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十多年前就聽聞有關於蔡琴歌曲數青蛙叫的美談,自己也專門買了幾個不同版本的來試聽,一時數青蛙的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今天又特意百度了一下看看網友的說法。下面這段是引用網友的說法文案:小夜曲裡的青蛙叫蛤蟆叫叫在我的系統裡一共可以聽到9次。從2分27秒開始到3分44秒結束。9次中共在三次是蛤蟆叫,分別是2分45秒,3分09秒和3分12秒。其中2分45秒是母的蛤蟆叫,其餘二次是公的。6次青蛙叫裡的2分52秒和3分23秒叫的是公青蛙,其餘4次是母的。其中3分34秒裡叫的那個母青蛙顯然是懷孕的。而2分27秒叫的那個好象還比較小,聲音比較年輕,但不能確定。也有人說其中有一個青蛙是感冒的.我覺得應該3分16秒那個。
今天特意搬出這段來,除了重溫一下自己得發燒歷程外,更多得是想聊一聊自己得想法。從上面網友描述得這一段來看,他得音響系統非常傳真傳神,贊一個。大家也可以在自己得系統裡面試試,看能數到幾聲青蛙。
從這個網友得描述來看,這位網友的音響系統解析力非常好,音箱的靈敏度也很高。這就好比幾百萬畫素的高畫質數碼相機與老式膠捲相機的清晰度對比,纖毫畢現的感覺!或者說4K高畫質電視和老式映象管電視的對比。這或許就是很多人所理解的HIFI--高保真,但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在音響器材上,過於的高畫質就會讓聲音聽感就不是那麼討人喜歡,比如傑*士等等這類產品,高解析力、高轉換速率等等,放在看電影上,確實很刺激,但放在聽音樂上就讓人難受。(以上的論點只針對動圈式揚聲器音箱)
人無完人,所有的小姐姐都是女神,而對於唱片而言不是所有的唱片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選擇相對低一些靈敏度和阻抗的音箱在聽感上會比較舒服,或許有一些“槓精”會持反對意見,但境界不同,對文化的理解也不一樣,所以也勿需爭論。
而有的音箱廠家也會出一些低阻抗和高靈敏度的音箱作為調音的手段,也取得了不錯的聲音聽感。低阻抗是指4歐或者以下,關於喇叭的阻抗,以後我專門找機會詳細的講解。
高靈敏度和高阻抗,我們可以形容他是直男或者紙片人,沒有內涵的深度。你遇到直男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呢?
或許有朋友問,數青蛙就不重要了嗎?其實不是的,就看你不同的聽感需求,吃菜都會換著口味和花樣呢,何況是聽音樂呢?有的朋友也許會說我到底要講什麼?支援哪個觀點?其實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就看自己的選擇和需要。
說到這裡,音箱的靈敏度和阻抗該怎麼選呢?不要問我,我的系列文章如果你都看完了,理解透了的話,你自己就會自然選擇。
前幾天和朋友取車幾十公里,到我們家鄉附近一家很有歷史傳承的寺廟去求香拜佛。去的時間有些晚,有幸遇到出家人儀式滿滿的做晚課,不由得感慨萬分。現在的社會,還保持有出家人持戒和修行的聖地真的很少了,文化的傳承除了需要歷史的積澱以外還需要堅定與堅持。HIFI與發燒亦如是,快餐文化所帶來的便利,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需要有內涵深度的人生,而不是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