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奇害死貓,不過我不是貓,是飛天虎,所以,當一款CPU反裝的主機板眾測展現在我的眼前的時候,我不禁眼前一亮,果斷申請了。
主機板到了,來看看有什麼東西,配件有一個硬碟線,還有一個光碟,估計是驅動程式。
配件裡有2個串列埠卡,這個看來是用於工業控制的。
然後就是主機板了, 在防靜電袋子裡。
取出來,看到主機板的正面,記憶體槽4個,2個PCIE x16插槽,一個PCIEx1插槽,居然還有2個PCI插槽。而在CPU的位置,則是,哈哈,沒有了熟悉的CPU槽位。
CPU不見了?翻過板子,看看背面。原來CPU的位置在背面呢?同樣在後面的還有疑似南橋的晶片。
為什麼說疑似呢?因為上面什麼也木有,只有靠猜測了。
那麼這個是什麼鬼呢?這個就是益德B250主機板,採用CPU反裝自主專利設計,雙極主機板打破傳統。CPU在背面,方便各種散熱方式。不受限制的散熱空間,即刻起你也能擁有!好吧,上面是產品的宣傳詞彙,我們還是來看下這個B250主機板的配置,雖然現在主流CPU已經是十代了,不過,6/7代的英特爾CPU還是有市場的,譬如做軟路由等等場合。
這個主機板帶有4個記憶體插插槽,邊上是電源介面以及2個SATA插槽。在右側則是有其餘4個SATA介面,機箱面板介面,以及,一個標準的USB2.0介面,這個夠奇特的,是可以直接插USB裝置的哦。
CPU供電介面。
IO介面,有常規的PS/2鍵鼠介面,2個USB 2.0介面,四個USB 3.0介面,音響介面,VGA/DVC/HDMI介面,一個Type-C介面,以及獨特的有2個千兆有線網口。
這一面則是常規的前面板音響介面,2個USB 2.0介面,2個串列埠,不過,看遍板子,沒有前面板的USB 3.0介面。
主機板看完了,那麼下面就是安裝了。坦白說,本來我就是好奇的,這個CPU反正的板子什麼樣子呢?好不好玩呢?結果臨了,發現好奇害死貓啊。本來以為背板那裡的機箱側面板不蓋上就是了,然而,卻忽略了這裡的“南橋”也需要散熱。
於是問題一下子嚴重了,這可咋辦呢?時間緊張,要不搞個紙盒?痛定思痛,輾轉反覆,來回測量,終於想好了開始動手了。
首先,選擇了一款機箱,這款是雷神的臺式電腦,十代i7的,準備用它的機箱。而下面的,則是我的老電腦,i3 6100CPU的,把它的東西挪出來,然後後雷神的電腦換一下。
掏空了雷神的電腦,裡面就是空蕩蕩的了。
首先找到一個散熱片,就電腦拆下來的,安裝到“南橋”上面。
從側面看,這個散熱片的高度,大約有1釐米多。
常規機箱,這裡的位置是背板的位置,我曾經想這裡要不乾脆直接散熱片貼上去好了,然而測量之下發現,家裡的機箱沒有一個有足夠的空間,最後決定,還是聽了一位網友的建議,改為墊高。
所謂墊高,就是在背板原來的銅柱上面,再加上一個銅柱,這樣子主機板同背板的空間就增大了。然後再放上這款B250主機板。
從側面看下,加了銅柱後,同背板之間的空間加大了,就可以容納散熱器了。
增高銅柱還會帶來其他的問題,所以這個方案其實一開始是否決的。不過發現,還是勉強可以應對的,後面再說。
下面就要安裝CPU了,考慮到原來正面的時候,風冷散熱器可以用很高的,那麼到了背面,雖然背面的發熱元器件少了,但是不可過厚,所以,決定拿出原裝的散熱器,一次沒有用過的。
CPU是i3 6100,從原來的主機板上取下,然後裝到B250上面來。
這種原裝的風扇還是很好安裝的,直接按進去就是了。
再來個側面照,雖然這個風扇已經很薄了,但是,同背板的空間比起來,還是高出太多,所以,側板是不可能蓋上的了。
這款B250主機板有個NVMe SSD插槽,不過由於晶片組的限制,僅支援PCI-e 3.0x2,還是裝一個吧,再慢也比SATA要快多了。順便接上主機板上的機箱面板的線。
背面的機械硬碟和SATA硬碟各來一個,原來的老電腦的配置,說好了直接轉移過來就是了。
思來想去,覺得散熱片同背板的空間是太小,雖然前面沒有什麼散熱源了,決定還是加上一個前面板的進風風扇,給主機板吹吹散熱。
墊了銅柱的後果之一,就是原來的PCI-E插槽裝置,例如顯示卡,就會高出一塊來,解決的方法就是找了個長點的螺絲。
墊高背板的問題還有就是後置的各個介面位置變了,擋板不就不能用了?不過這個主機板是沒帶擋板的,所以,哈哈,之前量過了,介面的連線沒有因為位置會有影響,除了VGA和音響,我也不用後置的。
另外就是顯示卡的影響,我用DVI或者HDMI,DP介面就不用了。本來這個配置,其實顯示卡入門級的,也許就不需要用了。
接好線看看背面,是不是還是挺酷的?還是比較整齊吧,東西少嘛。
