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製頂配 MacBook Pro 15.4 升級到了丐中丐配置的 MacBook Air M1,手邊有這兩臺裝置可以直觀的對比,本文談談這次升級及實際體驗和所發現的趣事。
升級前後的機型
在購買這臺 Air 之前,我手頭的主力機是一臺定製頂配的 MacBook Pro 15.4,擁有 4GB 視訊記憶體、16GB 記憶體、2TB 固態硬碟、i7 處理器、配備觸控條、電池四個月前剛剛換新。這檯筆記本歸屬於 Apple 最新一代設計語言,與現售機型無異,狀態完美,且英特爾處理器近幾年無太多實質升級,因此仍具備極高的對比價值。
升級之後的筆記本是 MacBook Air 最低配版,也就是商城能買到最便宜的版本,購於 Apple 零售店,它配備 13 寸螢幕、 8GB 統一記憶體和 M1 晶片。
這臺 Air 與上述 Pro 的最大差異在於以下幾點:採用 Apple 自研晶片、無風扇、螢幕尺寸更小、螢幕最高亮度低 100 尼特、重量輕了 0.8 公斤、無觸控條、只有左側兩個介面、鍵盤從蝴蝶軸替換為了剪刀軸。
升級理由
重要的事先說,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我管從頂配 Pro 換到 Air 叫做「升級」。簡單來說,就是這臺 MacBook Pro 15.4 雖然我非常喜歡,但是仍有幾個點讓我異常煩惱,而 Air 恰好解決了這些痛點,下文將詳細闡述其中緣由:
1. 作為筆記本太重、作為桌上型電腦來說又太小:在我看來,筆記本的用途應該是可以隨處拿著用,便於攜帶。而這臺 MacBook Pro 15.4 兩公斤多的分量著實不輕,一隻手拿它堪比舉起一塊磚頭,也因此我拿它的時候一般得用兩隻手。
我也曾好奇過為什麼總會有拿磚頭的錯覺,於是去查了一下,發現紅磚的重量不過 2.5 公斤,與這臺 MacBook Pro 15.4 配充電器的重量 2.4 公斤幾乎一致。
個人仍然認為 15.4 寸的機型是隻有一臺電腦使用者的首選,這個螢幕尺寸確實工作起來相對舒服一些。但我的日常使用環境中還有一臺 27 的 5K iMac,所以 MacBook Pro 15.4 在此場景下就顯得有些過度妥協,用於拿走辦公的場景著實不夠輕便。
2. 續航差:雖然電池大,但 MacBook Pro 15.4 的續航卻也不怎麼樣,這直接導致我出門或在家使用還得時刻配上充電器,加起來就更重了。我的日常使用場景中這臺 MacBook Pro 15.4 筆記本幾乎變成了桌上型電腦,而過重的重量也讓我在出門時總拿它與 iPad Pro 12.9 進行取捨。
在我眼中,筆記本的重要意義在於其可以拿著隨處走,而不必受到線纜的束縛。很可惜,當下的英特爾版 MacBook Pro 15.4 也做不到這一點。我這臺新電池的 MacBook Pro 15.4 在輕度使用的情況下能用兩個多小時,但凡開一點專業應用,比如影片剪輯或開發工具,電量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速下降,能撐過一小時都實屬艱難。
3. 太燙了:即便它很機身空間很大,帶有吵鬧的散熱風扇,這仍不能阻止它還特別燙。究其原因,主要是英特爾晶片發熱驚人,而本代 MacBook Pro 風道的出風口向下。如下圖所示,風扇向後排的風會被螢幕擋住,轉而向下排出。於是這股熱風會直擊你的大腿,而大腿又會阻止熱風順利排出,於是愈發地燙。作為筆記本,我幾乎不敢把它放到腿上使用超過十五分鐘。
4. 有些肉:在我眼中,電腦應是一個工具,輔助使用者儘快的把事情辦好。使用 MacBook Pro 有的時候電腦遲鈍到讓人懷疑人生,我曾多次好奇難道 Pro 就是這樣工作的嗎?要說 MacBook Pro 著實慢到也不然,只是相較於 M1 版的 MacBook Air 對比起來感覺肉肉的。
