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我們的聲音記憶》專欄是由

前REECHO餘音耳機產品經理、趣聽耳機測評創始人

Gou主編 所寫的一個關於

[SonicMemory 聲音記憶] 音訊品牌的

產品誕生日記 記錄關於這個品牌的點點滴滴

第五章:佩戴如何?(1)真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來

上一次給大家看完ID設計之後是不是彷彿消失了一樣?趣聽的內容還在正常更新,但是為什麼不見SM2的訊息了?其實一直都在按部就班的來。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設計完ID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進行結構的設計,不過很多人都似乎忘了一件事情,就是去驗證ID到底可不可行,這並不是從結構上去考慮的。

所以說如何去驗證這個ID到底可不可行,就是在做結構設計之前,先去做一個實心的模型,我們行業內叫做“手板”,透過這個手板來確認佩戴、預計尺寸、造型等,因為相比起渲染圖,實物則會更加真實。

渲染圖再精良也和實物是不一樣的

(2)手板來了:

SM2的所有過程,都會讓使用者來參與到產品的研發當中,因為我做產品的一個原則就是從使用者需求出發,因為我自己也是使用者,我相信這一點是很多廠商都做不到的,因為我願意花比別的廠商更多的時間在使用者上費心思。

畢竟某“大廠”曾經逼著我三個月內就要從設計研發到大貨生產全部走完,做出來的產品可想而知有多爛了。所以一切的根本,是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即使花再多的時間,我認為都是值得的,而不是交出一個草率的產品去割韭菜。

手板到的第一天就拍了個合照

其實一般情況下,一個產品實心手板一次只打一套就可以了,我一共打了三套,看起來好像有些富餘,但實際上是為了能加快巡迴的效率。讓使用者真正的參與到產品的研發當中,就一定要仔細聽取使用者的實際體驗意見,才能更好的去完善產品。

而佩戴,就是其中重中之重的設計環節。

(3)漫長的巡迴:

手板只是個實心模型,它並不能像真實耳機一樣發聲,但是是我們可以最直接去判斷耳機佩戴。所以我在收到手板的第一天,就自己先試著佩戴,並且長時間佩戴兩個小時以上,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這就代表沒問題了嗎?

畢竟每個人耳朵大小、細節結構都不太相同,所以還需要更多的人去嘗試,而且還需要妹子的加入,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使用者去試,所以就在手板收到的第二天,開始了這漫長的巡迴之旅。

SM2與KBEAR 信仰對比體積大小

我收到手板以後,拿了很多耳機去做體積大小的對比,比如最近很火的KBEAR 信仰。

就這樣,巡迴在上個月就開始了

一共有三副手板,兵分三路奔向未來SM2的使用者們手裡,讓他們去實際體驗佩戴,然後去發現問題。

這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在絕大部分廠商眼裡,這樣顯然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因為明明這樣的測試在公司內部員工中就可以做完,根本不需要這樣大費周章的發出去。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如群裡的人一樣對SM2有著如此高的期待。

(4)收集反饋,處理問題:

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SM2的手板已經巡迴了將近二十個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其中不乏妹子,他們給我提供了非常多的使用反饋。但奇怪的是,包括巡迴使用者在內的很多人第一眼看到SM2的外觀的時候,都會認為它的佩戴並不怎麼樣,但實際收到手板以後,卻發生了改觀。

SM2的佩戴出奇的好!

當然說實話這是我最願意看到的一種結果,但並不代表SM2的佩戴就是完美的。因為最終版的ID在定稿的時候,就已經根據經驗在佩戴上進行最佳化,手板巡迴的目的也更多是想著在“雞蛋裡挑骨頭”,儘可能地去把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再最佳化好。

SM2一定要對細節死死咬著不放!

粉絲在酷安上反饋的關於SM2手板佩戴

當然,還有反饋SM2導管有些長的,無法深入佩戴的問題,這個問題也非常的嚴重,這不單單是影響到佩戴,更甚者是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當然關於導管到底是長還是短,是粗還是細的問題,我會在後面有機會和大家聊一聊。

有反饋導管有些長的

所以我將這個問題也向ID設計師去反饋了一下,其實這個事情是結構工程師去負責的,不過我如果在前面就把很多事情解決好的話,到時候結構工程師就不會罵街了,關愛結構工程師,從我做起。

SM2導管最終可能會像左邊那麼短

那麼就有人會疑問了,如果說導管這麼短的話,耳塞套會不會固定不住?當然這一點我也想到了,很快啊,我拿了市面上常見的耳塞套,逐個去嘗試,看看是否能穩固使用。

我大概試了這麼多耳塞套

這些測試的耳塞套當中,除了非常壁薄的一次成型耳塞套會出現無法正確佩戴的情況,其他型別的耳塞套均不存在問題,因為下面這張圖就很明顯的可以對比出來,SM2的導管長度其實是比較正常的。

忽略前腔隆起的高度,這兩款產品的導管長度是差不多的

(5)接下來做什麼?:

親愛的SM2監工朋友們,親愛的SM2的意向使用者們,我很榮幸的能向大家彙報當前的工作進度。

雖然說SM2的整體研發過程顯得有些漫長,但這終將會在最終的產品上去體現出它的價值來。按照計劃,SM2的手板巡迴將在1月中旬結束,當前已接收到了約20多份試用佩戴意見和反饋,我也總結出了以下改進要點:

1.腔體內側的邊角進行圓弧過渡處理,貼近耳朵的部分都會被進行圓弧過渡,但不影響正面SM2的外形輪廓。

2.有使用者擔心SM2的金屬腔體會重量略高,我會在材料上選擇更加輕巧的金屬材料,並且在內部結構當中將不必要的地方進行挖空處理,從而減輕重量。

3.背板拋光部分容易被刮花,這一點請各位拋光亮面的包括產品你們站起來,我不用點名了吧?背板部分將優先使用硬度更高的、體積更加輕巧的金屬材料。

4.佩戴穩定性的問題,SM2最終將線上材上設計耳掛,並且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對耳朵的壓迫和不適感,前腔側面長出來的腔體進行了懸空處理。

5.導管長度會縮減,但會根據聲學模擬資料進行精確調整。

再看一遍這個造型

SM2將在1月中旬手板巡迴結束後,開始進行結構設計。ID細節改進已經在上個禮拜就安排進行設計修改了。結構設計會全程嚴格參考FEA有限元分析系統進行精確計算,以聲學結構為核心設計。我們在畫好一個藍圖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的設計。

結構設計和聲學調音是同時進行的,不出意外的話,可能在一月下旬SM2的聲學樣機就會與大家見面了。當然我還會繼續拿出至少一個月的時間,來收集使用者的試聽反饋以及寄送我的一些測評媒體朋友那邊給出專業的意見。

(概念圖)傳說中的跑模擬

所以SM2的研發過程會極其的漫長,我也會盡可能地去保證每一個準備花錢購買SM2的使用者,在花錢之前就能聽到SM2的聲音,我不認為首發使用者就理所應當是小白鼠

讓我們共同期待SM2的到來,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產品,也是一個大家能放心考慮的產品,或許它將會是你下一個心儀的選擇?如果你對SM2的研發和試用感興趣的話,歡迎加入到SonicMenory聲音記憶的監工群當中來,一起見證!

17
最新評論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高頻撕裂者: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