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華為的「智慧屏」有三個產品系列,定位旗艦的 X 系列、定位中高階的 V 系列,還有前不久釋出的 S 系列,定位中端。
這次我們拿到了當中的 S 系列中,更高階的版本 —— 華為智慧屏 S Pro。
華為智慧屏 S Pro 用了上、左、右三邊窄邊框的設計,底部邊框稍厚些,HUAWEI 的 Logo 就落在底部中央,底座用了左右直排的支架設計,看上去還是挺有質感的。HUAWEI Logo 下方有個突出的小區域,除了安排了一個待機指示燈,和底部一枚開關按鍵外,還藏有 6 枚麥克風,可實現遠場語音操控(當然遙控器也可以語音操控)。
雖然配備了兩個 10W 的全頻單元以及兩個 10W 的高頻單元,但實際的聲音還是會受體積所限,相對乾癟,對聲音有追求的可以選擇華為的 Sound 音箱聯動,也可以選擇其它品牌的 SoundBar 回聲壁來增強,如果預算充足,可以選擇 Sony、BOSE、JBL 等老牌的 SoundBar 回聲壁,如果是預算有限,但又想改善電視音質,也可以考慮一下小米的。
華為智慧屏 S Pro 搭載的是自家鴻鵠晶片,搭載一塊 92% 覆蓋的 P3 色域的 4K 120Hz LCD 面板,配合綺光絢彩顯示技術,以及迅晰流暢演算法(畫面插幀),從配置看,S Pro 的配置確實比不上 X 系列以及 V 系列強,但面向普通家庭基本夠用了,華為甚至還揚言「十年不過時」。
當然,所謂的「智慧屏」其實就是「智慧電視」的升級概念,實質還是一款電視,擴充套件性也同樣重要,機身背後有一個 USB 3.0 介面、一個 RJ45 網線介面、一個有線電視訊號介面、一個三合一 AV 介面,還有三個 HDMI 2.0 介面(一個含有 ARC 功能)。
雖然是 120Hz 重新整理率,但 S Pro 並不支援 HDMI 2.1,並不能支援高幀率的畫面擴充套件,而它 120Hz 的意義似乎只有播放本地、網路高幀率影片,或者是藉助插幀技術來提高畫面的流暢度了。
華為智慧屏的 UI 比市面上大多數的網際網路電視都要簡潔得多,甚至比原生的 TV 版 Android 還要簡潔,整個桌面的介面以輪播大海報為底,可操控的只有底部的矩形大圖示(功能與應用的入口),還有頂部右側的幾個設定入口,相比起在其它廠商用到爛的多標籤頁資訊瀑布流樣式,捨得在桌面留白簡直是一股清流。
而類似的多標籤頁資訊瀑布流的樣式,藏在「華為影片」等這些自帶的服務裡。
華為合作的影視資源其實也無需贅述,基本跟其它廠商一樣,都跟國內幾大影片平臺有合作,例如騰訊、優酷、芒果等,據說不久後還會引進 bilibili 資源。
對於使用者而言,華為生態裝置之間的聯動才是華為智慧屏最大的差異,例如華為 Mate 40 系列的低延時 60fps 投屏,華為手機的桌面投屏模式,與華為手機、平板甚至是電腦之間的無縫切換,華為智慧生活生態下的多方智慧家居裝置互聯,甚至是電視畫面映象投到手機上操作等,都是華為智慧屏在體驗上勝於普通網際網路電視。
當然啦,即使沒有華為手機,當中大部分的功能都能在其它裝置上實現,例如將電視畫面映象投到手機上,使用暢連通話功能等,只不過體驗相比起華為自家更緊密的連線性會稍弱一籌。
實際使用中,我用了 vivo 的 X60 Pro 作電視的遙控,發現了一個挺迷(神奇)的騷操作,在 vivo 上使用「映象操控」將智慧屏畫面投到手機上同時,將 Mate 40 透過 NFC 觸碰遙控器將畫面投影到電視上,這時候即使是 Mate 40 玩起了遊戲,智慧屏和 vivo 都能同時顯示 Mate 40 投影的畫面。
再進一步,在 Mate 40 上開啟桌面模式後,vivo 甚至能充當桌面顯示器用。
華為智慧屏 S Pro 功能實現的背後,是搭載的鴻蒙 2.0 系統起調配作用,讓 S Pro 像是一臺大型手機,就連休眠和喚醒的速度都很快,按下開關休眠螢幕即可熄滅,一段時間再按下開關喚醒,大概用時不到 1 秒螢幕就亮起並直接進入可用狀態。
智慧屏嘛,實質就是電視,這塊螢幕的觀影素質對於需求不高的人來說,是夠用的了,特別是 60Hz 到 120Hz 的提升感知更強,不過如果你對畫質要求較高,這塊 LCD 螢幕可能會離你期待的要弱些。雖然能解碼 HDR 影片,但它的亮度支撐不起較高的對比度,實際的 HDR 沉浸感稍差些,另外 S Pro 在播放本地電影時候,「自動畫面模式」下畫面常常過暖,需要手動更改一下模式。另外,插幀演算法還不算成熟,在一些動作較大的畫面上,容易產生一些肉眼可見的割裂感 —— 不過這也是插幀演算法的天然劣勢。
總的來說,華為智慧屏 S Pro 並不是走「價效比」路線,對於追求價效比的普通使用者來說,或許它並不會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但對於華為的使用者來說,S Pro 絕對是華為智慧屏最適合入門的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