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蘋果在去年底釋出的AirPods Pro無疑是近年最重磅的耳機產品,在AirPods之後蘋果憑藉AirPods Pro又一次引領了真無線耳機市場的風向。但蘋果顯然並不會僅滿足於真無線耳機市場的領軍地位,就像iPhone一樣,既然AirPods產品線有了“Pro”那麼當然也會有“Max”——於是一年後的今天,我們就見到了這款有史以來無論塊頭還是價格都很“Max”的蘋果耳機:AirPods Max。

設計:頸椎不可承受之精緻

AirPods Max是我所使用過的最精緻的頭戴式耳機之一,即便不把比較物件侷限於那些輕輕一掰就能聽到塑膠件吱吱嘎嘎呻吟的同類產品(說你呢索尼),就算是價格不菲的HiFi耳機,能在精緻程度上與之抗衡的也得是諸如Ultrasone ED15或者鐵三角某些限量品這種價格以萬為計算單位的產品才行。

這倒不是在說AirPods Max使用了CONNOLLY皮革、埃塞爾比亞小羊皮、稀有金屬或者其它的什麼奢華稀罕的物料與工藝,它的精緻感是極為現代、簡約、工業的:鋁合金被雕琢成一整個連續而曼妙的曲面再施以細膩的噴砂,天線以注塑形式隱藏在左側外殼底部;Apple Watch同款的數碼錶冠點綴在右側外殼上方,提供恰到好處的按壓段落與旋轉阻尼;織物頭帶和耳墊將壓力分佈得極為平均,又具備良好的透氣性,且易於拆換;拋光得閃亮的不鏽鋼頭梁外面包裹著找不到合模線的液態矽膠……你能在AirPods Max一款產品上同時目睹包括iPhone、Apple Watch和HomePod在內多個蘋果產品線的設計與工藝精髓。毫不誇張地說,AirPods Max代表了現階段蘋果產品製造工藝的頂點。

再看一眼我那副生得頗有些歪瓜裂棗的AirPods Pro,我的臉上已經寫滿了嫌棄。

不過精緻歸精緻,對於AirPods Max好不好看這個問題,大家的看法顯然不怎麼統一。諸如穹網式頭帶和光禿禿的扁平外殼都與大眾印象中的“頭戴式耳機”形象格格不入,且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包括我也很難形容自己到底是“喜歡”還是“討厭”它的模樣,或許兩者都不是,也或許兩者兼有之。所以關於AirPods Max是不是一副漂亮耳機的問題我想留給你們各自解答,相比之下我更關心另一個問題:它戴起來舒服嗎?

精緻是有代價的,因為精緻的材料大都有著較高的密度。蘋果在AirPods Max上使用了相當高比例的鋁合金甚至不鏽鋼構件,再加上它的外殼本就比WH-1000XM4等同類產品大上不少,這使得其重量達到了驚人的384.8g——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列舉另外幾款頭戴式耳機的重量:

索尼WH-1000XM4,254g;

BOSE NC700,250g;

B&O Beoplay H9 3rd Gen,285g;

森海塞爾HD800S,330g。

對比主要競品WH-1000XM4和NC700,AirPods Max超重了一半以上,甚至包括HD800S在內一些並非定位便攜的HiFi耳機也比AirPods Max更輕。即便是以設計和質感聞名的B&O所推出的最新一代H9,也並未明顯重過WH-1000XM4和NC700。

感謝穹網頭帶,它將耳機的重量非常均勻地分佈在了頭頂,即便是這樣一副近400g重的耳機也不會給頭皮足以造成不適感的壓力;感謝織物耳墊,雖然蘋果為了讓如此沉重的耳機也能牢固佩戴而把頭梁內夾力度調校得偏高,卻也因為柔軟的織物耳墊使得我的臉頰不會被夾得生疼。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蘋果似乎沒有把打工人脆弱的頸椎計算在內。任你的壓力分佈設計得合理與否,其實對頸椎都沒有任何區別,耳機的重量最終會一克不落地全部由頸椎來承擔。超過競品一倍半的重量意味著長時間佩戴會導致倍增的疲勞感,也意味著你沉浸在音樂中搖頭晃腦時要抵抗更大的離心力,還意味著低頭打遊戲時須提防它因重力作用從頭頂滑落。

取下AirPods Max,戴上WH-1000XM4,我感受到了摘下金箍般的輕鬆愜意。此刻我無比認同一個觀點:塑膠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AirPods Max的設計硬傷還不只是亟需瘦身的重量,它的耳墊或者說耳罩部分設計也存在缺陷。AirPods Max擁有更大尺寸耳罩並不意味著更好的包裹性,因為它耳罩的中軸與頭梁中軸相一致而非WH-1000XM4那樣略有傾斜順應耳廓造型,這使得AirPods Max耳罩後端的封閉性並不理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轉頭時,與轉頭方向相反一側的耳罩會出現漏音導致該側降噪耳壓降低,不平衡的耳壓則會令人產生眩暈般的不適感。

