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加7 pro吹螢幕,我坐不住了,決定蹭波熱度,來簡單聊聊這些年手機廠商都吹過啥。
首先,如果你是你個玩機多年的圈內人士,而且經常接觸三星和蘋果的旗艦裝置,應該不會認為一加7pro的螢幕很牛逼。一加7pro的這塊螢幕,更像是廠商使出渾身解數找出的,一個能在其他友商面前吹的噱頭!為什麼要在螢幕上做文章?因為這塊螢幕確實強,而且對手太弱了,近幾年國產手機商們都心照不宣的開了一波倒車。究竟在哪裡開了一波倒車,且聽我慢慢細談這些年手機“噱頭”發展史。
2010年左右的時候,我還在使用諾基亞的機器,當時我迫切的想要尋找一款超高畫素密度的機器,但是很可惜,當時眾多手機巨頭還在使用果粒橙般顆顆飽滿的螢幕,沒人願意做出改變!於是,彷彿對我的迴應一般,iPhone4釋出了!在釋出會上,喬老爺子率先提出了視網膜屏的概念,毫無疑問,在當時,iPhone4的設計是極為領先,極為驚豔的,驚豔到改變了手機界,尤其是那塊IPS視網膜屏,以至於影響了國產機市場眾多年。
11年時,我有幸從親戚那裡接觸到了中興V880,第一眼我便被這臺裝置的螢幕所吸引了,我發現這款手機的螢幕與眾多普通手機螢幕不同,這也是我第一次瞭解到螢幕材質的概念,在簡單瞭解過OLED的螢幕的原理之後,我明白,這種螢幕材質一定會在未來征服手機界,甚至是顛覆整個面板行業,尤其是在我接觸過三星note3、note4之後,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事實證明我沒錯,在技術成熟良品率提高之後,AMOLED螢幕終於在手機上普及了。
中興V880
三星NOTE3
三星NOTE4
那既然提到了iPhone4,就不得不說當時我曾經聽到過的一則訊息,據說當時iPhone4打算採用三星OLED螢幕,但由於產能不足,最終放棄而選擇了IPS,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當時iPhone4採用了OLED螢幕,毫無疑問,在那個國產商全力跟風iPhone設計的年代,他們一定會採用OLED螢幕!
iPhone4的釋出,震撼了人們,改變了世界,引領了新的時代到來,以至於眾多手機廠商相繼跟風(也有廠商因為不肯改變遇上豬隊友最終掉隊)。那是一個生產手機的紅利期,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湧現了眾多國產手機商(現在活下來的沒幾個)。當時廠商們宣傳的賣點幾乎都在螢幕上,基本上都是預設使用IPS的螢幕(只有三星一直在旗艦上堅持使用AMOLED),更有甚者提出了超視網膜屏的概念,其實就是畫素密度更高了,螢幕的總體體驗確實不錯,但是質量卻不敢恭維。在超高畫素密度的加持下,不在有人關心單個畫素點是否存在壞點的問題,因為大部分人壓根看不出來!可實際上,在當時的技術下,真正能符合標準的裝置,並不多,一般對於螢幕的標準是335,也就說,壞點最多不能超過5個,而當時國產機的大部分所謂的超視網膜螢幕,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壞點往往遠超出這個數目,但是畢竟畫素密度高,沒有人拿著放大鏡去看,也就沒有消費者爆出誰家手機螢幕不合格的醜聞。
又過了幾年,廠商們似乎吹膩了螢幕,開始了在處理器上做文章,雙核、四核、八核、16核裝置層出不窮,各種吊打蘋果,腳踢驍龍三星的宣傳、文案層出不窮,不過實際上,蘋果的自研處理器效能和功耗要領先安卓陣營一年半左右,越是早期同時代的安卓和蘋果裝置,在使用上,流暢度差距越大,近幾年隨著發展,安卓與蘋果的差距則越來越小了。記得當時我也被水文帶偏,是個無腦果黑,可真正用過機器之後,發現自己真的是個無知的憤青,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iPhone、iPad上用safari縮放網頁時,沒有任何卡頓,那種流暢度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縱享絲滑,安卓和Windows至今仍無法超越。聯發科當時挺牛逼的,一核有難,八核圍觀真的很屌!
