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final開啟了全新的產品序列——A系列耳機,並且系列的首款產品就是旗艦定位的純鈹振膜耳機A8000。既然“大哥”已經登場,那麼“小弟”的亮相自然是遲早的事情,於是就有了本文的三位主角:A4000、A3000以及VR3000。
等等,不是說A系列麼,怎麼混了個“外姓”進來?
那是因為VR3000與A3000的外觀區別就只有線控和表面處理工藝而已,如果按final E系列的命名套路來的話它大概會被叫做“A3000C”——當然,它們倆的聲音區別還是很大的,這點留到後面詳說。總之,除了全名叫做“VR3000 for Gaming”外,這東西怎麼看都是根兒正苗紅的A系列產品,更何況大家的手機上連3.5mm耳機孔都沒有了,還會有多少人真的用它打遊戲呢?
回到正題上來,這三兄弟的腔體造型與A8000高度接近,但它們的腔體前後殼是磨砂ABS樹脂分別一體加工而成,並非A8000那樣把母座和導管分割開來單獨製作。不同材質與直徑的動圈單元和差距懸殊的價格也決定了它們的內部構造跟A8000完全是兩回事,諸如四腔室結構、無縫組裝等腔體設計工藝仍然只由旗艦獨享。好處是輕得多的重量、較小的腔體厚度和更加圓潤的邊角令這三兄弟的佩戴舒適度比A8000要友好很多。
另一顯著區別在於A4000和A3000將插針由A8000的MMCX更換為0.78mm 2pin,VR3000因為價格遠低於A3000的緣故則沒有提供可換線功能。相比MMCX,0.78mm 2pin標準的線材選擇會更加靈活豐富一些——你問至多千把塊錢的耳機會不會有人換線?這個問題我們也留到音質部分再解答。
配件規格與E系列差不多,VR3000是五對final TYPE-E耳塞套加一個布制收納袋,A4000和A3000則把收納袋升級到了矽膠耳機盒。不同於E500和E1000那種被戲稱作“買E套送耳機”的產品,對於A系列耳機的價位而言這樣的配件陣容顯然算不上豪華,只能說是夠用。
這三款產品的外在可以說相當“環保”,能講的內容不多,所以我們這就進入音質評價環節。A4000、A3000及VR3000的外殼造型並無二致,內在構造相同的機率也是極大的,並且都宣稱搭載了採用黃銅前殼與30μ CCAW音圈的6mm f-Core DU微動圈單元,但硬素質和音色均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我們首先從“次旗艦”A4000講起——“次旗艦”並不完全是開玩笑的說法,雖然價位和水準都差異懸殊,但至少A4000的確是這一系列產品中音色面貌與A8000共同點最多的一款。A8000的特點包括明亮、通透、開闊、線條感明晰、動態上佳以及立體感出眾,而A4000各頻段的能量分佈是本文的三位主角中與A8000最接近的,其聲場塑造也比A3000和VR3000要立體生動得多,在千把塊的價位上你很難找到將空間感演繹得這樣自然、真切、舒展的產品。雖說final耳機的音色風格一直是多變的,但重視聲場立體感這點可以說是貫穿始終的品牌靈魂,所以A4000在我看來無疑是得到了final“真傳”的產品。
不過作為一款入門價位耳機,A4000的音色調校還是有考慮到主流受眾的需要。相比A8000,A4000的高頻能量感有所削弱,因而它具有更加柔和的聽感,對劣質錄音(尤其是ACG音樂)的包容度也有顯著提高,不會像A8000那樣比較“挑食”;與此同時A4000的低頻能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化,並維持了凝聚結實的面貌,在普遍重視流行樂表現的入門價位中A4000的氛圍塑造能力依然強勢。
除音色向受眾需求最佳化以外,A4000仍保有同價位產品中一流的解析力、優秀的動態、紮實的密度表現以及緊湊纖巧的結象質感,這些傳承自A8000的優秀品質在入門價位具有相當強的殺傷力。好比七歲的承太郎一樣可以把對手尤拉到找不著北,這副“小A8000”在入門價位照樣具有橫著走的資本。
不同於final品牌給人的刻板印象,A4000是一副比較萬金油型別的耳機。它並沒有哪一頻段的能量感給人特別弱勢的印象,恰恰相反,A4000的全頻段密度在千元價位上都不錯——更難的是在此基礎上它仍能撐開相當明晰立體的空間感,畢竟哪怕十倍二十倍價格的產品在追求全頻高密度的同時都很難避免聲場的犧牲。一貫擅長空間感塑造的final做出聲場立體感拔群的千元耳機在我預料之內,但這副耳機同時也相當全面均衡絕對算一個驚喜。
所以A4000對於各種型別的音樂基本都能給出千元價位上游甚至第一線的表現,尤其是對空間感往往要求較高且多數入門價位耳塞難以應付的古典樂。播放器搭配方面,因為A4000音色足夠均衡的緣故,它也並不挑機器。非要吐槽的話也就一點:A4000的原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單元的發揮。在更換了若干條價格並不昂貴的線以後,A4000表現出了相當可觀的潛力,密度和動態都有跨檔提升的空間。一般而言我不會輕易推薦換線的玩法,除非耳機加上線的總投入至少不輸給同價位的單耳機,就這點來說A4000值得“折騰”一番。