當然這一問題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遇到,比如下頜較寬的人也許就不會受此困擾。然而就我個人體驗和接觸到的部分使用者反饋來看,此問題絕非個案甚至也可能並非少數。

怎麼把這副碩大沉重的耳機收進包裡也是頗令人頭痛的難題。不同於在頭梁臂設定了合頁,能夠沿z軸旋轉折疊後大為緊湊的WH-1000XM4,AirPods Max僅能像NC700那樣沿y軸旋轉90度收縮一下收納的厚度而已,這使得它的攜行體積明顯大於WH-1000XM4。又因為它的旋轉方向與BOSE相同,掛在脖子上時朝向上方的是耳墊而非耳罩,美觀度和舒適度也比WH-1000XM4差一些。

然後再講兩個相對而言不算嚴重但也比較惱人的毛病:其一是較強的頭梁內夾力使得摺疊狀態下的耳罩很容易硬碰硬地撞在一起,為了避免這精緻的耳機破相每次取出或放回都不得不把手墊在中間;其二是這個隨附的磁吸保護套何止沒保護到頭梁,它連耳罩部分都未必能保護周全,畢竟邊緣還露著縫兒吶,放在包裡的時候萬一有鑰匙之類的尖銳物體趁虛而入,結局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我能看出蘋果對頭戴式耳機的產品形態進行了深入思考,但作為蘋果頭戴式耳機處女作的AirPods Max在設計方面還有諸多不成熟之處,嚴重拖累了整個產品的體驗。

功能:唯有我能超越我自己

同AirPods Pro一樣,AirPods Max在若干方面的功能體驗都做到了最好且沒有之一的水準。蘋果在AirPods Max內容納了總計達9顆麥克風,這不但是麥克風數量最多的蘋果耳機,放眼整個耳機品類也可能是麥克風數量最多的產品。數目眾多的麥克風配合蘋果一向優秀的演算法和效能強大的H1晶片,讓一騎絕塵的麥克風抗風噪效果、通話質量以及通透模式(及環境音)品質又君臨至頭戴式耳機領域。

這裡依舊選擇WH-1000XM4作為比較物件。AirPods Max在有風環境下的風噪聲明顯小於WH-1000XM4,這使得其在有風環境中的主動降噪、通透模式以及通話體驗都更佔優勢,即便風速較高的狀況下這些功能依然可用,你甚至還可以在風中順利地喚醒Siri。而且即便排除抗風噪效能上的優勢,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中AirPods Max通透到彷彿沒有佩戴耳機一般的通透模式品質甚至比AirPods Pro還要強,其餘那些環境音糟糕到像是從電話聽筒裡傳出來的產品自然不可能是其對手。

無線延遲方面,搭載H1晶片的AirPods Max理所當然地與AirPods Pro一樣都是蘋果生態內延遲最低的無線耳機,如果把限定範圍收縮到無線頭戴式耳機那麼它就是唯一的極低延遲產品。對於主流遊戲如《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乃至稍小眾一點但延遲最佳化足夠好的音樂遊戲《Bang Dream!》,AirPods Max都能提供延遲幾難察覺的出色體驗,影片自然也是不在話下。當下AirPods Max就是蘋果裝置使用者們可選的最佳影片遊戲頭戴式耳機(如果你不嫌它重的話),若未來有更多內容提供商加入對空間音訊的支援,這一優勢還會擴大。

不過以上這些我們至少在AirPods Pro上就已經見識過了,這一次AirPods Max有帶來什麼新鮮東西麼?

我認為AirPods Max的互動方式有了很大改良。因為不再侷限於真無線耳機形態那委屈巴巴的體積,AirPods Max在右側耳罩頂部安放了兩個實體按鍵,其中常規按鍵負責在主動降噪和通透模式間切換,數碼錶冠用於調節音量、切歌、接打電話以及啟動Siri。也就是說AirPods Pro一個壓感鍵要實現的功能被分攤到了兩個按鍵上,互動效率更高學習成本更低,並且增加了此前不能實現的音量控制和手動啟動Siri,能夠無極旋轉的數碼錶冠還讓便利的音量精確控制成為可能,不會出現減一格嫌聲音小加一格又嫌吵的情況。無論是對比過去的AirPods們還是與採用觸控或純傳統按鍵控制的競品們作比較,AirPods Max高效且低誤操作率的互動體驗都要人性化很多。

但AirPods Max的體驗也不是完美無瑕的,問題出在充電和低功耗待機上。儘管AirPods Max標註的輸入規格是“五福一安”,但它還是配備了Lightning介面以及一條C to L線,不含充電頭也不支援無線充電。所以你還需要額外為它準備一隻PD充電頭,對於手中電子產品要麼使用USB-C介面要麼可以無線充電的我來說還要專門給它留條Lightning充電線在桌面上。