我也好奇過這種感覺究竟從何而來,因此做了一些對比測試。在過去幾周裡,我將兩臺電腦交替作為主力機使用,經過實際測試,我發現這種肉的感覺來自於電腦對於使用者操作的響應速度。以日常開啟應用為例,每個軟體的啟動速度 Air 都至少比 Pro 快半秒、開蓋到亮屏快一秒、開啟 Xcode 編譯新專案快 2秒,測試老專案的編輯甚至能快一倍多。
若非要形容這種體驗,大概是從肉肉的需要等待的反饋變成了乾淨利落的反饋。我上一次有這種體驗還是在機械硬碟到固態硬碟的轉變,那次主要得益於硬碟讀寫速度加快,讓應用程式載入速度有了質的提升,這次則是得益於處理器的架構升級,讓電腦應用的反饋有了堪比手機的響應速度。
5. 我對 Windows 10 完全沒有需求:最後一點能讓我做出這次轉變的原因是我對 Windows 10 沒有需求。基於我對科技公司的瞭解,指望 MacBook Air 原生支援 Windows 10,並且微軟能搞定 ARM 相容層的效能,至少是幾年之後的事情。
在現階段來說,英特爾版 MacBook Pro 的優勢在於其可以透過 Boot Camp 來直接執行 Windows 作業系統。若你對雙系統有強烈需求,未來兩年內採用 M1 晶片的機器並不是你的最優選擇。雖然現在已有諸如 Parallel Desktop 或 CrossOver 這些讓 Mac 執行 Windows 應用的方案,但普遍存在過多效能妥協,且對應用支援仍處在早期階段,用來主力執行 Windows 應用並不合適。
6. 價格:購入價格方面,這臺 MacBook Air 價格約是之前 MacBook Pro 15.4 的五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我發現目前買商城自帶的 MacBook Air 高配機型價效比不高。
最終之所以選擇最低配版的 Air,一則是因為我希望找一臺最輕便的電腦讓我可以真正作為筆記本隨拿隨用;二則是因為現有 M1 晶片的筆記本實則屬於過渡機型,低配高配效能差別不大,且日後賣二手的話折損價格也不高;三則是因為我對顯示卡效能有較強需求,也很期待 2021 年到來的大改款 Pro 機型所帶來的新設計和效能提升。
基於「重量、續航、發熱、響應速度、價格」的考量,我最終選擇了從頂配 MacBook Pro 15.4升級到低配 MacBook Air。本小節闡述了這次升級體驗的核心原因。
已有不少人提到 M1 這樣好那樣好,本文我將不再重複這些資料。考慮到目前在觀望 M1 版新機器的使用者大多手持現有英特爾機器,而我在購買 M1 機器前也心存諸多疑惑,下文中我將把之前的困惑拿出來一一討論下,以供你參考。下文中,我將從硬碟空間、螢幕尺寸、觸控條、鍵盤型別、充電速度、軟體使用等角度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對比體驗。
256GB 硬碟夠用嗎
因為平時會使用 Final Cut Pro 剪輯一些影片,因此我對硬碟需求極高,這也是最初 MacBook Pro 15.4 選擇 2TB 硬碟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十分鐘左右的 FCP 專案原檔案大小在 20GB 左右, 256GB 的電腦去除個人必要軟體外,實際可用空間不過 100GB,也就只夠存不到五個專案。
在這剩餘的 100GB 儲存空間中,iCloud 會自動幫你把雲盤上的東西下載到本機,直到本機空間剩餘 25GB 左右時停止下載,因此會造成剩餘空間始終很小的假象。如下圖所示,我的 iCloud 雲盤空間是 2TB,遠高於 Air 機身的 256GB 儲存空間,iCloud 同步完成後 Air 日常可用空間顯示還剩下 27GB。
