶面板企業打響了產業反擊戰。2009年,還在虧損中的京東方逆市加大投入,開始大舉擴張,掀起一場液晶風暴”。憑藉逆週期投資,京東方終於打贏了翻身仗,自2019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LCD液晶面板廠商。

f. 前路漫漫而修遠

中國電子產業長期被詬病為“缺芯少屏”,“芯是晶片,“屏”是顯示屏。現在中國的屏已經不少了,但內憂和外患依然嚴重,原因在於:(1)未掌握核心技術,最先進的真空蒸鍍機和蒸鍍罩等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人手裡;(2)產業鏈條不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整條產業鏈的上游為日、韓掌控且差距巨大;(3)產品相對低端,OLED、柔性OLED等高溢價產品大多為日、韓企業生產。所以,在虎狼環伺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任重而道遠。

9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12年前,曝出陳冠希珍藏攝影作品的電腦維修員,如今過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