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進入正題。
手機膜應該怎麼買?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首先明確購買目標很重要!!!
我們要買的手機膜必須符合2個要求:
其一 外觀靚!其二 效能棒!先說其一 外觀靚外觀,那必須是無論無何都要靚的!
問:大街上擦肩而過一個異性,怎麼知道對方靚不靚? 答:當然是瞄一眼就知道了!用餘光掃1秒都不用!!
所以怎麼樣算靚?
我們只需要看一下,眼睛就是標準。
在下近期研究過灰常多的鋼化膜(震驚吧,有這愛好),知道怎麼看。
鋼化膜靚不靚,關鍵是看這3處:
全覆蓋or非全覆蓋(行內叫法:全屏or半屏)硬邊or軟邊2D or 2.5D or 3D(那些6D/9D/10D/20D都是騙人的概念詞而已啊!)馬上拿實物來PK一下!
PK 1。全覆蓋 VS 非全覆蓋(全屏 VS半屏)
(勝出)全屏 VS 半屏(實物對比)
小結:全屏好看。
半屏就像超短褲,因為貼合面是平的,沒辦法延伸,另外煩人的白邊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為什麼會有白邊?
產品可能有公差存在。要把位置貼準確是不容易的這時候廠家往往會送白邊修復液,那玩意我試了一下,還是可以修復的,但還是特麻煩。你還要注意別弄進手機孔和按鍵裡,不然手機可能會殘廢
PK 2。硬邊 VS 軟邊
(勝出)硬邊 VS 軟邊(實物對比)
小結:硬邊好看。
還特別覺得軟邊很醜,你覺得嗎?
軟邊牛逼之處在與摔不壞(是它的邊邊摔不壞,不是你的手機摔不壞,也不是膜摔不壞,哈哈),因為它是一種合成材料,一般使用碳纖維。 軟綿綿的,當我撕開他的時候,發現有驚喜:
軟邊容易脫離
這個軟邊竟然先脫一步了,因為他是黏上去的,很難粘得太緊。劣質塑膠手感很不好。
PK 3。2D VS 2.5D VS 3D
必須先搞明白它們的區別!
注意:現在還有4到20D的,都是沒用的營銷概念而已,最多3D,別再交智商稅了,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另一篇文章:
不糾結:闢謠!關於手機膜/鋼化膜的謠言/誤解!
上圖應該能幫你搞明白它們在結構上的區別了吧,現在還要實際來貼貼看:
2D這種太過於原始的骨灰級鋼化膜咱就不說了哈。有必要對比的是2.5D和3D。
2.5D VS 3D(勝出)(實物對比)
小結:3D好看。
雖然說是2.5D,乍一聽還挺高大上,但它的貼合面還依舊是平的,所以弧邊是肯定包不住的,部分廠家的產品可能還會挑戰一下——就是進行加長,這種產品仔細去看的話,還能發現有一部分懸空。包不全怎麼看都覺得礙眼,顏值黨狠心拋棄。
目前很多商家將2.5D歸為全覆蓋(全屏),但真正算得上全覆蓋的,其實只有3D,所以我將2.5D歸為非全覆蓋。
關於外觀,來個總結:從實際圖片看來,這樣子的外觀“感覺”最靚:全覆蓋(或叫全屏)+硬邊+3D 。
是的,就是感覺,感覺就是洪荒之力,不可遏止,不解釋。
網上的東西怎麼樣呢?
粗略統計了某寶前20家店,以蘋果X為例, 結果表明買到外觀靚的產品機率是9.2%,也就是說還挺難買到的。
注意2個問題。
第一。宣傳的誤導問題。全屏全覆蓋的宣傳無處不在,而我們買回來的將絕大部分是2.5D,或者2D。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屏全覆蓋是3D(確實沒有一個關於全覆蓋的標準,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2.5D這種漏出那麼多的叫全覆蓋)。
尤為無語的是,如果搜尋詞沒有帶3D,那找出來的全部是號稱全屏的2.5D(也被叫做9D/10D)。
第二。3D鋼化膜的銷量問題。要比2.5D少很多,原因一是3D工藝較複雜,成本較高,二是3D的排氣性比2.5D差一些,而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消費者不懂2.5D和3D的區別,所以乾脆就賣2.5D。
後說其二 效能棒問:瞄到一位挺靚的異性,怎麼知道對方在床上活兒好不好?答:當然得試一下!
