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最近幾年隨著大家拍照、拍影片的需求越來越強,手機容量一直水漲船高。從幾年前64G就算“海量儲存”到現在“256G是主流,512G不嫌多”,很多小夥伴都感嘆因為影片需求,手機的儲存容量永遠不夠用。大量的影片檔案,也就意味著傳統的檔案管理系統也繼續升級,所以我前不久就入手了一臺群輝的420+ NAS。

這款群輝的中端機,主打中小型團隊的資料、檔案管理,對我這邊經常需要製作數碼評測影片,還有大量日常vlog素材的需求來說非常契合。別的不說,以前光是大家用各自手機拍攝的素材同步就很費事,一個一個用USB線連線電腦複製慢不說,手機還經常要邊複製邊用,換成NAS的WiFi自動同步可以說非常剛需。

不過NAS主機有了只是整個系統的一半,硬碟的選擇同樣重要,具體我們一起來看看。

NAS主機必須用NAS專用盤嗎?

先說結論:不是。

普通硬碟同樣可以用於NAS系統,並且安裝和使用過程基本一致。事實上,因為傳統硬碟一般價格更低,而NAS系統常見的硬碟組合都是4塊左右,所以選擇傳統硬碟看似價效比更高。細心的小夥伴可能已經發現了,價格便宜的普通硬碟只是看起來價效比高,這是因為目前主流的普通硬碟幾乎都是SMR疊瓦技術,這個結構的優勢是同容量價格低,並且速度不慢。但疊瓦盤的缺點就是儲存資料的扇區有一定重合,需要反覆取出和寫入資料,隨機寫入時間往往比較長。同時,為了儲存這些臨時資料,疊瓦盤的快取也需要做大一些,一般是256M。再加上寫入演算法更復雜,同樣大小的資料讀寫實際的寫入次數變多,會造成硬碟的整體壽命明顯變短。

只不過因為裝在電腦中的普通硬碟一般不會7/24高強度使用,即使壽命縮短還是有好多年可用,所以一般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於長期執行,並且往往會存放一些重要資料的NAS,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現在大多數硬碟廠商都推出了採用相對更高速、更穩定、更耐用的CMR傳統磁記錄技術加持的NAS專用硬碟。比如我這次配置的就是來自希捷的酷狼系列NAS硬碟,不僅採用了CMR技術,酷狼硬碟整個系列都有3年內免費原廠資料救援服務1次和3年的有限質保。

再加上100萬小時的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可靠性還是比較強的。

具體的硬碟安裝也比較簡單,按照NAS的安裝教程把硬碟裝到對應的卡槽,然後開機即可。

整個過程都是免工具操作的。

4塊6T的硬碟理論上最大可以獲得24T的儲存空間非常夠用,也可以選擇配合群輝的SHR技術來增加容錯率,非常安穩。

NAS使用傳統硬碟必然速度很慢?

還是先說結論:不是。

其實現在高階的NAS系統都已經支援使用SSD固態硬碟作為快取盤了。這個概念有點類似當年蘋果的Fusion Drive混合硬碟。也就是把常用資料放在高速的SSD中,把不常用的大檔案儲存在傳統硬碟中,比較好的兼顧了速度和容量。

對於這臺群輝420+ NAS來說,支援2塊SSD固態硬碟當作快取,安裝位置在NAS主機的底部。

具體安裝也很簡單,首先開啟蓋子,然後對準卡槽裝上SSD,再用塑膠卡扣把SSD固定好。

最後把蓋子裝回去,SSD快取盤也就搞定了。

等6個硬碟全部安裝完成後,就可以開機使用了,初始化配置這裡就不細講了,總之4+2的硬碟配置也算充分利用了這臺NAS的槽位。

這裡需要注意,SSD安裝後,還需要配置一下才能真正啟用,具體過程如下。

配合這兩個希捷酷魚510系列1TB SSD讀寫速度都在3000MB/s以上的效能,不僅檔案讀寫會更快,還更安靜。

簡單使用體驗&總結

接下來就是常規的使用體驗了,4塊6T的硬碟理論上最大可以獲得24T的儲存空間非常夠用,不過這樣的問題就是“一錘子買賣”,沒有資料容錯功能。所以我只拿出一個6T硬碟做了普通的資料盤,主要用來同步各種臨時素材檔案。同時配合群輝的SHR技術把剩下的三個HDD+兩個SSD組成了一個10.5T的可用空間,並且3塊中的任何1塊硬碟損壞都可以找回全部資料,非常安穩。

整個NAS系統,配合NAS專用硬碟和2個SSD的快取盤,其實用起來存在感挺低的。手機拍完的照片就自動同步,開啟電腦就可以下載或者直接編輯。在電腦上編輯完的照片和影片又會自動同步到NAS中。也就是說這一次性的投資,相當於給我們的多臺手機、電腦都擴容到了15T多的一共儲存池中,非常省心。日常使用透過區域網連線,不僅速度比各種網盤快多了,還不用擔心隱私檔案洩露的問題。

再加上SSD的快取盤執行起來沒有聲音,NAS專用的酷狼執行聲音也很輕,整體不到50分貝的工作噪音,使用體驗還是不錯的。

當然有一說一這套NAS也不便宜,主機+硬碟要萬元出頭了。不過考慮到是整個團隊使用,做2-5個不錯的小專案就輕鬆賺回來,畢竟這些硬體無論怎麼貴,如果裡面的資料更有價值的多,還是值得投資的。

如果大家有類似的私有云儲存需求,還是挺推薦參考這套群輝+希捷的搭配的。目前小弟我也是剛上手,後續有更多的深度使用體驗,也會繼續來和大家分享。這次就先和大家聊到這兒,我是沈少,我們下次見!

10
最新評論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最頂級的螢幕+最頂級的處理器,3999起,換機的你心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