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一系列不公的遭遇,讓華為的經營處境持續惡化。
2020年這種情況發展到了一個高潮,9月15日之後,國內外先進晶圓代工廠均不能再幫華為生產晶片。這對華為已經倚為營收支柱的消費者業務,尤其是其中的智慧手機業務構成了巨大威脅。迫不得已之下,華為“忍痛割愛”,售出旗下子品牌榮耀。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2020年11月17日,華為釋出官方宣告,宣佈旗下子品牌榮耀被30餘家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收購。至此,曾為華為立下汗馬功勞的榮耀,走上了與華為分道揚鑣的道路。
近日,有網友搜尋發現目前華為商城、APP埠已全面下架榮耀系列產品,包含手機、平板、路由器、智慧穿戴等。結合此前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來看,華為的確是正在和榮耀徹底劃清界限。
當時任總強調:“榮耀和華為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理智地處理分開,嚴格按照合規管理,嚴格遵守國際規則,不能纏纏綿綿,劃不清界限。”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華為和榮耀註定會走上兩條漸行漸遠的不同道路。那麼,這種變化對於榮耀而言,究竟算是機遇還是考驗?
獨立之後,一別兩寬儘管雙方都出於迫不得已,但榮耀和華為的這場“離婚”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對華為而言,榮耀的獨立,可以減輕自己很大一部分負擔。當限制不斷升級之後,華為的業務收縮,尤其是智慧手機業務收縮已經成為必然選擇。單是收縮華為品牌這條業務線,就足以讓華為自身承受很大的損失,如果還非要加上榮耀的話,難免就會雪上加霜。因而出售榮耀,對華為而言雖然算是一種斷尾求生,但確實能有效減少不少損失。
其次,對榮耀而言,脫離華為,也能讓自身暫時脫離針對,提高生存能力。榮耀獨立之後,按照“國際規則”,被刻意限制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也讓榮耀這個品牌有更多機會能夠正常發展,經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最後,對雙方而言,關鍵都是晶片,而這個問題透過“離婚”將會大大緩解。自去年9月15日,臺積電完成華為的最後一筆訂單以來,華為提前儲備的晶片儘管規模已經很大,但若全力供應華為、榮耀兩個品牌消耗的話,應該也很難撐到今年下半年。但若只是供應華為 品牌的話,那庫存就可以支撐更久的時間。而榮耀脫離華為之後,使用聯發科、高通、乃至三星的晶片都不再受限,榮耀也能得以擺脫晶片困境。
總而言之,榮耀脫離華為雖然出於情非得已,但榮耀獨立對雙方而言都不是壞事,甚至可以認為是當前局面下的最優解。而且榮耀本身並不是弱者,單獨在市場中立足,雖然很有挑戰性,但並非不可能。
榮耀不是弱者榮耀當然是有很好的底子。
2012年是華為手機發展的關鍵年份,在這一年中,華為推出的一系列中高階產品在歐美市場熱銷,其中包括Ascend P1、Ascend D1四核,還有“榮耀”。到了2013年底,面對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的持續走紅,華為靈活應變成立獨立的榮耀品牌,主打潮流設計和極致效能。在此之後,華為品牌和榮耀品牌相互配合,將雙品牌戰略一直貫徹到底。兩者分工明確,華為品牌面向高階市場,風格偏商務;榮耀品牌面向年輕化消費群體,更像科技潮牌。
這樣全面覆蓋,全方位照顧到不同消費群體差異化需求的品牌戰略,理所當然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2020年上半年,華為(含榮耀)智慧手機在國內市場的佔比超過40%,其中單榮耀產品的市場佔比就超過10%,僅次於華為、OPPO、vivo,超過蘋果和小米。也就是說,在和華為“離婚”之前,從銷量上看,榮耀已經成為了國產手機的第四大巨頭。
智慧手機競爭激烈,市場參與者必須進行渠道營銷能力、產品把控能力、品牌影響力等全方位對抗。而在獨立之後,接手榮耀的是曾經和華為緊密合作的30多家代理商、經銷商。這意味著,哪怕榮耀已經脫離華為開始自己獨立經營,在渠道方面,它依然還有著很不錯的基礎。除此之外,可以肯定的是,在與華為“離婚”之後,榮耀短期之內仍將受惠於之前深入人心的品牌影響力。
不過對於產品把控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榮耀難免就會遇到不少挑戰。以榮耀V40為例,這部手機不僅接連“跳票”了兩次,配置和定價在當前的市場中也並不亮眼。從側面暴露出新榮耀產品把控能力的下滑。
總的來看,在當前的市場中,已經獨立出來的榮耀,雖然算不上是弱者,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伴隨著華為光環隨時間的自然消退,榮耀必須得儘快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智慧手機市場中穩穩佔據一席之地。
獨自奮戰的三大要點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榮耀要想更進一步,已經變得很難。僅僅是維持住市場份額,都很有挑戰性。想要做到以上兩點,新榮耀在統一思想,提高行動力的前提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尤其需要重視。
其一,提高產品把控能力。產品把控能力,包括供應鏈把控和市場需求洞察等諸多方面,獨立之後的榮耀,衰退最嚴重的,可能就是這方面的能力。但作為一項基本素質,榮耀的獨自立足必須要儘快跨過這道門檻。
其二,推出自身的高階品牌。作為一個科技潮牌,以往在和華為的相互配合中,榮耀才發揮出了完整的戰鬥力。獨立之後的榮耀,也需要考慮自身是否需要推出自己的高階品牌。另外,在目前的國內市場中,小米、OPPO、vivo都在執行雙品牌戰略,如果想要在頭部陣營中立住腳,雙品牌也算是一重門檻。
其三,繼續開拓IOT生態。當前IoT應用不斷髮展,在智慧手機市場,智慧手機與其他IoT裝置的聯動,也越來越從一種“場外因素”變成了“場內因素”。市場競爭的形態,也漸漸從單一的智慧手機,向整個智慧終端生態的綜合競爭轉變。因而對於榮耀而言,繼續鞏固和發展其IoT生態,也成為了一項重要目標。
榮耀走上獨立之路才兩個月,接踵而至的各種挑戰,已經讓它顯出些許疲態。不過萬事開頭難,只要保持清醒頭腦,儘快理順各種關係,補齊短板,相信有著良好基礎的榮耀,終究可以在國內智慧手機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