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在前:
眾所周知!A和N兩家今年釋出給到的產品都蠻是給力的,AMD的ZEN3架構已不只是跑分好看,終是在單核效能上實現了反超,那麼對應的遊戲效能自然也就有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表現,而有著更加成熟強勁光追效能的NV30系列顯示卡,也依舊還是遊戲玩家的首選吧!為此對於遊戲玩家來說,當下A+N的組合顯然也是會更加的合適及優秀!
這次裝機更多的是出於外觀顏值方面考慮的,為此還搭配給到了足夠量的光汙染!所謂無光不高階!或許這裡的部分選擇會有些許不和諧(僅供參考),但好在最終整機給到的視覺效果個人覺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整體簡約清爽又不失酷炫感吧!另外實際對應的效能及散熱表現也是相當的可以。
具體配置:
CPU:AMD R5 5600X
主機板:華碩 ROG STRIX B550-I GAMING
顯示卡:華碩 DUAL RTX3070 O8G
記憶體:影馳 星曜 3600HZ 16G ×2
儲存:影馳 HOF PRO PCIe 4.0 M.2 SSD 500GB
電源:海盜船 SFX SF750白金
散熱:恩傑 KRAKEN 海妖 Z73 360一體式水冷
風扇:迎廣 土星風暴 ARGB 12CM ×3 / 貓頭鷹 NF-A12X15 彩色版 ×3
機箱:喬家一物 I 100 PRO
主機展示及搭建想法和思路:
首先展示下未開機狀態下的主機,畢竟光汙染的電腦主機,並不是那麼的人見人愛,用到的配件均為喜聞樂見的黑白灰色調,為此給到了一些紅色點綴,搭配到ROG HORSEM4N手辦,貼近玩家國度的初始配色!實際無燈的觀感也會更具質感一些。
主機正面效果展示。
主機前左側展示。
主機後左側展示。
主機俯視後左側展示。
主機俯視前左側展示。
接著是主機開機亮燈的效果展示,因為喬家一物I 100這款機箱兩側用的是燻黑式的玻璃側板設計,所以實際的能見度並不高,因此想要更好的展示到裡頭的硬體,也只能是透過燈光烘托才行。
燈光並沒有刻意的去搭配,用的是AURA裡頭的全幻彩迴圈模式。
所以抓拍到圖片上的燈光均會有所差別。
港真!這臺主機給到的燈光效果還是蠻不錯的!算是符合個人的預期值吧!並不會出現開燈比不開燈還難看的那種尷尬(幻彩循壞模式下),整機效能直接提升了10%!
搭配的DUAL RTX3070 O8G顯示卡,尺寸方面會比較的友善一些,不過即便是長顯示卡這款機箱也是沒有問題的,這裡多出來的空間正好可以添置手辦擺放裝飾。
3卡槽顯示卡!這款機箱也是沒有問題,近2.5寸卡槽設計的DUAL RTX3070 O8G,在這裡底部還可以安裝到3顆貓頭鷹的NF-A12X15薄扇輔助散熱,同時也是為搭配到紅色的元素點綴。
定製線用的是ROG經典紅黑灰配色,顯示卡雙8PIN穿過手辦的兩腿之間,可以起到一個固定手辦的效果,同時整合在一起的視覺效果也挺好看,另外手辦的內側電源風扇罩覆蓋有一張雷鷹電源給到ROG裝飾磁貼也是非常的搭。
I 100是一款為數不多可支援到360冷排安裝的ITX機箱,為了好看!這邊搭配到的是帶螢幕顯示的恩傑海妖Z73,另外恩傑給到的水管也會稍長些,更易於打理出理想的走管效果,實際長度也夠放置到電源頂部,只不過會緊挨著風扇和電源線頭,所以這裡用一個理線環固定到電源風扇罩上,效果還是蠻不錯的。
Z73搭配給到的是一塊2.36寸的LCD螢幕,可顯示範圍為直徑60mm的圓形,解析度為320×320畫素,透過自家的CAM軟體,除了可以自定義設定監控到各個硬體的使用情況,還可支援20MB以內的GIF動圖播放,日常壓制播放一些MV或者動畫片頭也是問題不大的。
GIF動圖演示下效果。
Z73出廠給到的3顆風扇並沒有RGB,所以這邊替換為迎廣的土星風暴,採用了亞克力透明材質的風扇外框,可將中心光源傳導到外框上面,表面帶有波紋修飾,燈光會更加的泛濫且特別吧,但選用它,主要還是看重其線材串聯設計,相比在一定規模下的常規RGB風扇,後期對於線材的整理,真心是要輕鬆了許多許多。
影馳星曜RGB燈條,如同其名!導光帶為通透不規則的鑽石切面設計,給到的燈光效果會比較的別緻,閃耀且通透,且相容支援各大主流主機板廠商的燈效軟體控制的,這邊搭配到規格為3600HZ 16G ×2。
ROG STRIX B550-I ITX主機板,雖然只是普通的B550晶片組,但套上了敗家之眼以後,一樣也可以做得很高階,本身對於ITX主機板來說,X570和B550兩者就不會有太大的使用區別,即便是5950X也一樣拿下!
