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散人按:

Oriolus"黃鸝家族"首款耳塞器材黑黃鸝上市5年後,老人家音訊工作室為燒友們帶來了同為一圈三鐵結構的耳塞白黃鸝。這兩款檔次定位接近的塞子,聲音特性卻有所區別。仔細試聽白黃鸝,再回顧黑黃鸝的聲音,會發現Oriolus耳塞對音樂的演繹增添了新的理解。

-腔體面板為紫羅蘭色,相當吸睛,佩戴輕盈舒適;

-三頻分佈方面,中上盤表現出色,總體風格較為清麗、通透;

-對於器樂與人聲的音色還原程度較高,曲風適應性寬。

【循聲覓蹤】

2015年,我參加工作的年頭還不是很久,收入水平除了讓自己不捱餓之外,就只夠支撐我玩一些入門級的HiFi器材了。彼時,我所接觸的發燒品牌以國外大廠為主,國產品牌那會兒還遠不如今天這般百花齊放,且推出的耳塞器材也普遍處於中、低價位。這樣的環境下,我倒也玩得怡然自得。

某一天,我突然看到社交群中傳言,老人家音訊工作室推出了價格超過5000元的圈鐵耳塞"黑黃鸝"。這訊息當時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小。一來,那時候圈鐵耳塞方興未艾,哪家出了新的圈鐵耳塞總會吸引燒友們關注;二來,國產耳塞售價達到這個級別,給人觀念上的衝擊還是比較直接的。

後來我終於線上下展會上試聽到黑黃鸝,其韻味濃厚的風格可以說讓我大開"耳"界。但那會兒畢竟囊中羞澀,"玩不起"也成了一個遺憾。

時光一晃而過,這些年,老人家的Oriolus品牌耳塞越來越豐富,其中不乏讓人倍覺驚豔的作品。到了2020年,與黑黃鸝配置結構相同的新品"白黃鸝"也面世了。官方在介紹白黃鸝時,也提到這是時隔五年後與黑黃鸝遙相呼應的一條塞子,但在聲音上加入了更多的理解與嘗試——這一切,又勾起了我如五年前一樣的好奇。

2020年生活節奏的混亂也讓我的試聽計劃一再擱淺。後來到了年底,經歷幾次短暫的試聽之後,我終於入手了白黃鸝,將當年的遺憾用另一種方式填平。

【翠羽明珠】

購買過Oriolus器材的燒友多半會對其簡樸的包裝風格以及不算豐富的配件數量有深刻印象。白黃鸝也延續了這一包裝方式:不大的盒子抽開外封后,翻開蓋子即可見置於海綿凹槽中的耳塞;所有的配件全都在一個小密封袋中裝著,總共是大中小號矽膠套各一對、雙節套一對、中號和小號海綿套各一對、清潔刷和線夾各一個。私以為對於一條售價近8千元的中高階耳塞而言,這樣的包裝確實是簡陋了點。如果在配件方面能夠增加一些實用工具如收納包之類,或許可以改善開箱的體驗。

"白黃鸝竟然不是白色的",這個梗從白黃鸝釋出之後就在燒友群中傳開了。腔體面板上"名不副實"的紫羅蘭色,讓這條耳塞透出了幾分"騷"氣。腔體內側是全透明的設計,內部一枚動圈單元、一枚負責中頻的動鐵單元、一對負責高頻的複合動鐵單元,以及三分頻的導管結構,均清晰可見;內側表面印有左右標識以及產品編碼。整個腔體造型圓滑,重量較輕,體積不算大,佩戴起來沒有任何硌耳、下墜的現象,相當舒適。

另外,我手上這條白黃鸝標配的是2pin 0.78mm介面的3.5單端線,以單晶銅線芯和純銀線芯混編而成,配色上紫白交錯,和麵板配色一致。試聽耳塞前,我額外借到官方配置的4.4平衡線,這兩條線僅存在插頭的區別。

【百囀千聲】

我試聽白黃鸝選用的前端是飛傲M11 Pro,首先搭配單埠。如同往常試聽器材的習慣一樣,我拿起這條塞子,先關注的是三頻與素質的基本表現。

白黃鸝的三頻分佈,總體上稍微更注重中上盤的演繹。高頻有不錯的光澤,資訊量也較足,只是在極高頻的延展有些許的不足。中頻並不堆積高密度來實現聲音的厚度,而是將其控制在一個較為舒適的範圍內,人聲位置稍近但不舔耳朵;中高頻銜接處過渡自然,沒有明顯的斷層。低頻勝在有不錯的下潛,而泛音不算很多,這樣的低頻表現讓中頻不會顯得失去根基,但又將人聲的表現襯托得靈動、親近、有穿透力。

白黃鸝的聲音較為中正,對於樂曲中人聲的齒音、演奏時產生的毛刺感等等細節均沒有刻意抹除,但也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用白黃鸝試聽王菲《紅豆》、梁靜茹《絲路》等人聲曲目,齒音的表現都比較正常。而在吉他演奏家岸部真明的《奇蹟的山》中,曲子演奏過程中按弦的手快速滑動所產生的摩擦聲在全曲中都清晰可聞,而白黃鸝將這種有特色的尖銳聲音保留了下來,但聲音的亮度有所控制,使之不至於過度影響聽感。

總的來說,白黃鸝的聽感是清麗、通透的,在表現泛流行樂時,人聲並不簡單粗暴地往前靠,而是在三頻表現的作用下顯得清晰明亮;在聽器樂時,中高頻絃樂的表現力較強,細節揭示力足夠出彩。

