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買不起,買不起
編輯 | Momo
蘋果已經非常臨近和現代達成造車協議,而另一個公開的秘密:VR裝置也在穩步進行。
《彭博社》在今年1月爆料表示蘋果預計在2022年推出一款高階頭顯。今天,著名調查媒體《The Information》給出了更具體的訊息,甚至釋出了一張基於「去年內部較後階段的原型機」繪製的效果圖。
The Information的報道和《彭博社》有很多契合的細節,譬如,頭設將採用類似HomePod上使用的網狀織物材料,以方便減輕重量,倆家媒體也均指出蘋果頭顯會有非比尋常的高定價。報道稱,蘋果可能將定價卡在3000美元的高位,(約人民幣 1.9萬),而目前市面上最高階的VR裝置也不過1000美元。
至於具體規格方面,這款頭顯或許能同時支援VR和MR,搭載眼動追蹤技術的雙 8K 螢幕,配有十多個攝像頭(以追蹤手部動作)和 LIDAR 感測器(用以給環境繪圖)。
8K解析度是目前高階頭顯所無法想象的,The Information表示它並不是全域8K顯示,頭顯會利用眼動追蹤功能,來提前預判使用者要看的位置,並在特定的區域提前渲染8K內容。
同時,蘋果很可能已經在開發專用的移動晶片,效能甚至會超過目前的M1晶片。
至於互動上,蘋果似乎還在嘗試不同的方法,包括手部追蹤和眼部追蹤、在頭顯上安置一個滾輪,和一個類似頂針一樣的操控裝置。
目前的虛擬現實市場想要搞清蘋果頭顯在明年釋出時的競爭力,需要總結下當下的VR市場。
首先是此前大紅大紫,被外媒稱為“可能在下一個計算平臺上擊敗蘋果”的Magic Leap。
2019年3月,Magic Leap將1903項專利全部抵押給摩根大通,以換取商業貸款。The Information則在11月的文章中曝出Magic Leap的種種問題,半年的銷售資料為6000左右,和10萬年度銷售目標相差甚遠,同時公司正在醞釀一場多大三分之一的裁員行動。
最後,Magic Leap成功拿到了3.5億美元的E輪融資得以續命,使得公司融資總額超過29.5億美元,裁員方案取消。但同時,公司創始人兼CEO Rony Abovitz 離職。

Rony是計算機和神經學雙料專家,多年來沉浸於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而新任CEO Peggy Johnson為微軟前高管,她是一名實幹家,此前在高通擁有20年的工作經驗,2014年加入微軟,幫助後者修復了與Salesforce、三星的關係,並主導了Linkedln在內的收購和交易。
Rony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他曾經還提出了Magicverse系統生態的願景,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打造豐富的「虛擬影象層」覆蓋在「真實環境層」上,打造一個現實的虛擬世界。
Rony的退出和沒有技術背景的職業經理人上位,說明資本對於Magic Leap的故事已經不感興趣,開始關注公司在營收上的實際表現。
Magic Leap曾每月燒掉數千萬美元而缺乏成效,也在於Rony太理想化,公司高度機密化,自己研發包括光學、聲學、體感、雲計算等各方面的技術,與產業鏈脫節,本身也沒有那麼大的資源量去支撐。
這樣的結果是,Magic Leap承諾了太多,最終理想現實脫節,讓不成熟的AR 眼鏡無法呈現完美的體驗,導致使用者失望和市場冷淡。
公司表示二代頭顯的形狀引數會有大幅度最佳化。其中,尺寸小50%,重量輕20%,而且視場翻倍。但Peggy上任後,公司的整體策略已經轉向,在2019年底推出了企業套件和管理平臺,大舉進軍B端市場。
針對B端的另一個競爭者是微軟,2016年微軟推出了第一代產品,演示影片裡的應用場景裡是建築師、工業設計師、甚至水督工,沒有一個是「通俗消費者」。
這款裝置當時的裝置是3000美元,2019年釋出的HoloLens 2售價為3500美元。
新版本在幾乎每個方面都有質的提升,升級了感測器、晶片、演算法,帶來了更好的舒適度 ,更好的視野,更好的光學成像效果,根據HoloLens專案的總負責人Alex Kipman的說法,HoloLens 2專為“一線工人”而設計,比如在汽車商店、工廠車間、操作室以及現場修理的工作人員。

從Magic Leap打造end to end軟硬結合的過程來看,好的頭顯背後需要巨大的資源。蘋果也是一個專注體驗的“理想主義”公司,自身也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且不受外部投資人左右。
可以預計的是,蘋果的裝置如果賣到3000美元,一定不會比微軟差,但它也不太可能把價格降到Magic Leap的水平。蘋果的頭顯很可能會針對專業設計師、藝術家和極客市場,就像售價高達5萬人民幣的Mac Pro一樣,定位高階市場,是蘋果一種秀肌肉和技術探索的存在。
蘋果頭顯或許會在技術層面上帶來大的突破,但在短時間,它不可能成為蘋果新的增長點,也不會成為搭載M1晶片的電腦那樣產生巨大的行業影響力。
蘋果眼鏡的終極形態,可以參考Intel2013年,英特爾成立了AR技術機構NDG,並以1.75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智慧眼鏡製作商Racon,推出了自己的智慧眼鏡。但折騰了4年後,英特爾找不到AR的實際應用場景,宣佈退出。
英特爾研發的智慧眼鏡Vaunt
Vaunt並不是簡單讓資訊在眼鏡上展示,在英特爾想象的應用場景中,它是一個非常高效的資訊工具。
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到左右兩邊有兩家泰國餐廳,你左右掃一眼,就能直接在眼鏡裡看出哪家的評分更高。
比如在開車時,導航資訊直接展示在眼前,指示路標和真實道路重合,而不需要你低頭去看手機螢幕,判斷應該在哪個口右轉。
比如你在做菜,說一聲“給我紅燒魚的菜譜”,整個資訊會展示在眼前,不需要你用髒手去滑動手機不停參照。
蘋果首部頭顯的意義,在於去吸引開發者,逐漸搭建起軟體生態,並把遊戲甚至是iOS上的內容做整合,構造平臺的雛形。同時,讓更多的開發者去發現VR和AR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對比手機來說,如果沒有智慧手機,就不會有打車,而打車這種應用,就是開發者的一種創造成果,從這個角度講,蘋果依然想複製iPhone的成功模式。
從目前的VR市場上來看,最好的裝置為Facebook的Oculus、HTC的Vive和索尼的PlayStation VR,這三者主打的都是需要連線主機的頭顯,另外還有上文提到的HoloLens和Magic Leap。
但蘋果最終的目的,是打造出一款類似英特爾Vaunt的AR裝置,一個看上去不起眼,不夠科技,但足夠實用的東西。
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AI、大資料、全新的互動、內容...我們大多數不會擁有蘋果的VR裝置,但總有一天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