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走進超市,看見琳琅滿目的商品,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這些商品的價格是怎麼確定的?一臺新款iPhone 12的售價為什麼是6299?再高點或者再低點行嗎?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小問題背後的深刻邏輯。
有人說,這很簡單啊。iPhone零件的成本加上利潤,再加點稅,就是價格了。但利潤是產品賣出之後才能確定的,出售之前是難以透過成本加利潤來給產品定價的。還有人說,這很簡單啊。根據需求定價,需求越高,定價越高。這種理解不算錯,但不夠透徹,沒有觸及價格的靈魂。
其實,產品定價是個大學問,甚至是一門藝術,尤其是對於新產品來說。彆著急,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曉鳴起早貪黑造iPhone的不幸遭遇曉鳴很喜歡新款iPhone,但苦於囊中羞澀,就突發奇想,決定自己造一臺和iPhone一模一樣的手機。從此,他早上學晶片、下午學程式設計、晚上學組裝,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
在經歷了3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後,曉鳴憑藉自己的雙手,終於造出了一臺像模像樣的iPhone。然而,他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30年的青春和努力啊,感覺身體都要被掏空了,僅僅就是為了一部手機。。。
在此之後,蘋果CEO庫克找到曉鳴的孩子,對他說:“別學你爸,你只需要給我6000塊,我就能給你一部最新款iPhone”。曉鳴已哭暈在廁所。。。
產品定價的秘密在於生產的機會成本差異故事講完了,發現其中的奧秘了嗎?產品定價最核心的因素其實就在於生產的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個東西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曉鳴為了得到iPhone,他選擇自己造,這使他付出了30年努力的代價,這30年的青春和努力就是他得到iPhone的機會成本,而曉鳴的孩子付出的代價則是6000塊錢。
價格就是以生產的機會成本為基礎確定的。當我想要得到某種東西,自己造所付出的代價又太大(生產的機會成本大),這時如果別人能以較低的代價造出來的話,那我就願意花錢買,而不是自己造。
因此,一種產品價格的高低,取決於製造它的機會成本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這個差距越大,消費者對由別人生產的產品需求就越大,越不想自己生產,產品的定價就可以越高。
如果曉鳴覺得自己30年努力的代價能值100萬,那麼iPhone就可以定任何低於100萬的價格,比如99萬,曉鳴當然會選擇買,而不是自己造,因為這樣他覺得能節省1萬塊。
iPhone的價格再定高點會有問題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完全靠自己,可能花一輩子也造不出一臺iPhone,這個代價可以說是無限大。但iPhone也並沒有因此賣出天價,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以上的分析只是決定了一件商品定價的上限,就是說,定價不能更高了,否則,消費者就會選擇自己去造。同時,定價還有一個下限,這個基本上就是生產這種商品的成本,不能再低了,否則,生產者就不會去生產。
有了上限和下限,我們就能確定一件商品的價格區間,任何在這個區間內的定價其實都是可以的。至於精確的定價,則要牽扯到另外一個概念,那就是均衡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