同理,效能棒不棒試了就知道。
那要不要有硬性標準?必須有了!(就好比說“活兒好”的標準是掌握15種姿勢/技法,平均30分鐘。By The Way 你達標了嗎?)
鋼化膜“效能棒”的標準: (小生幾乎翻遍了各大期刊,消化後特別修訂)
關於此標準的說明:
目前手機膜界沒有國家的測試標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廣州威凱和阿里合作釋出的一份00006-2017《手機保護膜技術規範》,其測試項是透光率、硬度、耐磨性、抗衝擊性、殘膠、有害物質,如果是PET膜就再加個UV老化。
這份標準做得不全面,似乎是倉促上架的(某貓的商品都至少要湊份檢驗標準的)。
1.完全沒用的測試項有:【我已取消】
測硬度。
規範說用9H鉛筆去劃,有劃痕就不合格。實際上這樣測硬度沒有任何意義!但凡是塊玻璃,他的硬度就能達到9H(只是一種石墨的硬度,莫式硬度為1)!而且是遠遠超過(石墨是已知的最軟的礦物質)!玻璃的莫式硬度本就是5.5左右,還用測個毛線。這把智商稅很多人都交過。有興趣詳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已經說得非常非常清楚了:《闢謠!關於手機膜/鋼化膜的謠言/誤解! - 不糾結的文章 - 知乎
2.有點用但意義不大的測試項有:【同樣取消】
測殘膠。
沒意義,鋼化膜時代,不像以前的塑膠膜了,基本不會有殘膠,壞了就一整塊拉掉,就算有殘膠,擦一下不就好了嘛,又不是天天在貼膜。
3.有用但需要最佳化的測試項有:【已最佳化】
測耐磨性。
雖然叫耐磨性,其實測的是疏水性,就是用#0000號的鋼絲絨去摩擦,看前後的水滴接觸角。固定頻率、力度、時間,必須使用價格昂貴的耐磨性測試儀,加上死貴的水滴接觸角測試儀,根本就不是我等良民幾塊錢零花錢能玩的。但是咱們吃瓜群眾就強在辦法總比困難多,我把他轉化了,直接看水滴滑落角度,更加直觀經濟,又不失良好的效果。原理很簡單,就是越疏水,水滴滑落角度當然就越小咯。
4.缺少的重要測試項有:【已新增】
排氣性。決定著貼起來容不容易。觸控靈敏度。決定著用起來遲不遲鈍。爆裂安全性。決定著會不會扎你小手。看到有一些檔案還有:拉力、1D/2D硬度測試、氣味、霧度、高溫脫膠性等。因為意義不大,也決定不予納入!
無聊的理論BB階段結束,接下來我要動手了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達芬奇
1.樣品準備
2.工作臺佈置
3.透光率測試
4.排氣性測試
5.硬度測試(注意:本來是不用測的,但我還是測了一下,最終所有膜都不會被9H鉛筆劃傷,事實證明測硬度確實沒卵用)
6.疏水性測試
注意:這裡有所轉化,我們根據“疏水性越好,水滴越容易滑落”的簡單原理,更直觀地來測試疏水性。
7.抗衝擊性測試
8.爆裂後安全性測試
9.測試結果
小結:平均得分42.96,最高的77.2,合格率25%(60分及格)。換句話說,假如你現在從市場上拿得到一張外觀符合要求的鋼化膜回來,其效能合格率大概是25%。
ok沒有了。
來個大總結:1.一張好膜的自我修養
2.市面上外觀既靚,效能又棒的好東西機率是:9.5%×25%=2.375%,可以說是百里挑2了。
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東西的話,閉著眼睛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