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走入2021年,雖然華為手機的體量很難再保持住全球第二的位置,不過它對行業的引領能力仍然將會持續一段時間,推動手機攝影進一步提升。事實上,近年來手機廠商在攝影能力上的“加註”有目共睹,尤其是在5G時代智慧手機行業存量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不同手機品牌圍繞攝影系統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對所有手機廠商而言,雖然發展的方向因為技術和麵向用戶群有所不同,但大體上的趨勢是比較一致的:多攝像頭、全焦段、大畫素和多功能進化。這一趨勢在2019年就已初見端倪,彼時釋出的旗艦機型全面擁抱三攝、四攝模組,共同推動智慧手機時代的更迭。
無論是像小米那樣推高產品定位進軍高階市場,還是透過攝影打造差異化,手機攝影稱為各大廠商發展的共識。在2020年,這種共識開始體現出差別,華為、榮耀用更大底、獨佔的感測器以及自身的AI技術結合,帶來了整體的拍照提升;vivo、OPPO則是進一步深耕短影片時代的拍攝需求,在防抖、人像上加速前行;而小米等品牌則是依賴於供應商,帶來的億級畫素等硬體。
在2021年,手機攝影將會迎來怎樣的變化?
攝像頭個數迴歸理性,三攝或成主流
2019年乃至2020年,四攝成為旗艦機型上必備的硬體之一,像iPhone 12一樣採用三顆攝像頭的旗艦手機已經屈指可數。但是在2020年底的小米11上,我們卻發現手機廠商正在迴歸理性。
多攝像頭的作用,手機廠商此前已經在無數次釋出會中為我們解釋過了,能夠透過不同的攝像頭組合實現更多場景的拍攝。但不少使用者都在吐槽,即便是最頂級的旗艦機型,四攝中也就只有兩顆攝像頭可堪大用,剩餘的兩顆攝像頭雖然功能齊全,但也只是具備功能罷了,讓手機不至於有攝影功能上的缺失。
這兩科攝像頭一般是人像、景深、微距這三種中的一種或者兩種,釋出會上甚至於詳情頁上都不會寫上具體的畫素樹其實在目前的方案中,人像和景深一般是同一顆攝像頭,因為主要是用來取得景深資訊來打造更立體的人像拍攝,這之中演算法的作用更為明顯;而微距玩法部分手機則整合在超廣角鏡頭中,一般也可實現2.5cm-4cm的微距拍照。
所以在小米11上,我們看到了攝像頭在數量上的精簡。這種趨勢在以網際網路為主要銷售渠道的手機或者品牌上會越發常見,如iQOO、realme和Redmi等。取消一顆多餘的攝像頭,將為手機留下更多一分的空間,且不說增大電池,主攝感測器、潛望變焦攝像頭等都有進一步的可能。
而這也有今年高通驍龍888移動平臺的原因在內。這顆晶片搭載了全新的Spectra 580 CV-ISP,首次實現了三ISP的影象資訊處理。以前的雙ISP處理三攝或者四攝拍照時,一般是一顆ISP負責主攝,另一顆ISP則需要在不同的鏡頭之間進行切換,就會導致卡頓的等情況。
而三顆ISP晶片搭配三攝模組,正好一一對應實現三重併發,同時執行三顆攝像頭切換非常順滑。另一方面,這顆ISP也可以處理更多的影象資訊,每秒27億畫素。我們可以使用三顆攝像頭同時拍攝,可以是4K HDR,也可以是30fps的零快門延時模式。也可以將三顆ISP作用於一顆攝像頭,帶來更好畫面細節。
可以預見的是,在高通陣營中,旗艦機型的三攝會越來越常見。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清楚認識到,“湊數”仍然會是手機廠商在攝影系統上的手段,三攝也是可以湊數的。
1億不滿足,我們究竟需要多大的畫素
感測器毫無疑問是手機影像系統的核心,目前一般使用來自索尼和三星的感測器。感測器定製化服務一般是蘋果、華為這樣的廠商所選擇的方式,雖然會花費大量的成本,不過卻會讓手機在硬體上擁有獨特的優勢,會契合產品的設計需求。
但對於其它手機廠商而言,供應鏈有什麼用什麼才是常態。感測器引數有很多,包括感光元件尺寸、單位像素面積、光圈等等,但毫無疑問在普通消費者看來:足夠大的畫素才是最直接的。正如之前小米首發的1.08億畫素一般,雖然產品顯得有些“籍籍無名”,但當時卻有著極高的“噱頭”。
實時上,後置主攝常見的1200萬畫素躍升到4800萬、6400萬億級1.08億花費的時間不過一年不到。三星、索尼兩大上游供應商加快研發速度,下游廠商也就能夠更快實裝在手機上。而現在,三星正在研製更大畫素的感測器。
據某位數碼博主爆料,今年三星將會發布多款全新感測器,其中就包含了一顆2億畫素的感測器,不出意外仍然會使用9合一畫素技術,甚至16合一來增大單位像素面積。這顆感測器今年有極大機率亮相,因為是初代產品或許有些許瑕疵,按照三星做法應該會給到下游廠商使用,不出意外可能是小米——還得小米CC系列上次釋出新機是什麼時候嗎?