值得注意的是,若你需要更多空間,iCloud 會自動刪除本機所儲存的檔案。比如在目前剩餘 27 GB 的情況下,假設需要建立一個 20GB 的影片專案,那麼 iCloud 會自動刪除本機上約 20GB 的檔案,因此剩餘空間仍會有 25GB 左右。換言之,上圖底部的 MacBook Air 儲存圖中,熒光藍色的 iCloud Drive 所佔空間隨時可以被自動騰出來留作它用。
我原先很擔心從 2TB 機身儲存切換至 256GB 會出現空間告急的情況,但就最近一段時間的使用體驗來看,我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iCloud 目前尚可對空間做出合理安排。而家裡用的是對稱千兆網路,上傳和下載速度極快。我的絕大多數檔案都儲存在了 iCloud 中,因此本機空間大小也就顯得不太重要了。
即便如此,若你仍有重度的創作需求,還是建議購買資金允許範圍內的最大硬碟空間,硬碟這東西總會被專案吃光。這臺 Air 目前作為我的過渡機器,因此空間選擇上我選擇了最小的空間。若你不具備高速網路或長期雲盤的投入,則需要加大裝置本身的投入,選擇更大容量的硬碟仍是有必要的。
15.4 寸降至 13 寸能否適應
與儲存空間類似,購買前另一個讓我非常擔心的點便是螢幕大小的縮水。雖然這兩個尺寸聽起來差異不大,但實際上顯示空間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差異的,實際觀感如下圖所示。在預設解析度下,Air 可顯示的內容更少些,空間也顯得更侷促。我原先非常喜歡在 Pro 在一個視窗中使用左右兩個應用的分屏模式,在 Air 上也顯得有些過分地小。
基於螢幕尺寸的物理差異,我的使用習慣從之前的一個螢幕上多個視窗轉化為了在多個螢幕上開啟應用使用。不過似乎適應了小屏幕後便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大的問題,可能人的適應性確實還挺強的。在寫本小節時,我發現在 M1 晶片上即便是全屏截圖依舊會被系統打上圓角邊框,而英特爾的機器則無此效果,預示著全新設計的所有 Mac 均會採用類似 iPad Pro 的圓角螢幕。
螢幕變小帶來的另一個切實好處是機身大小也變小了。這倒並非是因為 Air 模具或設計改變,只是單純的因為我從 15.4 換成 13 寸的機器的效果。對比之下,Air 在長和寬上都比 Pro 15.4 小了五釐米左右,拿在手上輕便許多。13 寸的機器拿起來像是一個信封大小,15.4 的機器則類似於一張寬大的板凳。
機身厚度則是我此次選擇 Air 而非 Pro 的另一重要因素。雖然最厚處二者一致,但 Air 前半部分機身確實薄非常的多,拿起來很順手。我選擇裝置比較在乎手感,因此 Air 確實更符合我的需求。當我需要更多螢幕空間時,會與 iPad Pro 12.9 的隨航 SideCar 配合使用,藉此用到兩塊 13 寸的螢幕,體驗也很不錯。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此次 Air 失去了右側介面,僅保留左側兩個介面。作為開發者,我偶爾需要給電腦外接一些裝置用於測試,兩個介面只能說剛好夠用。我雖不介意介面數量減少,但偶爾需要插電的時候,右側沒有介面在充電方面顯得不那麼順手,一左一右兩個介面也許會更好些。
觸控條 Touch bar 的消失是好是壞
這次升級至 Air 後,取而代之的傳統功能鍵實用性大幅度降低。雖仍可以適應,不過原先一鍵操作的方案迴歸到了傳統的需要記住快捷鍵,在生產力方面仍有一定降低。
蝴蝶鍵盤和剪刀鍵盤
