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V40主攝把6400萬畫素的影象感測器裁切到了5000萬,很多人對此感到迷惑不解,底不應該是越大越好嗎?畫素不是越多越好嗎?裁切到5000萬畫素是為了蹭IMX700y(5200萬畫素)的熱度嗎?
本篇文章將為您帶來解答。
據爆料,榮耀V40主攝採用的CMOS為豪威科技最新發布的OV64A。
總結一下OV64A的特性:1/1.32英寸、6400萬畫素、四畫素合一、拜耳濾光陣列、畫素尺寸1.008 µm×1.008 µm,榮耀V40的RYYB CMOS顯然是從豪威科技定製的。
首先,明確一下所謂的大底、高畫素具體怎樣提升感光元件整體素質。
1同等畫素數量的前提下,感光元件感光面積越大越好。
小米釋出會用手機與專業相機做對比
來自富士的官方調侃
同等畫素的條件下,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意味著單位畫素尺寸越大,畫素的取樣能力與影象最終呈現的細節直接相關。更大的畫素尺寸可以在同等快門時間下接受更多的光線,成片率更高的同時,更能提升信噪比,拓寬影象訊號的動態範圍,讓畫面細節更加純淨銳利。
4T-APS畫素示意圖
除此之外,對於感測器設計者來說,更大的畫素尺寸能夠相容更龐大的積體電路,給感測器的賦能提供了更多可能。HDR、降噪等等一系列技術都可以透過硬體完成,大幅減少影象處理器的計算量的同時,又能提升成像質量。
2同等畫素尺寸的前提下,感光元件尺寸越大越好
畫素尺寸相同時,也就意味著感光元件本身的感光能力已經確定。在此基礎上,更多的畫素能夠帶來更高的解析力,讓畫面更細膩。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句iPhone。iPhone手機的攝像頭在一眾安卓廠商的ppt裡,往往是最弱小無助的那個,但攝影實力卻從不落後,因為1200萬和1個億本身就沒有可比性,CMOS尺寸的爭端充滿著概念偷換。
那麼到這裡結論應該很明朗了,榮耀V40把1/1.32英寸的6400萬畫素裁切到1/1.56英寸5000萬畫素,主攝的感光能力不受影響,但解析力有所損失。
為什麼明知會損失解析力,榮耀V40還是把主攝給“切”了?
其實,裁切感測器是普遍現象,只是榮耀“切”得太明顯才被“扒”了出來。手機廠商之所以犧牲拍攝能力也要裁切CMOS,原因無非有兩種:1、為防抖預留空間2、感測器尺寸過大,鏡頭難以完全覆蓋。
1為防抖預留空間
電子防抖需要邊緣影象補充畫面,我們可以理解,但你知道手機上的OIS光學防抖也要用到邊緣影象嗎?
專業相機的光學防抖通常是透過專門的防抖鏡片實現,在鏡頭抖動時,由陀螺儀感知位移資訊,並反饋給處理器,處理器來控制防抖鏡片進行移動,從而矯正入射光線主光軸,使感光元件採集到相對穩定的影象。
而手機上目前採用最廣泛的是平移式OIS防抖,鏡頭模組整體在CMOS面前做運動,防抖過程中鏡頭鏡片組是一起在CMOS前方“上躥下跳”的。
要實現影象穩定,就必須給鏡頭預留活動空間,通俗地講就是給CMOS來一刀,只用其中央大部分面積成像,鏡頭抖動時用CMOS邊緣的影象作為彌補,讓畫面看起來不那麼抖。另外,手機上OIS光學防抖不影響畫質是假的!其中原因就在下一段落。
2感測器尺寸過大,鏡頭難以完全覆蓋
關於感測器尺寸的大小,如果和鏡頭關聯起來,又比較違反常識:當CMOS尺寸大到一定程度時,對鏡頭整體來說就是災難!
由於鏡頭口徑的限制,像平面會出現漸暈現象,導致感光元件的照度分佈極不均勻。總體規律是從感光元件中心到邊緣,照度急劇下降,這種現象會隨著感光元件的尺寸變大而愈演愈烈。除此之外球差、彗差、場曲、像散、色差、畸變等光學現象同樣是越遠離像平面中心,就越發嚴重,這其中任何一種現象都足以毀掉照片,而在拍攝過程中它們從不會單獨出現。
所以,尺寸越大的感光元件越要匹配精度更高、公差更小的鏡片組,來組成口徑更大的鏡頭,進而實現對感光元件的完全覆蓋。而鏡頭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就只能採取裁切感光元件的辦法,放棄邊緣影象,只保留中部達到細節要求的畫面。
榮耀V40主攝採用電子防抖,需要裁切感光元件,但不用從1/1.32英寸裁到1/1.56英寸這麼浮誇,真正的原因應當是榮耀V40鏡頭的入射光瞳直徑。
榮耀V40、小米11、IQOO7主攝對比如下:
榮耀V40主攝的光圈並不算小,但實際焦距比較短,入射光瞳直徑只有2.91mm,相比於小米11的3.69mm,兩者幾乎同等尺寸的感光元件,由此必然導致榮耀V40主攝感測器不能物盡其用。
V40的鏡頭設計或許是因為榮耀覺得RYYB濾光陣列的加持下,CMOS已經不需要那麼大的光瞳,也同樣能達到比RGGB感測器更高的光線收集效率。況且同樣是四畫素合一榮耀V40主攝畫素尺寸2µm,要大於小米11的1.6µm,感光能力勝過小米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高畫素向來不是華為的風格,在三星、小米都熱衷於1億畫素時,華為在5000萬畫素四合一的配置上已經止步許久,V40作為榮耀與華為分別前就已經成型的產品,必然要繼承華為的衣缽。
寫在最後
在我們看待一款產品時,也不能只通過引數定論。商品的好壞還是要看市場反響,而不是網路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