隨著市場紅利的消散,眾多手機商逐漸退出了舞臺,紛紛宣佈倒閉破產解散,也有的選擇奔赴遠洋,國內只剩下了我們熟知的幾家手機商角逐。
2016年,蘋果第一款雙攝手機iPhone 7 PLus的釋出,讓眾多手機商也開始跟進,開始在攝像頭上發力,雙攝,三攝,甚至五攝,單鏡頭大畫素糊弄消費者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稍微一個內行都因該明白,影響成畫素質的並不是畫素多少,感光元件的大小和材質才是關鍵(就比如多年前HTC一款400W畫素的手機吊打同期高畫素裝置),而在手機狹小的內部空間裡,提升單個攝像頭大小的做法並不明治,於是乎,多個攝像頭的解決方案應運而出。
又過了一年,iPhoneX釋出了,其“超凡脫俗”的異形屏設計再一次攪動了市場,廠商們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併為之角jue逐,市場湧現出了一大堆異形全面屏,劉海屏,水滴屏,美人尖,小劉海,大下巴,各領風騷(當初看小米8釋出會真是把我笑死)。而也正是在這一年,AMOLED技術似乎真的成熟了,廠商們紛紛採用AMOLED材質的異形屏,市場終於如我所預料的那般,被AMOLED佔領了,這對我來說,好像是一件好事,我本應該很樂意見到,但似乎,又和我想的不太一樣。使用者群中也隨之發出了LCD永不為奴的聲音,這究竟怎麼了?用AMOLED屏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
實則不然,雖然在螢幕材質和技術原理上,AMOLED相比IPS等一系列LCD液晶背光面板是一種進步,但廠商們心照不宣實實在在的開了一波倒車!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說,作者你是不是要說DC調光和PWM調光!!!
當然不!在我個人看來,所謂的PWM和DC調光,很有可能只是個營銷噱頭,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是我偶爾在貼吧看到的一則評論,黑鯊手機在釋出時宣傳是透過硬體進行的DC調光,而小米9則是通過後期軟體更新實現的DC調光,其他手機廠商也都說通過後期軟體跟新實現DC調光,那麼這個透過軟體的DC調光真嗎,究竟真不真?這種實現方法,和國內一眾造電視的用SDR螢幕透過演算法軟解HDR片源表現HDR效果有什麼區別?
好了,這個問題就此打住,我們來繼續說A屏,廠商們究竟在哪裡偷偷開了倒車。如果你是一個詳細瞭解過A屏的人,應該知道AMOLED屏的畫素排列方式,A屏採用了Pentile排列而不是LCD上常見的標準RGB排列,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以標準RGB計算,同畫素密度下的LCD螢幕要比A屏細膩,A屏的細膩度實際表現只有LCD的80%左右!舉個例項,iPhoneXR的LCD螢幕其實是和目前主流的1080P+解析度的A屏處在同一水準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無2K不A屏”這句話了。
A屏的實際畫素密度其實要用Pentile來計算,而不是標準RGB的畫素密度計算方法,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廠商對之避為不談。那麼,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A屏不採用標準RGB的排列方式,這其實是由於A屏的壽命決定的,有興趣的同學可已自己去查查。
以我手上的魅族16X為例,它的螢幕實際表現連三星五年前釋出的Note4都比不上,而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螢幕都是6英寸左右的2340x1080的螢幕,這種機器的螢幕實際體驗,並不難想象。可能又有人要說,我不需要2k屏,沒用!但我想說,如果你用慣了三星和蘋果旗艦的螢幕,突然換成主流國產機的螢幕,你一定會用著不習慣不舒服!就像用慣了好耳機就回不來一樣,這並非空穴來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這也就不難理解一加7 pro為何要在螢幕上大做文章了,因為只有蘋果和三星還在堅持給旗艦上好螢幕,它所面臨的一眾國產機對手,螢幕是真的垃圾!
留個問題,你認為手機等一系列數碼裝置的下一個突破點是什麼?奈米工藝的製程似乎走到了極限,但廠商仍可以透過堆疊的方式提升效能。電池技術進步緩慢,或許我們能夠在電池技術獲得突破進展前見證“真”屏下隱藏攝像頭全面屏技術也說不定!希望大家能夠保持理性,避免盲從,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