過去一段時間手機圈內有不少“梗”,其中“方向錯了”便是形容大畫素感測器的。更大的畫素究竟有沒有用?當然有,更好的解析力,保留更為完整的細節,還有在拍攝長焦照片時更易裁切的畫面,都是大畫素主攝的優勢。
而2億畫素並非是三星的終點。早前三星感測器業務的負責人表示,三星的目標是開發6億畫素的感測器,雖然這一天還有很遠但我們仍然可以期待。
不過大畫素對於部分廠商而言並非必要,準確地來說只有線上的幾個廠商如小米、realme等品牌需要它來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由此來帶動其他手機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加大對大畫素主攝的投入,從而拉高整體的畫素表現。
連續光學變焦
光學變焦這個詞在攝影圈內並不陌生,手機上去年也是經常出現在釋出會上,2倍、3倍、5倍乃至10倍。起初手機的光學變焦一般是多顆攝像頭組合起來的固定倍數變焦,在去年廣泛採用的潛望式長焦鏡頭上,一顆攝像頭也能實現多倍數變焦,但也並非是連續的,除了固定焦段外的變焦,其它焦段光學變焦都是有損耗的。
在手機上,其實三星早期曾經推出過能夠實現平滑連續光學變焦的Galaxy K Zoom來實現,背部鏡頭可以階段升起,就跟相機的攝像頭一般。但在智慧手機時代,這種設計顯然已經有些落伍,對機身並不怎麼友好,而且會擠壓手機內部其它元器件的空間。
去年年中時,歐菲光宣佈成功研發出了首款超薄潛望式連續光學變焦模組,厚度為5.9mm。該模組可實現高倍連續變焦和實時對焦,並且在3-7倍的焦段內保持2倍以上的高倍率連續變焦解析能力和高畫質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研發團隊還可以定製3-5倍、5-8倍等不同焦段、不同倍率的光學變焦模組,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毫無疑問,一旦該模組實現量產,很大可能會取代潛望式鏡頭成為長焦新寵,唯一的問題在於CMOS的成本會不會太高。
更豐富的影像系統功能
單純的攝影功能,其實在手機圈內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在不誕生新的應用場景的情況下,廠商也不會費力不討好地去做一些大功能,只會推出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功能。今年的潮流毫無疑問還是短影片/Vlog的拍攝,針對影片推出後期的剪輯、特效新增等功能,毫無疑問是非常討巧的。
目前手機上的功能開發,普遍需要更好的硬體+更好的軟體系統/AI進行支撐。目前為止,“優異的拍攝”與“旗艦手機”總是脫不開關係,而在全民短影片熱潮下,手機廠商或許將進一步推動短影片拍攝能力在中低端手機上的普及,同時透過韌體上的更新為中低端手機帶來更豐富的拍攝、製作功能。
寫在最後
在非專業領域,手機其實革了不少專業裝置的“命”,尤其是攝影。相較於專業相機,手機的易攜帶、易操作以及入門門檻低,給了它更多的機會普及,也讓手機廠商看到了更多的機會。攝影是使用者的高頻需求之一,從靜態照片進化到動態影片的拍攝,無論哪種拍攝形式,更好的攝像頭以及軟體系統都是不可或缺的。
2021年,手機市場的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大,小米、OPPO和vivo國內頭部廠商將會為爭奪華為空缺出來的手機市場,而打得不可開交;華為、榮耀餘威不減,仍然有著最頂級的技術團隊和供應鏈,雖然銷量的好壞暫且還不夠明朗,但仍然不阻礙它們釋出新機。
毫無疑問,攝影仍然是它們最好的突破口,也將會帶動行業攝影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