素質方面,白黃鸝表現出中高階耳塞應有的實力。聲場自然舒展,整體較為規整,且層次感清晰。分離度表現出色,樂器元素複雜的情況下絲毫不混亂。解析細膩而不粗暴,不讓細節的表現喧賓奪主。瞬態方面沒有特別突出的衝擊力,不過也並不顯得溫溫吞吞。動態範圍表現中等偏上,呈現出一定的氣勢。以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為例,管絃樂齊鳴時的聽感雖說未必特別震撼,但也有波瀾起伏之勢;在樂曲的框架中,各聲部樂器呈現得十分到位,保持著高度的和諧感。可以說,白黃鸝的素質不特別偏科於某一項指標,而是追求一種整體的平衡。

在聽白黃鸝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這條塞子非常鮮明的特點:音色的還原。這固然源自於白黃鸝音染較少的因素,但也脫不開白黃鸝不躁動甚至有點嚴肅的聲底的關係。

在低頻段,白黃鸝對各類音效的特點表現較為到位,不算強的泛音反而讓聲音特點沒有被掩蓋。《Hotel California》1994現場版貫穿全場的康佳鼓鬆弛而清脆,《鼓詩》中的大鼓力量感十足,西班牙舞曲《Zambra》中舞者用力跺踏木地板產生的節奏音直截了當……這些頗具特色的音效,並未在白黃鸝的演繹中失真。中高頻段,小提琴組曲《DIABOLUS IN MUSICA》中演奏順滑的片段與相對有爆發力的演奏片段各具特色,白黃鸝同樣呈現得相當到位。而在人聲方面,"卸下偽裝"的聲音將歌手的唱腔表現得相當直白,張國榮、蔡琴、Whitney Houston等聲音厚實的歌手,以及王菲、周深等音色極具辨識度的歌手,都能在白黃鸝的演繹中將其演唱技巧一一展現。

當然,這種追求音色還原的演繹方式,對於喜歡感情豐富、聲音甜美風格的燒友來說,並不足以打動人。但換一個角度看,白黃鸝這種風格其實傳遞了一種理念:回到音樂本體中,探索音樂各個元素原本的魅力。與此同時,白黃鸝擅長還原音色的特性也讓其在演繹各種類別的曲目時都沒有違和感,加之有中正的聲底和不錯的素質支撐,白黃鸝也得以成為一條"雜食"的耳塞。

【良禽擇木】

白黃鸝21Ω阻抗、115dB/mW靈敏度的引數,令其具有了一定的易驅動性,手機直推或者加一條小尾巴,都能夠輕易達到聽音所需要的聲壓。但是,白黃鸝值得用素質更高的專業播放器來驅動,M11 Pro驅動下的白黃鸝就比手機直推要呈現出更多的細節。而當我為白黃鸝換上平衡線,接在M11 Pro的平衡口上,並將整體聲壓調整到接近試聽單端驅動的程度時,白黃鸝所表現出來的素質更上一層:聲場進一步拓寬,分離度增強,聲音更顯立體化,同時動態範圍也有所擴大。在聽古典樂的時候,素質的提升尤為可聞。

而在風格搭配方面,M11 Pro這種音色同樣中正的播放器和白黃鸝的搭配保持了較高的還原度。但白黃鸝自身的風格頗有可塑性,與一些聲音有點個性的前端搭配也會有令人滿意的效果——比如搭配Oriolus自家的1795藍芽解碼耳放。我將白黃鸝插在1795的4.4平衡口上,藍芽連線手機並用流媒體App播放音樂。此時,1795雖然未必能將白黃鸝喂得十分飽滿,但優秀的控制力還是能讓白黃鸝發揮出不俗的實力。這套搭配對人聲曲目的演繹尤其讓我印象深刻:1795溫暖的聲底、靠前的人聲、恰到好處的音染,讓白黃鸝在清淡的調性之中加入了一絲甜而不膩的味道,輕微柔化的處理方式也讓白黃鸝的耐聽度有所提升。

我對於白黃鸝在前端搭配方面的個人傾向,主要也是"延續中正還原"與"溫潤微暖"這兩個方向,前者讓聽眾能夠切實體會到耳塞本身的調音理念,後者能讓人更放鬆地沉浸於音樂中。

【餘韻悠長】

我當年試聽黑黃鸝時的觸動,應該是源自於港臺經典老歌無處不在的生活環境。這款特點鮮明的耳塞,對人聲曲目,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人聲歌曲的的演繹,會讓我不自覺地發出"對味"的感嘆。

相比黑黃鸝味道濃郁、情感豐富的風格,白黃鸝中正還原的清淡風格令其擁有了不限於人聲的曲風適應性。當然,"清湯寡水"本身也是一種味道,這與餐飲行業中潮菜注重食材鮮甜本味、川渝菜無辣不歡的區別有些相似。

不過,話說回來,人們對於口味的喜好傾向是會隨周圍環境而改變的。

"黃鸝家族"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燒友對這個品牌產生了認知。HiFi發燒圈子中,年輕燒友始終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他們對多元化的音樂風格有更高的接受度,所喜好的音樂型別不一而足。黑黃鸝的韻味昔日已成經典,而在當下,這個系列的耳塞是否能實現更多聲音上的可能性?我想這也是老人家推出調音方面對比黑黃鸝有不一樣思路的白黃鸝的原因之一。白黃鸝並不迎合大眾的喜好,而是在自身的表達中融入了對音樂更深入的理解,最終自成一格呈現給燒友們——儘管聲音有別,但在理念上,白黃鸝和黑黃鸝乃至系列其他型號塞子,倒有著高度傳承的一致性。

緊跟時代的步調,Oriolus也在和燒友們一起進步,“黃鸝家族”中風格各異的塞子,也讓我在發燒路上收穫頗豐。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散人記。

21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iqooz3和iqooz3x區別,看看兩者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