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0年邁入5G時代後,手機給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貴了”,不僅5G月費比4G貴很多,甚至手機定價也屢創新高。
就拿華為來說好了,2020年10月釋出的華為旗艦手機MATE40系列,起售價是4999元,就比前代的MATE30系列高出1000塊錢。如果說華為的品牌價值較高,提高定價不算奇怪的話,可就連以低價聞名的小米也漲價了,比如2020年2月釋出的小米10,它的起售價是3999元,這個定價就比前代的小米9漲價了1000元。
可見手機漲價並非個例,而是已經存在於手機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了。
但很有意思的是,每年都漲價到哀鴻遍野的蘋果,卻反其道而行之。2020年10月釋出的iPhone 12定價竟然還不升反降,比如iPhone 12 Pro 128GB的定價是8499元,比iPhone 11 Pro 64GB版本8699元的起售價還低了200元。
甚至還有研調機構報告說,蘋果單機成本其實增加了21%,也就是說蘋果比往年少賺了。
國外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表示,以iPhone 12 128GB版本為例,每臺的成本約415美元,對比iPhone 11 128GB版本的成本漲幅達到21%。
Counterpoint的分析顯示,成本增加主要歸因於幾個方面,首先是昂貴的高通5G通訊晶片 ,比前代的4G晶片貴了34美元;其次,iPhone 12全系使用OLED螢幕,比iPhone 11採用的LCD螢幕貴了23美元;再來就是,5納米制程的A14晶片,又比7納米制程的A13多出兩倍的成本,貴了17美元。
我覺得吧,不管蘋果之前年年漲價做得對不對,但去年稍微降價的舉措是絕對值得肯定的。不過,就因此說蘋果變得良心了?我倒也覺得言過其實了。
要說到手機價格,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密切相關的時空背景,那就是從去年開始晶片全面漲價的事實。據瞭解,去年晶片的漲價幅度高達10%到30%。
本來安卓手機的利潤就不是很高,就連國產手機中定價普遍較高的華為,其淨利潤也不過10%左右,小米手機的淨利潤更不會超過5%。
試想,利潤本來就不高,如果生產手機的成本增加還不跟著漲價,不就等於白乾了嗎?這就與我們國家鼓勵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符了。
而蘋果卻不一樣,蘋果的淨利潤高達40%,因此能忍受別人頂不住的成本增加壓力。而且蘋果又減掉了充電器,並縮包裝盒大小,一來一去也能替蘋果降低一點成本。
再者說,蘋果手機的價格本來已經夠高了,如果再漲價連果粉可能都要“叛變”了。所以說,蘋果觸碰到價格天花板之後止步也是比較正常的,不值得大驚小怪。
不過消費者通常不太會考慮廠家到底掙多掙少的問題,因為對我們而言,自己喜歡又買得起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消費應該是一種享受,不管是蘋果還是華為等,只要產品定價不到脫離常識所理解的地步,即在物有所值的概念內都是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