過去幾年裡,我在 MacBook Pro 15.4 的蝴蝶鍵盤上敲打了幾十萬字,在 iMac 上用過剪刀軸鍵盤,也折騰過機械軸,電容 HHKB 這類頂級鍵盤,應該有點發言權。簡而言之,蝴蝶鍵盤是我最喜歡的鍵盤,沒有之一,Apple 因其質量問題而切換回剪刀軸讓我非常遺憾。
下圖左側是配備剪刀軸的 Air,右側是配備蝴蝶軸的 Pro,因蝴蝶軸的故障率較高,現有的 Apple 全系列產品已切回剪刀軸。許多人認為蝴蝶鍵盤犧牲了鍵程,導致其體驗不佳,我認為不然。在下圖對比中,你可以看到蝴蝶軸的特點是鍵程非常低,幾乎貼在機身上,且鍵帽較大,鍵間距更短。
得益於超低的鍵程,在蝴蝶鍵盤上打字有點每個手指的發力很輕即可,鍵盤的反饋也乾淨利落。得益於較窄的鍵間距和較大的鍵帽,在蝴蝶鍵盤上打字錯誤率極低,手指只需在不同鍵帽上滑動即可,動作幅度更小長期打字也不累。此次 Air 更換的剪刀軸,則恢復到了十年前的鍵帽設計,需要較大發力才可觸發按鍵,長期打字手會有些累的感覺。除此之外,剪刀軸的鍵盤恢復了打字面面的感覺,並沒有蝴蝶軸明確的按鍵回彈來得利落。
總的來說,這幾年我一直不升級裝置,便是捨不得蝴蝶軸。這次換 Air 之後,便被迫長期換回了剪刀軸,於我來說是體驗嚴重下降。不過對於鍵盤這件事,每個人偏好確實差異很大,也許你更喜歡剪刀軸也說不定。
充電速度差異
MacBook Air 標配的是一個新的 30W 充電器,如上圖中間所示,它和 AirPods 大小相仿。這個充電器給 Air 充滿電大概需要 2 小時 50 分鐘左右,充電期間實際輸入功率是 30W。但如果使用 MBP 15.4 標配的 96W 充電器給 Air 充電,如上圖右側所示,前半個小時的實際輸入功率可以達到 45W 左右,後期會逐漸回落至 35W 左右。
這意味著若你需要短時間快速充電,可以使用更高功率的充電頭來為電腦快速補充電量。現階段,MacBook Air 附送 30W 充電器;Macbook Pro 13 附送 60W 充電器;Macbook Pro 15.4 附送 96W 充電器,若你已有 60W 或 96W 的充電器,均可以對 Air 實現更快速的充電。
不過於我個人而言,仍然更偏向 Air 配送的 30W 充電器,體積小很多重量也更輕。手頭剛好還有 Apple 的 29W 充電器,雖然與新配送的 30W 充電器外觀完全一致,但這個老款充電器不支援 iPhone 新的 MagSafe 2 無線充電標準,值得你額外留意。
軟體使用
M1 版的 Mac 執行軟體有兩種方式,分別是 ARM 原生應用和 Rosetta 相容層應用。你只需要知道原生應用代表為所有 iOS 應用、系統應用和部分第三方應用;Rosetta 相容層應用代表部分未經最佳化的應用即可。
現階段,各大開發商均在努力跟進 Mac 版原生應用的開發工作。對於尚未提供原生應用的版本,在 M1 晶片上也可以順利執行。與部分人猜測這些軟體效能會受到較大幅度折損不同,得益於 M1 超強的效能,這些未經最佳化的應用在 Air 上表現也非常優秀。本小節中,我將探討最近對不同應用的使用體驗。
瀏覽器 Safari:作為開發者,我時常需要更新應用的版本說明,併為世界上的不同語言新增更新公告。而為了做這件事,我便需要在瀏覽器中頻繁切換語言並重新整理網頁,因此對瀏覽器的反饋速度要求極高。以往英特爾晶片的 MacBook Pro 在做這一步切換語言時,往往需要 5 秒的時間才能完成載入,而新的 Air 只需要 2 秒便可以完成。
經過實際測試,得益於瀏覽器的速度提升,我上傳 iOS + macOS 版應用的時間從原先的半小時縮減到了十分鐘左右,實屬巨大的生產力提升。
設計工具 Adobe 全家桶:得益於新晶片的速度提升,目前 Adobe 所有的軟體已可以透過 Rosetta 完美執行。下圖是我的設計師朋友周遠玉正在使用相容層下 illustrator 設計新字型的截圖。據她反饋,對比她之前使用的 MacBook Pro 13,新 Air 的使用體驗明顯流暢許多,未見過卡頓,終於可以順利使用這些軟體了。
