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如果把智慧手機分為兩大陣營,那麼就是:

iPhone和其他手機。

主動選擇與市場推動

大多數廠商在宣傳的時候都會說『我們從使用者需求出發』,但實際上,每個使用者在他們那裡只是一個數據,他們關心的是大多數。而大多數人所能看到的進步,最為直觀的就是紙面資料上的進步,也就決定了產品的方向也會被市場裹挾,進入一個『內卷』的狀態。

到底多快算快

比如我們說到快充這個問題。

對於手機這種幾千毫安時的裝置來說,到底多少瓦時合適的?

從10w到36w,再到100w,短短七年間,高通就整出了6個版本,功率提升了1000%。

再別說還有廠商自己快充的私有協議,比如oppo的VOOC閃充,華為SuperCharge,小米ChargeTurbo。

別說普通消費者了,就我一個學物理的,又在手機廠商待過幾年的人,有時候聽到這些也懵,不知道該用多少功率的充電器搭配什麼樣的手機。

你信不信,說不定到以後那個廠商還會搞出一個200w功率的充電頭。

那麼請問一個問題,50w的快充和100w到底有什麼區別?

你20分才能充滿,我12分鐘就充滿了,是的,快了8分鐘,可是真的著急這8分鐘嗎?

我現在用的手機支援30w快充,但是99%的情況下,我都用10w的功率在充,原因很簡單,我買了很多初代的小米插線板(最高輸出10w),又有很多typeC的線,我在家裡任何位置都能充。

著急?把MacBook Pro的電源線拔下來,充一會,也夠用了。

快送背後的代價是什麼,電池壽命的縮短,不到一年,手機的續航能力急劇下降。

到了使用後期,日常的使用根本不是因為效能瓶頸,而是電池的續航能力。很多小米6的釘子戶的口頭名言就是『換個電池,再戰一年』。

不過這對廠商來說有可能是件好事,大家不換手機,我賣給誰?

除此之外,為了一點點的功率提升,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你知道有所多電源工程師要熬夜加班,掉頭髮麼。

而這之後的目的,不是消費者真的需要我們這塊,而是『我們的功率要比廠商高』。

什麼樣的照片才叫好照片呢

再來說說拍照攝像這個問題。

是的,安卓陣營的手機拍照引數真的是很屌:

120倍的長焦,月亮模式,環形山都能看見;一億畫素,秒殺一眾相機;還有什麼5軸雲臺,復古人像,Ai相機,極致美顏,超級微距,趣味玩法

如果真要以引數和功能來評價,國產手機在拍照賽道賓士而去,iPhone連他們揚起的塵土都看不到。

但是我們總是忽略了一個前提性事件。

在拍好之前,是拍到。

比如,對焦不準,經常會導致畫面變糊;又或者是人像模式識別錯誤,導致虛化錯誤;又或者是對焦時間太長或者電子快門的遲滯,導致想要拍攝的畫面已經喪失。

這些,我們稱之為『失敗的照片』,是要刪掉然後再重新進行拍攝的。

做過很多次評測,iPhone的拍照成功率是最高的。

畢竟,對於手機攝影來說,『拍到』比『的好』更為重要。

這是因為什麼呢,其實很好理解:

Android 廠家一般是第三方的硬體,第三方的軟體演算法,自己做一下整合。拍攝一張照片,索尼的感測器,高通的ISP,自己不成熟或者買來的演算法。

而iPhone呢,用的是索尼獨家定製的COMS,自己的ISP,自己的CPU,自己的演算法。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Android的出新機頻率,也決定了他根本沒有功夫做好調校這件事情。

而iPhone,幾乎一年僅更新一次,有的是時間調校和最佳化。

甚至現在的多攝,動不動四顆,五顆,又有多少是戰術鏡頭?

在某些方面,iPhone無疑更強,我舉一個例子,4k/60P,現在旗艦手機基本上都能拍。

但是你如果仔細研究這項引數,會發現,iPhone的4K/60P,無論是杜比視界HDR,還是防抖都是支援的,而大多數安卓手機,你把引數切換到這項,會發現多了很多限制。

突然想起來黃局當年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凡是吹安卓相機拍照屌的KOL,後來都用安卓廠商給的錢買了iPhone。

(原話記不清了,大意是這樣的)

5G

其實在2020年之前,別人問我有沒有必要選5G版本的手機,我的回答都是沒有必要。

答案很簡單:覆蓋率不足,資費也高,快出來的那點網速,也沒啥用。

但是後來,別人再問我選手機的時候,我肯定說,必須買5G!

