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無論是用來在會議中播放PPT,觀看電影或是打遊戲,都能獲得不錯的大屏體驗,主流的投影儀使用DLP作為其核心顯示部件,相較於LCD,它的工作方式有些特別,今天就來看看DLP是怎樣工作的。
首先來看看今天的主角,一臺老(報)式(廢)的Dell投影儀。
所有投影儀的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光線從光源發出,然後透過一個光線過濾部件,這個部件會根據當前顯示的畫面,讓正確的光線透過透鏡,最後在投影幕布上成像。
膠片投影儀的工作方式非常簡單:光源發出的光線透過膠片,然後透過透鏡在幕布上成像。
而LCD投影儀就是把膠片換成了LCD,透過液晶分子的偏轉角度來控制通光量。
LCD投影儀有個問題,為了顯示彩色的畫面,我們可能需要使用3塊LCD來分別控制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最後我們需要把這三條光路精確地拼接在一起。
而DLP投影儀則只需要一條光路即可顯示彩色的畫面,從而降低了成本,並且在某些特性上也更有優勢。
那麼DLP是怎麼做到只需要一條光路的呢,讓我們把它拆開來看看。
在DLP晶片的表面,有無數個可以偏轉的“小鏡子”,每一個“小鏡子”對應一個畫素。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裡透過一個模型來演示。
這個模型裡面有36個可以獨立偏轉的小鏡子,每個小鏡子後面有一個小鐵環,這樣,當磁鐵在它們後面移動時,鏡子就會隨之發生偏轉
下面開啟光源,調整好透鏡,然後在DLP模型後面移動磁鐵,此時可以在牆上看到對應的“畫素”發生了明暗變化。
當小鏡子朝向透鏡時,其反射的光線可以正常透過透鏡,此時對應的像素髮光;而當它轉向一邊時,光線就不會透過透鏡,此時對應的畫素不發光。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現在只看到了一種顏色的光,那它要如何顯示彩色畫面呢?答案就在光源上。
使用DLP成像的投影儀中有一個特殊部件,叫做色輪,它被放置在光源的前方。
投影儀的處理器需要將一幅畫面分成紅綠藍三個色彩通道。當綠色區域旋轉到光源前方時,此時投射到DLP上的光線就是綠色,而DLP則顯示綠色通道的畫面,紅色和藍色通道也是相同的道理。當切換速度非常快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將不同色彩通道的畫面合併,從而拼湊出正常的顏色。
LCD可以透過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轉角度來實現灰度控制。然而DLP上的小鏡子卻只有兩個偏轉角度,對應了畫素的“開”和“關”,那麼它是怎樣控制畫素的明暗呢?
答案還是透過小鏡子的快速翻轉。這有點類似於現在OLED的PWM調光,當畫素在“開”和“關”之間快速切換時,透過控制畫素開啟時間所佔總時間的比例,也就是“佔空比”,並利用人眼的暫留效應,來達到控制畫素明暗的效果。實際上,DLP上的小鏡子可以在5到10毫秒內完成一個翻轉。
下面我們來近距離看看DLP晶片的真實模樣,這張圖是光學顯微鏡下的畫面。
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些緊密排列的小鏡子,每個小鏡子大約10微米長。
為了更加清楚地看到其結構,需要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
在電子顯微鏡下,DLP晶片的細節顯露無疑。
可以看到畫面中有許多小鏡子已經損壞了,這是由於在拆卸過程中撬棍接觸到了DLP晶片表面,雖然力度非常小,但還是導致其結構被破壞。不過,這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因為這樣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小鏡子下面的結構了。
可以看到,小鏡子實際上是以對角線為軸進行旋轉的。與模型不同,DLP是透過電壓來控制小鏡子旋轉,當施加電壓時,小鏡子會偏轉到一側,電壓消失後,它會自動回位。
LCD投影儀的另一個缺點是,光源發出的光線透過LCD面板後會損失近一半,因為LCD中需要電極來控制液晶分子,而電極本身並不是完全透明的。
DLP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光線並不是穿過DLP,而是直接被反射的,從而光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這樣就可以使用功率更小的光源,以及更小的電源,從而降低整機的成本和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