至於A3000,看起來只是A4000換了個顏色,但它們的聲音區別可要比這直觀而強烈很多。首先A3000的音色顯然不是很適合被計入“中正”的範疇,它要比A4000收得更緊、線條更細、高頻更加明亮,低頻也隨之變得輕淺快一些;然後是聲場方面,雖然A3000也保有不錯的層次感,但規模感明顯比A4000壓縮了不少;而動態和密度,乍聽之下A3000也是不如A4000的。
不過多搭配一些前端嘗試後不難發現,A3000與A4000之間的差距部分源於更高的驅動力需求。A3000的靈敏度只有98dB/mW,比A4000更低一些,而且就聽感而言不是聲壓加到一樣大就可以搞定那麼簡單,A3000想獲得比較理想的動態和密度的話,對前端和聲壓的要求都會高一些。
如果把A3000和A4000都放在充足的驅動力條件下對比,那麼A3000就是一款音色更加個性化的產品。以犧牲中頻、低頻厚度和空間感為代價,A3000獲得了更纖細搶眼的中高頻與高頻質感,在演繹強調線條感的纖亮風格人聲和吉他、小提琴等撥絃樂與絃樂器時,A3000的表現更為抓耳撩人。假如說A4000是一件優秀全能的新手出門裝,那麼A3000的驅動力需求和比較特別的音色表達則決定了它更加“高玩向”。
最後說VR3000這個被“過繼”給遊戲產品線的型號。事實上,它才是我認為的這一系列新品中最大的驚喜。
我先賣個關子,講幾句另一款final產品:EVA2020×final聯名有線耳機。即便不考慮聯名屬性,僅比E1000貴30塊的售價也令它奇香無比,因為它的音色調校剛好取在E1000和E500中間,避免了E1000音色偏薄導致的“塑膠味兒”同時也具備優於E500的通透度,200元價位上你很難再找出如EVA2020×final聯名有線耳機般中正健康寬鬆舒展的產品來,所以我將它加入了ZAEKE知客年度推薦。那麼這跟VR3000有什麼關係呢?
你可以把VR3000當做它的上位升級款。
VR3000的音色同樣非常均衡包容,這一點它走得比A4000更加徹底,加上相對柔和的線條感與高頻銳度,促成了極為寬鬆舒服的聽感——強調一下,是極為寬鬆,聽多久都不累的那種。而且VR3000的耐聽並不是靠犧牲通透度實現的,它的音色依然足夠透明乾淨。
我也沒有VR3000素質弱的意思,儘管它對細節的刻畫能力的確不及A3000和A4000細膩精準,但在千元以內的價位中VR3000的動態和密度都算不錯,分離度也頗為搶眼。單純談論聲場的橫向廣度,它甚至比A4000還要寬一點,只不過縱深感就沒法跟A4000競爭了。
所以說VR3000這副很容易被人誤解為A3000線控版的耳機,它的聲音恰恰與A3000是背道而馳的方向:A3000為了追求高頻表現力不在乎將自己的受眾縮減到少數高階玩家,VR3000則是為儘可能廣的消費者所準備的“接地氣”型產品,它不但具備優秀的硬素質和價效比,更擁有接近“人見人愛”型別的音色,面向不同型別的音樂都能給出對得起售價的表現。對於初入門的耳機玩家來說,VR3000這樣平衡健康的耳機對於樹立正確的“聽音觀”會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即便是我也很樂意隨身常備一副VR3000,作為備塞。工作的時候隨便聽聽、偶爾插在電腦或者Switch上打遊戲、睡前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助眠等等,它的使用率甚至會比我那些四五位數價格的耳塞更高,此前承擔這一角色的是E3000。
總之拿VR3000打遊戲不是不行,我也有這麼用的時候,甚至效果還比多數遊戲耳機更好,但它本質上真的不是一副遊戲耳機,人家的音質分明很出色。不過也拜final將其劃入遊戲產品線所賜,VR3000對驅動力的需求比A3000和A4000都要低,儘管靈敏度仍然不高,但也無非就是加點音量的事兒,並且定價更加親民。
新A系列的驚喜程度在我看來甚至高過多年前E系列的登場,畢竟E系列的多數型號還是比較個性乃至偏科,而A4000和VR3000都是音色非常大眾化的親民價位產品,出眾的硬素質也令它們具有格外引人矚目的價效比。自細尾滿社長執掌final以後,無論是以PTM測量法為指導的產品開發思路,還是最終推向市場的成品,都不難看出擁抱大眾的強烈意願。而市場對final所作努力的積極回饋更推動其在市場化的道路上持續發力,我們今天才能見到A系列這般出色的產品。
這也並非意味著“final味兒”正離我們而去。高井社長時代至今的final耳機在音色風格上並沒有定數,但對於空間感塑造的重視幾乎貫穿了final所有產品線的絕大多數型號,包括A系列這幾個新成員。所以我認為今日的final耳機雖然音色上具有很高的包容度,但仍保有品牌最重要的聲學核心,更何況final也為少數追求個性的玩家準備了A3000呢。今時今日final的產品風格,給我感覺既熟悉又新奇,卻並不難理解:
“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