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裡,OLED 繼續大行其道,LCD 越發力不從心。
OLED 輕薄且能柔性的特質更符合當下的主流趨勢,自發光機制也帶來對比度、響應速度等效能和觀感上的提升,再加上發光效率和材料壽命的大幅改善,OLED 在 2021 年真的有可能連 LCD 最後的那點兒份額也會給吃掉。
但 OLED 也存在一個很頭疼的問題:調光。現在在售的機型基本都是高亮度區間 DC 低亮度區間 PWM 的方案,大都在 100nits 左右切換。
PWM 帶來的影響就是如果頻率不夠高,有些眼睛比較敏感的使用者就會察覺到,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手機對人眼的傷害。其實 LCD 在低亮度時也是 PWM 調光,但人家頻率高啊,在 2000Hz 以上,相比之下 OLED 現在全域性的 240Hz 和 480Hz 還是弱了不少。
調光的事兒一時半會很難徹底解決,但手機還是得接著用,而且最近我有種越來越重度的感覺,螢幕使用時間也一直居高不下。
能不用或者少用手機嗎?這個。。。不太現實。那就只能在使用上下功夫了,除了把亮度改為手動且亮度條永遠不低於 1/3 之外(防止 PWM),我還給手機開啟了護眼(夜覽)模式。
說到護眼,那就索性看看 2020 年的旗艦機型,各大廠商在護眼模式方面又有怎樣的最佳化和提升吧。對比機型有:iPhone 12 Pro Max、三星 Galaxy Note 20 Ultra、華為 Mate 40 Pro、OPPO Find X2 Pro、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vivo iQOO 5 Pro、一加 8 Pro、魅族 17 Pro、realme X50 Pro 和 Sony Xperia 1 II。
我們把護眼裡的進度條統一調至最暖(最右),然後進行資料測試,詳細結果如下:(“藍光降幅”為最大護眼模式與正常模式下的藍光峰值降幅)
唉,為了玩手機我也是服了自己,這麼“黃”的螢幕也能甘之如飴。到底有多黃呢?大體可以這麼理解,降幅 65% 左右相當於保守派,比較柔和,人眼觀感也沒什麼不適,作為使用者來說比較容易接受;75% 左右螢幕會明顯泛黃,但為了人眼健康忍忍也能過去;85% 左右真的是滿屏的要溢位來的那種黃,如果一直盯著這塊螢幕,那我還不如關掉手機,看看遠方呢。
至於誰是“護眼之王”?如果只看效果,iPhone 12 Pro Max 和三星 Note 20 Ultra 分列第一第二;如果兼顧觀感,我會選擇華為 Mate 40 Pro、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和 realme X50 Pro。或者如果你在用 iPhone 或者三星,把進度條調至中間就行了,最右實在是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