即便如此,Adobe 對於 M1 原生應用的開發進度也非常快,截止本文釋出時,主流應用如 Premier Pro、PS、AE 等已全部擁有了原生應用的版本。
遊戲製作 Unity、3D 渲染 Blender:更復雜的第三方專業應用這邊,專長遊戲製作的 Unity 2021 和 3D 渲染的 Blender 2.9 完全可以順利透過相容層執行。且根據我的實際使用體驗,軟體反饋速度比 MacBook Pro 15.4 一致或更快。
我仔細瞭解了下這些軟體的原生版本開發進度,均已在規劃中。受限於此類專業軟體的複雜程度,原生版本大概會在 2021 後半年才會釋出。不過目前 Unity 編譯器已經可以順利編譯純 Apple 晶片應用,純英特爾應用或跨平臺應用了。下圖是我將 Unity HDRP 專案編譯成 M1 版本的應用,並執行在 MacBook Air 上的截圖。
原生專業程式設計應用 Xcode、專業剪輯應用 FCP:此類應用為 Apple 的第一方應用,可以完美運用 M1 晶片的全部能力和效能,因此表現極其優異,下圖中我在 Xcode 中對比了應用編譯,在 FCP 中對比了專案渲染。總的來說,MacBook Air 相較於英特爾版本的 MacBook Pro 15.4,你可以預期一倍或幾倍的效能提升。
有人說筆記本是一門妥協的藝術,這臺 MacBook Air 會告訴你沒這回事。從我的實際體驗和對比來看,M1 在軟體方面無任何妥協。你也許會擔心是否有必要升級到 Pro 來獲得風扇的散熱,我的答案是沒必要的,M1 晶片在 Air 中幾乎時刻保持涼爽,即便長時間滿載執行時,也僅僅是溫熱而已,用不到風扇。除非你是用它的目的是重複執行跑分測試,否則不必僅因為散熱而考慮 Pro 版。
若非要給這臺機器挑毛病,個人認為螢幕材質如果能變成 OLED 就完美了,期待在未來幾年可以實現。目前 Mac 產品線受限於螢幕材質,在顯示黑色仍然為深灰色,觀感實在一般。若你並非急需電腦,建議你暫時沒必要入手這批採用 M1 晶片的機器,因為這些機器內部設計都沒有大改,主版仍按照英特爾時代的規格製作,頗有浪費空間的地方,建議你等 2021 - 2022 裝置大改款時再入手。
總結
如果你預期配備 M1 晶片的機器會給你一個天翻地覆的體驗,抱歉沒這回事。沒什麼天翻地覆的,之前主力用什麼應用現在還是,多了的 iOS 應用作為錦上添花還不錯,但目前暫時還不堪大用。
我把 MacBook Pro 15.4 和 MacBook Air 都放在桌上,原本想交換著是用來對比,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除了必要對比外再沒碰過 Pro。仔細想來,在設計完全未變的情況下,MacBook Air 所帶來的全部提升,不過是 M1 晶片憑一己之力帶來的副產物。
但也不能小瞧這一升級,它所帶來的安靜清涼的使用體驗、重度使用一整天的續航、近乎即時反饋的效能提升,讓這臺電腦的使用感受有了質的提升。這種體驗並不會讓你覺得必須要升級,但和當年機械換固態類似:用過了,確實就回不去了。
聽 Apple 硬體工程師的訪談,提到 M 系列晶片六年前定下的設計思路是能耗比和可擴充套件性。其採用 Arm 架構,用上了過去十幾年在手機晶片上積累的經驗,所帶來的便是效能提升,功耗降低。它並非大家原先猜測的 A 系列晶片改版,而是基於 Mac 產品線全新打造的一個晶片系列。作為新時代的開始,MacBook Air 搭載的 M1 雖已勝過目前所有筆記本處理器,但仍只是新家族中效能最弱的崽。
自然而然,一切體驗的提升都顯得順理成章,只不過順便把其它晶片廠商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