I 100機箱出廠預設給到的是A4結構安裝方式,只不過個人真的是看膩了,另外也是為了更好的展示到所有的硬體吧,這裡用到的是機箱可解鎖到的傳統安裝體位!更換方式及安裝過程都還蠻輕鬆容易的,只是後期給到背線空間近乎為零!所以線材的收納及整理需要花點心思,這邊如圖標註下線材的位置給大家參考一下。
配件展示及介紹:
首先看看華碩的這張RTX3070顯示卡,具體型號為DUAL RTX3070 O8G,耍猴價4499RMB,包裝帶有顯示卡的本體展示,DUAL顧名思義就是採用雙風扇設計,右下角為NV的RTX型號圖示,左下角則標註有OC(超頻版本)、8GB視訊記憶體、支援PCIe 4.0,左上角阿蘇斯的LOGO。
包裝為常見的內外盒設計,內盒為純黑樣式,盒內採用的是環保設計,顯示卡本體透過保鮮膜前後拉緊覆蓋包裹到內襯紙盒上,實際的保護程度也還是相當可以的。
沒啥附件,直接看顯示卡的本體,華碩DUAL RTX3070 O8G的外觀設計,黑色的主色調,搭配亮銀點綴,外殼採用了區域凹凸錯落交錯的設計,不同面之間做了拉絲及線條刻畫處理,外觀效果蠻是科技電競感的吧。
所謂的DUAL,也就是雙風扇的散熱設計,搭配的是這代華碩自家吹爆的升級版軸流風扇,連框式扇葉的外觀,整合有11片扇葉規格,實測尺寸95mm左右,另外支援0db靜音技術,也就是核心在55度以下的時候,風扇為停轉狀態。
相較於這代顯示卡各種誇張的身材,只有雙風扇設計的DUAL RTX3070 O8G,其體積大小會比較的友善一些,官標給到尺寸為267mm×135mm×52mm。
顯示卡的側面,鏤空外露鰭片處理,用於增強風扇的進出風,鰭片做工依舊保持著華碩該有的高水準感,黑色區域為NV強制的GEFORCE RTX英文標註,亮銀色區域則為ASUS的LOGO點綴,採用的是雙8PIN的供電設計。
另外亮銀色部分的下沿帶有一條ARGB燈帶點綴,且支援AURA燈光同步,實際效果可以參考上面的亮機圖,一丟丟若隱若現也挺好看的。
黑色的金屬背板,採用了和散熱器一樣的設計語言,表面拉絲工藝及線條修飾,另帶有GEFORCE RTX及ASUS的LOGO點綴。
考慮到電容的發熱,背板在對應位置上均做了開孔處理,此外DUAL RTX3070 O8G還支援雙BIOS切換,透過撥動位置上的開關,即可實現效能及靜音模式的切換。
顯示卡前端位置,帶有DUAL標識及線條裝飾,另有一塊支架安裝的螺絲孔位,這裡可見內建鰭片搭配有5根熱管,採用的是豎直貫穿散熱鰭片的佈局方式,另外整個模組均做了鍍鎳處理。
顯示卡整體厚度約佔2.5個PCI卡槽,搭配給到的擋板採用的是304不鏽鋼材質,會來得更加的堅固耐用且耐腐蝕性更高,介面部分則是3個DP 1.4介面及2個HDMI 2.1介面。
選用華碩ROG STRIX B550-I GAMING主機板,搭配到R5 5600X,單核效能相比牙膏廠的旗艦10900K有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表現,所以只是玩遊戲的話!基礎款的R5 5600X會更值得選擇吧。
主機板翻箱後的全部附件,算不上豐富,但該有的都有!包含有名亡實存的光碟、入會卡片、說明書、保修卡、信仰貼紙、WIFI天線、各種的連線線材和相關的螺絲包。
ROG STRIX B550-I GAMING採用的是標準的ITX版型規格,整體的外觀和上頭的STRIX X570-I GAMING頗有幾分相似。
供電部分管夠用吧,這邊查閱到的是採用了並聯方案8+2相50A的供電設計,整合I/O金屬散熱馬甲,搭配安裝有一個小風扇,對應位置上MOS供電部分提供主動散熱。
主機板下沿,B550I和X570I比較明顯的區別也就是在這個M.2馬甲的高度上,晶片組整合度及發熱的關係吧,B550I這個位置並沒有內建風扇,所以高度也就會矮上一截了,還有就是上頭敗家之眼不帶RGB了,下方PCIe 4.0/3.0 ×16插槽(帶有金屬加固),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B550和X570的主要差異也就晶片組所支援通道,X570給到的PCIe Gen4,而B550則是PCIe Gen3,而對於ITX主機板的規模來說,主要用到的PCIe通道均是由CPU給到的,所以實際沒有極致需求的話,B550絕對是夠用的。