是因為5G的覆蓋達標了,還是有殺手級應用的出現嗎,都不是。

是因為,4G降速。

雖然工信部澄清,運營商極力否認,其實啊,道理也很簡單,不管是5G還是4G,運營商就那麼多的工程師,現在大家都跑去搞5G了,4G慢慢被撤掉,就算基站不減少,沒人維護,網速慢下來,也算情理情理之中。

所以,升級5G並不是為了5G,而是儘量達到以前該滿足的4G的網速。

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下,iPhone12的5G雖然不算早,但也不算晚。

選擇本身帶來的成本

當你把所有選項都給使用者的時候,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其實體驗並不好。

選擇的成本往往大於操作的成本。

傳檔案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例子,傳檔案。

但是檔案很大,又或者檔案很多呢。

iPhone使用者其實不用做任何思考:『AirDrop給你』。

安卓使用者呢,此時有無數的選項擺在他們面前:

上傳網盤分享資料線連結電腦分享第三方軟體

要麼麻煩,要麼就得藉助於其他工具,很多人也說了,我們也有類似於快傳這裡的東西啊。

是的,我知道,甚至還有七個安卓手機(小米、OPPO、vivo、黑鯊、魅族、一加、Realme)廠商搞出了一個『互傳聯盟』。

別說跨廠商之間使用者的使用,就連相同品牌的使用者,有時候都會忘記(甚至壓根不知道)這個功能。

相反,很多人更喜歡用QQ的面對面互傳來傳輸檔案,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使用者習慣是一方面,不好用才是關鍵。

軟體安裝

再來說一下軟體安裝這件事。

iPhone只有一個渠道,App Store;

當然也有企業軟體這種方式,但是應用還是很少

而安卓呢,只要你能下載Apk,你就能安裝。

自由導致的其實是混亂:

你不小心點個推送廣告,就給你裝了一個抖音快手版;

標著安全下載,其實只是為了在你手機上再裝一個應用軟體。

而且更多時候,是不方便:

比如我用的索尼相機,想下載一個Imaging Edge Mobile的軟體來連線控制相機,開啟官方的應用商店。

試了各種關鍵詞,正主沒找到,亂七八糟的推廣倒是一堆。

圖為MIUI應用商店,其它商店我也試過幾家,也沒有。

所以我該怎麼辦?

最快最好用的還是用play,你只輸入『sony』就找到你想要的了。(第三項)。

但是對於國內的安卓使用者來說,使用Play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這背後,還有隱私管理混亂的問題,這塊就不展開說了。

日漸被關注的隱私問題

其實本質上,源於安卓系統目前其實沒有類似『沙盒 』這樣的機制。

可是這個許可權其實非常常用:

社交網站總得從你相簿裡邊選一張圖作為頭像吧;

美顏App總得讀你的相簿才能進行後期吧。

而iPhone對於軟體的行為,一直以來都是限制很多的,比如程式不可訪問自己目錄外的檔案,不需要的許可權不應該被授權。

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呢,iPhone連清理快取這件事情都搞不好(最快的清理快取的方式是,卸了重灌)。

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功能,都是靠『奇技淫巧』才實現的:

比如網易雲的桌面歌詞,iPhone限制第三方的音樂軟體不能顯示歌詞,那麼怎麼做呢,把歌詞內容實時生成為圖片,當做專輯封面顯示。

後來iOS11的封面樣式變小了,於是就這樣了……

再比如『騷擾電話簡訊攔截』,很長一段時間iPhone是沒有這個功能的,很簡單,憑啥你一個第三方的軟體攔截我的電話?後來也有第三方軟體實現了,實現方式是把所有的黑名單存到通訊錄裡去……

這背後種種的不方便,其實一切還是為了『安全』。

現在的不論是google還是國產UI,目前都在這方面發力,但是麼,收效甚微。

而安卓也不是做不到安全,前提是你得是一個玩機高手,什麼BL鎖,什麼ROOT,什麼黑域,什麼XPosed框架,你都得懂,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比較乾淨的環境。

如果這些你真的熟悉,就會深切的明白,iPhone的安全做的有多麼好

而做完這一切,抱歉,你的保修沒了。

價效比

iPhone向來與『價效比』這三個字無緣。

但是你如果考慮到『平均使用花費』這個概念來看的話,iPhone或者說apple的全線產品,價效比是十分高的。

iPhoneX ,17年釋出,到現在依舊還有大量的使用者在使用,別說iPhoneX了,我身邊的朋友們,到現在還有一批再用著7P或者8。三四年之前的安卓旗艦呢?

我的朋友經常跟我吐槽,這年頭,真正的窮人才是用iPhone的,有時候真羨慕你們安卓使用者一年一換。

問題是,即使是現在,iPhoneX的二手差不多在2000塊錢左右,再加一點,也還能換一個搭載驍龍888的手機。

而且,國產旗艦手機的競爭力提升,售價也像以前那麼具有價效比了,小米10系列衝到了5k的價位,華為更不用說。在相機比這方面,其實已經沒有優勢了。

其實也有問題

訊號不好,這個確實值得黑。

我跟你們一起吐槽,以前我在如何評價iPhone11回答中寫道:

我就問問,是啥基帶,要是還是英特爾,那還不如買個iPad,反正都不能打電話。

另外,說明一下。

我是安卓,iOS雙修使用者,主力機是安卓,原因在於,我個人極其討厭『劉海屏』,『異形屏』這樣的設計。而目前,能滿足我的這個需求,只有安卓陣營。

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從009年開始,我個人資料基本上都在google上,切換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樣就是選擇一個手機的原因,不論是安卓還是iPhone,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重點是要搞清楚

我喜歡的是什麼,我不能忍受的又是什麼?以上。

9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小米11,一塊好屏,此外無他(普通消費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