正面的記憶體,各種接線,硬碟線,USB口接線等等全部接好了。正面顯得有些空蕩蕩的,畢竟CPU和散熱器不見了嘛,到後面去了。如果沒有顯示卡,就更加舒適了。
看看背面的CPU風扇,轉動得還挺富有帶感,至於噪音,主要是前置風扇帶來的。
順利進入了桌面,這麼樸素無華的機箱,真是不符合我愛好RGB的慣例,不過想要的話,可以隨便折騰了。
進入BIOS看看,全英文的,選擇很多,方法回到了DOS時代,嗯,不看了,累,太累,能用就是了。
CPU後置,最大的好處,就是散熱源分置,平衡前後散熱負荷,從而可以更好的散熱,那麼,能達到這個目的嗎?給大家展現下測試的結果。首先透過魯大師看下配置。
i3 6100CPU, 16GB記憶體(真浪費啊,罪過),1050亮機卡?(也許以後就不用了),這個主機板有2個有線千兆網口,這個以後會用得到的。
首先我們看下,在日常狀態下,平時的待機溫度大約就是在30度左右。
然後我們開啟了魯大師的溫度壓力測試,這溫度上升到了56度左右,慢慢到了60度附近。
使用AIDA的FPU單烤測試,溫度達到了65度附近。
OCCT POWER測試,也是大致在60度多一些的樣子。
由此可見,那麼在壓力測試下,CPU反裝即使使用原裝的小風扇,也可以將溫度控制在65度以下,CPU反裝的效果還是可以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俗話說,畫蛇添足,雖然已經做完了測試,然而看著機箱後面,想著我辛辛苦苦地把背板墊起來了,也許會有薄一些的散熱器可以用呢?於是吃飽了撐的去看散熱器了,最後讓我發現了還有這種東西。
這個很薄啊,量了下距離,CPU距離背板大約還有26mm左右的空間,如果用上這個,那麼就可以把電腦的側板蓋上了,豈不是更加完美?
然而這個時候,距離截稿已經只有1天了,搜遍了江浙滬的商戶,居然全寫著要從廣東發貨,這個不是搞人嘛。
無奈之下,去閒魚看看運氣,找到一個,但是全鋁的,雖然不滿意,不過考慮到是測試用,那就勉為其難吧。
誰知道趕上雙11,快遞很慢,平時第二天就到了,居然給我拖到了第五天才拿到,天哪。而且這個很小,散熱效果,估計也不會很好,賣家說是全新的,但實際沒有盒子,裡面還有灰塵,有點磕的痕跡。估計是賣家拿來試了效果不好扔在某個地方了。算了,同賣家說了下就確認付款了,不值得糾纏,以後再搞好用的吧,這個還是怪自己,沒有預先想好,考慮仔細。
英特爾用的背板放好,正面是直接擰上去的。
看看背板的空間,關上側板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還留有一些空間。
不過這個看上去很弱雞的樣子,究竟可以嗎?思量之下,還是先不蓋背板試下吧。
在不蓋側板的情況下,來測試下散熱能力,開動起來,嗯,倒是很安靜,這個當然了,那麼小的風扇。而且測試的今天是冬日前秋日最後的瘋狂,空氣都是暖和和的,比起前兩天熱多了。
使用AIDA64 FPU單烤,溫度很快就上了80度,這個小風扇,還是能力差了些,更何況不是銅芯的,風扇也很弱的樣子。
用OCCT OCCT模式測試下,溫度同樣達到了80度。
由此可見,這種CPU反裝模式,CPU散熱還是不能太弱的。
那麼如果蓋上側板呢?於是我勇敢地蓋上去了,魯大師壓力測試,溫度70度了。
OCCT的OCCT測試模式下,CPU溫度達到了86度,後來則到了90度。
透過對這款主機板的使用和一系列的測試,讓我們對這款獨特設計的主機板有個更深的認識。首先這種CPU反向設定的思路,的確可以讓熱量分置主機板兩側,不過,為什麼南橋那塊也要放到後面呢?而且出廠沒有加散熱片,這下子考慮的就多了一個。
熱量分置的好處,讓總的熱量減少了,那麼機箱內的散熱就減少了負擔,尤其是如果使用集顯的話,那麼機箱前面的空間可以大大縮小。同時,後面的CPU,可以考慮採取多種方案,甚至外接的可行性都可以考慮。
但是毫無疑問,普通機箱是無法適應這種方式的,必須有相對應的機箱,才能更好地發揮這款主機板CPU後置的長處。
特別要說明的是, 不能因為我最後測試的CPU溫度較高,就說這種散熱方式不好,畢竟那麼小弱雞的散熱,即使放在前面的話,恐怕效果會更糟糕。
-
1 #得單獨設計一個機箱側板散熱,不追求高效能的話可以很薄無風扇
-
2 #太反人類了,cpu都沒法用好點的散熱器
-
3 #第一次見這樣奇葩的主機板。
-
4 #?這是什麼奇葩玩意兒(゚o゚;
-
5 #煎雞蛋,做蛋卷。放壽喜鍋。
-
6 #根本就是為了特殊定製機箱設計的,CPU和南橋可以採用被動散熱方式。 你這瞎胡搞
-
7 #這個應該適合工業裝置定製,擴充套件性不錯,還支援p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