降噪:是強是弱看場景

比較物件還是WH-1000XM4,對比場景包括辦公室、商場、沿街步道和地鐵等。AirPods Max對中頻及高頻噪聲的削弱能力佔優,對低頻噪聲的削弱能力則居於劣勢。這樣的結論並沒有讓我感到意外,因為AirPods Pro在與其它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對比時也面臨著類似的狀況,說明蘋果對兩款產品的降噪強度取捨思路是一致的。

這使得AirPods Max在應對商場中鼎沸的人聲、列車車廂中充斥的外放聲聊天聲小孩哭鬧聲、馬路邊汽車的鳴笛聲時的噪音抑制效果較競品更好一些,蘋果店那種環境體驗起來應該也不錯。但對於軌道交通和飛機等交通工具自身所發出的“嗚隆隆”的低頻噪聲以及空調聲來說,AirPods Max的噪聲抑制效果就要遜色些。

再考慮到AirPods Max的耳壓比WH-1000XM4稍高了一點,且存在前文所說的耳墊密閉性缺陷,至少對我而言,它的降噪體驗相比WH-1000XM4尚有差距。當然,也正因為其結構設計存在缺陷導致了體驗的不一致,還不可以完全排除某些人真的如其所說在AirPods Max上體驗到了完勝索尼BOSE的降噪效果之可能性——對於自己的頭沒能長成蘋果的形狀這一點,我僅能表示遺憾,至少WH-1000XM4沒有給我這樣的困擾。

音質:還不錯,可關計算音訊什麼事

蘋果無線耳機終於可以在音質上揚眉吐氣一次了。

AirPods Max擁有迄今為止所有蘋果無線耳機中最中正平衡自然的音色,也沒有金屬外殼封閉式頭戴耳機常見的山洞音問題。甚至當我們將範圍擴大至所有無線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它仍然是音色最自然的產品之一,相較之下WH-1000XM4的低頻儘管較WH-1000XM3已經大為收斂,但仍然比AirPods Max要暖厚一些。更重要的是,因為空間限制不再如真無線耳機那般嚴格,這讓AirPods Max擁有更強的供電與解碼放大效能成為可能。不同於AirPods Pro那沒吃飯一樣的聲音,AirPods Max的動態表現得到了極大提升,同音色一樣放眼整個品類都是頗為優秀的水準。

可惜的是,iPhone 12的藍芽音質依舊在拖後腿。iPhone的藍芽音質水準在各個品牌旗艦手機中只能算中游水準,僅能欺負一下一加小米,落後於三星vivo等。相對劣質的藍芽音質表現令AirPods Max呈現出的密度偏低,高頻略顯乾澀低頻也有點鬆散過頭。為了試探它的完全實力,我依然選擇三星旗艦機作為測試平臺,在連線到Galaxy S20Ultra後,AirPods Max的音質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雖然仍是AAC連線,但此時AirPods Max的密度和動態都得到了極明顯的改觀,線條感更加紮實,音色不再散碎,表現出了能量豐沛勁道音色健康的風貌。我本來給AirPods Max準備了一個頗為強悍的對手——價格還要貴出一千來塊的拜雅Amiron Wireless Copper,然而硬素質出眾的AirPods Max幾乎不會吃虧,僅在細膩度上稍差一點,很難說這不是AirPods Max僅支援AAC而前者支援aptX編碼導致的。

不過Android裝置終究無法成為AirPods Max的歸宿,低延遲、電量顯示和佩戴檢測的失效令其體驗下滑嚴重,更別提Android使用者對耳機價位的平均接受度也很難達到蘋果使用者這麼高。所以最終對它的音質評價還是應以iPhone為準,AirPods Max在iPhone 12上的音質表現依然是諸多無線頭戴式耳機中的翹楚,但硬素質對比WH-1000XM4這種還算優秀的選手並無顯著優勢。iPad Pro上的情況能比iPhone好那麼一點點,優勢不大。

雖說配iPhone用怪委屈它的,但它的確是iPhone乃至其它蘋果裝置使用者可選的最佳音質無線頭戴耳機之一。

所以這跟媒體們反覆提及的“計算音訊”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說的是,“計算音訊”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自適應均衡功能也好,空間音訊也罷,至少我們在AirPods Pro上就已經統統見識過了。蘋果的“計算音訊”與遊戲耳機的虛擬環繞聲以及nuraphone的聲音定製功能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都是用演算法模擬出的音效,主要的不同點在於AirPods Max(也包括AirPods Pro)能憑藉H1晶片強大的算力統合數量眾多的感測器並用更加高頻次的計算回饋使音效的品質更具優勢。

至於它跟音質的關係,的確AirPods Max相當中正自然的音色少不了DSP和自適應均衡功能的功勞,甚至說計算音訊對音色的貢獻居功至偉也不是很誇張。但音效終究只是音效,要根本上提升耳機的音質還是要著眼硬體,不然晶片與功能都一致的AirPods Pro音質怎麼就廣受詬病呢?