給到兩條記憶體卡槽,B550晶片組可支援超頻,滿足FLCK的頻率調整,右側給到4個SATA介面、一個USB 3.0機箱介面(USB 2.0則位於記憶體卡槽底部的另一側)、Type-C機箱介面、機箱I/O的跳線介面、24PIN供電介面,另要有的音訊介面則位於I/O和M.2馬甲的內側(需要透過搭配的延長線外接出來)。
主機板上沿,提供有3個4PIN的PWM介面(其中一個是AIO一體式水冷專用),另外有兩個白色的RGB介面,分別為12V RGB及可定址5V ARGB燈光介面,最右邊的CPU 8PIN供電介面帶有耐拔插的金屬護體。
設計感非常不錯的I/O馬甲,對應風扇頂部搭配有細密的開孔,採用的是可拆卸式的風扇罩設計,且這一小片用的還是金屬材質。
木有采用到一體式的I/O擋板,介面部分也算不豐富,但也還算夠用,分別有DP及HDMI介面、BIOS Flash Back更新按鍵(搭配一個USB 2.0)、四個USB 3.2 GEN2(其中一個為Type-C介面形式)、2.5GB的LAN介面、WIFI 6及藍芽5.1天線介面、3個帶指示燈的音訊介面、下方還有一個音訊Type-C介面。
良心的AM4介面,安插上ZEN3架構的R5 5600X,7奈米的製程工藝,頻率3.7-4.6GHz,單核效能暴踩牙膏旗艦10900K,但對於只有6核12執行緒的它,目前價格真心有點嚇人!無奈5800X更感人,5900X及5950X更是遙不及且需要搶購。
ROG STRIX B550-I GAMING支援雙M.2 SSD的安裝,正面直連CPU可支援到PCIe 4.0,背面則只支援到PCIe 3.0,這邊搭配的是影馳HOF PRO PCIe 4.0 500GB,雖說用的初代4.0主控,但勝在價效比高些吧,實際效能怎麼也會比常規的PCIe 3.0強上不少。
盤體為HOF系列標配的白色,採用的是群聯的PS5016-E16,市面上頭一批的PCIe 4.0 M.2 SSD,均採用的是同等方案,快閃記憶體則是TABHG65AWV(貼紙覆蓋),主控上方則是一顆海力士的H5AN8GNCJRVKC用做快取。
盤體的背面,對應的貼紙裡頭依舊還是快閃記憶體,容量500G的關係,背面留有一處空焊,較高的版本這裡還會給到一顆快取。
HOF PRO PCIe 4.0均自帶有散熱模組馬甲,做工及用料看著還蠻給力的,且輔助搭配有純銅熱管增強散熱效果,但為了照顧到整體外觀的一致性,也只能是丟一旁了。
ROG STRIX B550-I GAMING給到的散熱馬甲依舊還是那味,裡頭搭配有導熱貼,實際應付這盤的散熱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搭配選用影馳的星曜系列RGB記憶體,燈效會比較的新潮些,效果猶如水晶般閃耀,可支援各大主機板廠商的RGB燈光同步,單條16GB兩套,合計32GB一步到位。
星曜的外觀設計,導光罩採用的是透明的材質,表面為鑽石切割處理,對應的散熱馬甲也延續了相同的設計ID,帶有凹凸錯落的切割紋理裝飾,整體的效果還蠻好看的。
馬甲右側帶有星曜的LOGO修飾,下沿為產品的規格貼標,單條16GB,XMP頻率3600HZ,時序18-22-22-42,電壓1.35V。
星曜內建給到有8顆LED燈,搭配到透明的導光帶,更易於提升燈光的通透度,不過即便沒有點亮的情況下,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其實看著也還是蠻舒服的。
為了逼格和好看,散熱器選用的是恩傑旗艦Z73 KRAKEN 360一體式水冷,紫白簡約風格的包裝設計,就足見其檔次,依舊由水冷大鱷Asetek代工生產,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旗艦水冷均是該廠代工。
另外就是恩傑一體式水冷給到管子的長度也會比較的長,更易於搭配到I 100這款機箱走管,官標尺寸有400mm。
冷排的尺寸則是394mm×121mm×27mm,目測擁有12條水道,整體的做工木有問題,給到的散熱鰭片細密工整。
另外值得一提就是冷排一側上帶有NZXT的衝壓LOGO,彰顯身份吧,畢竟花了這麼多錢!
