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這個時代就會有一些理解不了的現象。

我玩HIFI,最近也開始玩攝影,同時我也是動畫的愛好者,但無論哪一個方向,我覺得,“模擬味”都是這些方向發燒友終極追求的目標。

HIFI方面例子就非常顯而易見,推無源箱子大都喜歡推薦你用“膽機”,而“老燒”最瞧不起的可能就是各路有源監聽音箱,很多監聽音箱自帶的就是D類的數字放大器,因此聲音自然是最“準確”的,但卻丟失了韻味,而有源箱又不能換後級放大,難以搭配膽機,於是即便燒了有源箱子,也喜歡用膽機前級來“調味”,而這個調的味道,就是模擬時代的略有失真的音色。

而還有一群老燒花重金去收藏黑膠唱片和玩黑膠機,更是追求一種失真下的更加柔和和愜意的聽感……而黑膠的動態範圍卻遠不如數字時代的CD唱片……論音質,其實是背道而馳了的……

攝影更是如此了……7-8千可以湊齊一套半畫幅畫質很好的數碼微單系統。然而很多微單品牌會宣傳自己帶著“膠片模擬”濾鏡作為自己的賣點,更有“老法師”喜歡動輒十萬的徠卡、哈蘇的相機,認為他們拍出來的照片更有模擬時代的味道,完全是瞧不起那些個萬把塊的數碼微單,更是有直接還堅持只玩膠捲相機,不碰數碼相機的攝影愛好者。

而攝像機也是如此,那些動輒幾十萬的攝影機,讓那些愛好者痴迷的,無一不是色彩風格上更接近膠片時代的感覺,而沒有哪個發燒友和愛好者會推崇自己喜歡“數碼味”的成像風格的。而無論是音訊還是影象方面,“數碼味”都被舉例成反面教材般的存在,好像影象和聲音,太銳利,就顯得呆板,太有數碼時代的特質,就是一種“低端的”結果。

動畫也是如此,你現在去閒魚看看,還有不少收藏動畫賽璐璐膠片的玩家,而如今的新番動畫,當然有不少就是畫面非常銳利的那種數字動畫的風格,但也有不少是透過各種濾鏡,甚至增加顆粒感,來模擬膠片動畫時代的那種質感的做。

新番《無職轉生》,就有這麼一種復古的感覺

《Megalobox》更是有一種做新如舊的顆粒感……

既然所謂的“模擬味”這麼美好,為什麼我們還要脫離模擬時代,進入數碼時代呢?我很費解。

數碼時代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便利性,數字文件的穩定、準確、易儲存,易管理等特點,比起模擬時代的介質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而且數字文件的準確回放,也比起模擬時代要輕鬆實現。

就好比黑膠唱機,唱頭的水平,唱機的素質,膠片的素質,都會明顯影響回放水平,但數字文件的解碼和播放,物理上的影響要素要少得多,只要電路設計沒有太嚴重的干擾,理論上,低階裝置和高階裝置也不會有天與地的差異,但模擬的器材,真的會有很大的區別。

但是到了回放的時候,人們卻開始覺得,0和1的數字回放,缺乏感情色彩,影象上顯得單薄,過於寫實,觀感乾癟,而音訊上,同樣覺得生硬,缺乏情感的表現,於是,卻開始用盡辦法,在數字時代,找回模擬的味道。

模擬時代到數字時代的變化,有一部分是為了節約物理成本。

例如IMAX的電影攝影機,光是膠片就造價昂貴,70mm的膠片,用作電影剪輯,這個成本顯然是不如數字儲存裝置來的實在的……而動畫製作更是如此,物理的攝影和剪輯,上色用的物料的成本,和數字時代,電子上色來比,確實需要更多的對裝置和管理的投資……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然後就是效率上,數字裝置的處理方式,壓倒性高過模擬裝置。解碼、放大、後期處理等各個環節,物理上的效率,還是實際實現的效率上,數字方式的便利性,都的確優勢巨大。

那麼我總結,數字式的資訊處理時代,某些方面是獲得了進步,某些方面也是一種妥協。

人們追求更加高效率,便攜的裝置帶豐富自己的生活和娛樂,豐富我們記錄世界的手段。模擬裝置往往需要做得更加笨重和體積龐大。但數字裝置過於還原的特性,讓人們又懷念起了模擬時代的裝置還原資訊的特質——柔和、自然,無論是聲音,還是影象,都是如此。

而模擬訊號本身,就是人類可以“讀取”的訊號,而數字訊號,是人本能上讀不懂的訊號,經過了轉換處理,多少會留下一些轉換的痕跡,而數字訊號的“模擬增味”,其實就是去掉這種轉換的痕跡的過程,而有些時候,他可能是一個EQ,有些時候,他可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濾鏡,但對於更加追求極致效果的愛好者、發燒友來說,在數字時代追求這種模擬味道,可能會為此付出幾倍於普通數碼裝置的金錢代價。

24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家中網路不好時的自我檢修方法與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