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再多聊幾句空間音訊,畢竟我寫AirPods Pro評測那會兒此功能還遠未上線。我們可以大致把空間音訊功能拆解為兩部分:其一是虛擬環繞聲,這與那些自帶音效卡的遊戲耳機提供的Dolby/DTS虛擬環繞聲是同類功能,值得讚賞的是強大算力和演算法加持下AirPods Max的虛擬環繞聲效果比絕大多數其他產品更加自然,對音質的劣化程度也較小;另一部分相對新鮮一些,AirPod Pro/Max透過額外的感測器實現了對頭部動作的跟蹤,進而實現了虛擬聲源方位的固定,即聲音聽起來總是自裝置(iPhone、iPad、Apple TV等)的方向傳來,但最早實現此功能的並非蘋果,更早的是Dolby在兩年前推出的耳機Dimension,雖說Dolby的這款產品口碑並不好,但作為先行者也算情有可原。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蘋果寧願砍掉,也不用不成熟的技術#

所以說空間音訊同音質也沒什麼關係,且不論眼下藍芽尚未發展到可以傳輸5.1CH的地步,即便解決了內容支援的問題,它作為“音效”對音質的作用也只能是劣化。而目前提供支援杜比環繞聲影片內容的平臺大多也不會為大陸使用者提供服務,可獲取的相應內容仍較為匱乏。空間音訊更像是一個“戰未來”的功能,或許在相應內容及服務更加豐富的未來,它能在影音娛樂、增強現實乃至無障礙功能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前面說的都是無線連線,蘋果還為AirPods Max提供了有線連線的用法,你可以在官網購買一條279元的Lightning轉3.5mm音訊線,然後就可以在3.5mm模擬輸出的裝置山使用AirPods Max。

但我建議你萬萬不要花這個冤枉錢。AirPods Max使用模擬輸入的工作模式並非如其他耳機那樣由輸出裝置直接驅動發聲單元,而是在將模擬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後繼續使用耳機內部的解碼放大器件。這意味著AirPods Max無論連線兩萬五的鈦菊還是一千塊的小尾巴,聲音都沒什麼顯著區別,並且它在有線連線時的聲音會比無線厚而混濁許多,也就是說音質還不如無線連線;必須訊號必須經過內部模擬放大器件還意味著AirPods Max在沒電的時候即便使用有線連線也是不能出聲的,我記憶中上一款使用邏輯如此滑稽的耳機還是AKG N90Q。總而言之,有線連線的用法對於AirPods Max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更別相信“音質還有提升”這樣的說法。

貴也許是我的問題,不好用只能是蘋果的問題

在評測AirPods Pro時,我評價它“不值,但沒得選”。沒錯,AirPods Pro糟糕的做工與湊湊合合的音質讓我覺得1999塊買它真的是挺虧,但除了價效比低以外它幾乎不存在什麼體驗上的短板。也所以當某電商平臺把價格砸到1500甚至1300以內之後,我非但不會攔著別人買還會大力推薦它,畢竟它唯一的硬傷就只是偏高的發售價而已。

至於AirPods Max,它4399元的價格比AirPods Pro還要誇張得多,很多人買手機都不會花這麼多錢。可高昂的售價並不能成為我勸退它的原因,甚至AirPods Max優秀的做工、音質表現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互動還讓我覺得它本應配得上遠高於競品們的溢價。

真正促使我勸退AirPods Max的原因,是它存在諸多體驗上的硬傷。一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過的,AirPods Max嚴重超標的重量令頸椎格外辛苦,設計不夠成熟的耳墊會導致耳壓不平衡,頭梁臂不能摺疊令它的便攜性低於競品,“超低能耗狀態”耗電高得離譜,充電又不是很方便……作為耳機玩家,我在HiFi耳機中都沒見過屁事這麼多的產品。

這些在競品身上並不存在的問題,部分源自於蘋果一以貫之的傲慢,如糟糕的充電與續航體驗;部分可能是設計頭戴式耳機經驗不足導致的,如耳墊問題;部分則根本就是“方向錯了”,如犧牲佩戴體驗換取華而不實的精緻感。

所以我已經將AirPods Max列入了2020年的勸退清單,並且哪怕它後續會迎來與AirPods Pro類似的價格跳水我也不會去推薦它。除非有一天蘋果推出了AirPods Max的塑膠輕量廉價版,或許才真的值得入手。

21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三大電商平臺雙料冠軍!Reno5超大杯開售,這些亮點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