冷頭外觀,延續了傳統海妖款的通體黑色圓柱形外觀樣式,材質更換成質感更加一流的鋁合金材質包裹,金屬材質或許也可以提升到散熱效能,同時整體的檔次也會高階很多,另外就是冷頭帶有顯示屏的功能,搭配一塊2.36寸的LCD螢幕,可顯示範圍為直徑60mm的圓形,解析度為320X320畫素。
冷頭的旁邊一側帶有兩個介面,其中Micro USB介面是用來連線到主機板的USB 2.0介面上的,透過連線來實現和自家CAM軟體同步執行資訊及控制,另外一個則是集成了風扇一分三供電、水泵轉速讀取的3PIN、冷頭SATA供電以及一個連線恩傑控制器的HUE2連線線。
接觸面為圓形的純銅材質,表面預塗有散熱矽脂,透過旋轉拆裝固定平臺的金屬支架(預裝INTEL的安裝支架),支援AMD和INTEL全平臺,內建的水泵採用的是Asetek最新的第七代方案,加強冷片的散熱效率,加入了液溫的監控,當冷液溫度超過60度的時候,會自動將泵速提高到3600RPM的保護功能,確保使用的安全性。
風扇還是追求實用的恩傑Aer P系列,沒有RGB燈光,不過看著還是蠻不錯的,外觀為黑灰配色,專為吹冷排的扇葉設計,另外螺絲孔位還帶有減震的設計,軸承採用的是電機FDB,4PIN PWM介面,滿速為1800RPM,對於務實的朋友還是夠用的。
因為有燈光的需求,所以這邊替換為迎廣的土星風暴ARGB風扇,除了有燈,風扇的引數也還不錯,採用9扇葉散熱規模,具備77.17CFM的高風量及3.12mm/H20的高風壓,4PIN PWM介面,轉速設定為500~1800RPM,用來搭配散熱還是可以的。
不過更主要的還是它的連線方式,延續了迎廣高階風扇常見的線材串聯設計,相比在一定規模下的常規RGB風扇,後期對於線材的整理,真心是要輕鬆了許多許多。
機箱選用的是屌絲伯新創立的上流品牌「喬家一物」中的I 100 PRO,雖依舊長著一張喬思伯的臉,但內在則非常的不一樣,採用了多種安裝結構設計,可以體驗到ITX機箱安裝360水冷的快樂。
採用的是外鋁內鋼的材質應用,實際鋁合金也就前後兩塊面板,預設給到的是傳統的A4結構安裝,但對比常規A4會大上好多好多,官方給到的尺寸為434.8mm×194mm×306.3mm。
算是自家之前A4機箱的PRO MAX版本吧,透過搭配的模組還可以實現不同的安裝方式,合著可以相容市面上的各種大號顯示卡、大號風冷散熱器、360規模的一體式水冷及標準的ATX電源。
看看機箱頂部,相比喬思伯之前的各種開孔設計,I 100採用了頗具美感的柵格化設計,好看!同時也會有更好的進出風散熱效能,只不過出於出於成本考慮,塑膠做的!不那麼的上流。
I/O位於機箱的頂部右側,搭配有拉絲鋁合金面板修飾,給到介面分別有開機鍵、USB 3.0介面、耳機耳麥介面、Type-C介面。
頂蓋裡頭搭配有防塵網,採用磁吸式固定的方式,透過一個織帶提手開啟。
頂部可以安裝到360的冷排或3個12CM的風扇,對應底部同樣也可以安裝到3顆12CM散熱風扇、兩者形成垂直的煙囪風道。
為此底部位置上帶有一個抽拉式的防塵網,不過要安裝標準1225尺寸的風扇,只僅限於A4結構和常規結構下的標準雙卡槽顯示卡(2.5寸卡槽的顯示卡可以選擇1215尺寸的薄扇)。
腳墊也是有心提供了增高配件,方便玩家選擇組合使用。
機箱內部右側,預設給到A4結構安裝,主機板和顯示卡為分倉式設計,顯示卡位於主機板的背面,此結構下可以相容到標準尺寸的常規ATX電源安裝。
機箱內部左側,顯示卡的安裝位,PCIe延長線需自行安裝(附件中有),空間上非常的足!通吃現在主流的大尺寸顯示卡不成問題,且透過安裝底部的三風扇(上下6個風扇加持),豎直安裝顯示卡的散熱也不成問題。
前置面板透過卡扣固定,可輕鬆拆下,位置上可以支援安裝一個3.5寸的機械硬碟(亦可支援安裝2.5寸的SSD),實際這裡用來走線藏線會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對應位置的內側則是一個2.5寸硬碟支架,貌似可以上倆!儲存的擴容對於常規使用者還是非常夠用的。
機箱安裝方式的切換也是蠻簡單輕鬆!首先將主機板的安裝托架移動到常規位置上,然後替換掉背面的面板即可。
常規安裝依舊可支援大號顯示卡,且支援大號風冷,不過只能安裝SFX電源,但總得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實際也就是體積會比較大的!只不過對於一個用過40升Z11 ITX機箱的過來人來說, 26升的I 100對於我來說真的不大。
目前標準SFX的高瓦數電源可選的並不多,為了這次裝機,終是下手買了這貨!來自賊船的SF750白金全模組電源。
這款電源比較吸引我的就是其內建的9CM散熱風扇,支援低負載低溫下風扇停轉技術,至於功率應付這個平臺肯定是沒有問題,透過80PLUS白金認證,單路12V輸出750W,平均轉化率可達92%左右。
全模組的設計,搭配給到了蛇皮包網的線材,賣相自然會比較的養眼,原本也想著省這線錢,但為了配色好看!終歸還是沒能忍上了定製線,可看到用上紅黑灰ROG配色。
效能測試:
接下來是測試部分,ROG STRIX B550-I GAMING開啟了PBO,記憶體DCOP至3600HZ,對應的FCLK Frequency調整到1800HZ,其餘則均為預設狀態,測試環境室內溫度22度左右,機箱玻璃側板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R5 5600X的CPU-Z跑分,對比可選到的I9 10850K,在單核效能上有著明顯的領先,ZEN3不在只是多核跑分上好看了,對應實際的遊戲效能也已經是趕上反超了。
然後看看魯大師,具體的配置資訊,給到的綜合性能得分為1519283。
影馳星曜用的是鎂光顆粒,DCOP穩3600HZ ,具體時序為CL18-22-22-42,AIDA64的跑分表現。
影馳 HOF PRO PCIe 4.0 M.2 SSD 500GB的跑分表現。
華碩DUAL RTX3070 O8G在3DMARK上的跑分表現。
實際的遊戲表現,古墓麗影 暗影:2K解析度下(超高畫質、光線追蹤:高),未開啟的DLSS的平均幀數為70FPS,開啟後則可提升到84FPS,測試過程GPU佔用率97%上下,核心頻率在1950MHz左右,核心溫度為不足70度。
顯示卡離去的測試結果,同樣2K解析度全極致,開啟光纖追蹤,關閉DLSS,平均幀數為63.65FPS,開啟後則可以提升到69.87FPS,測試過程GPU佔用率到最可到99%,核心頻率在1950MHz左右,核心溫度同樣也是不足70度。
沒有光追選項的全境封鎖2,2K解析度全極致畫面,平均幀數為100FPS,GPU佔用率可到99%,核心頻率在1860MHz左右,核心溫度上到了70度。
眾生平等刺客信條-奧德賽,2K解析度全極致畫面,平均幀數為65FPS,GPU佔用率可到95%,核心頻率在1960MHz左右,核心溫度為不足70度。
接下來的兩款FPS遊戲,均是極致超高畫質,2K解析度下的吃雞,有著167FPS的平均幀數,2K解析度下的守望屁股,有著160FPS的平均幀數。
烤雞測試,GPU給到功耗值為239.5W,對應的溫度表現,甜甜圈20分鐘左右,最高只有70度,TIME SPY壓力測試透過率98.9,綜上DUAL RTX3070 O8G在遊戲的執行頻率及溫度,適當超頻至2000MHz使用也會是非常的輕鬆,實際的使用靜音體驗,即便是滿載也是比較的理想。
CPU滿載溫度表現,單烤FPU壓力測試,20分鐘左右後,核心溫度最高73度。
雙烤的話,同樣20分鐘左右,CPU核心溫度最來到了77度,由於底部風扇轉速是根據CPU負載而定的,這時候顯示卡溫度就只是升高了1度,來到了71度,對於ITX機箱來說,I100的溫度表現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最後沒什麼要說的了!大概就這樣吧!那麼以上就是這次裝機分享的全部內容,如上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謝謝您的瀏覽,歡迎大家留言交流!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