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小米和魅族,一對老冤家,都在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做手機,為年輕人打造最酷的產品。但理念不同,對兩家的產品的判斷的切入點有所不同,對體驗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魅族酷的地方在於它身上的執行能力。比小米大膽,比小米更敢於實踐,更願意在提升體驗這條道路上邁出一步。小圓點的互動設計在當年可是一個不得了的東西,走出了在安卓手機上在互動上核心的第一步。後來的mBack更是一個巔峰,以至於小米5在後期MIUI 8中的“單按鍵模式”都直接借鑑了mBack。當然也有像TouchBar那樣的尷尬案例。2018年在魅族15身上基於mEngine的mBack既是一個創新,又是對舊時代的謝幕的輓歌。16th嘗試將螢幕觸控取樣頻率調到100Hz。

同樣的這種大膽也體現在硬體層面上

MX3,15:9的胖子機,花了不少錢去定製這塊骨骼驚奇的螢幕。

MX4,當時最小的邊框的手機,又不知花了多少錢用上了螢幕點膠工藝,從一整塊鋁塊切出來的機身側邊框。(釋出會期間友商受到了不小傷害)

MX5……(mCharge開始搭載沒什麼好說的)

MX6…

Pro6 Plus ,全球第一款活體指紋識別的手機。一條弧形天線上整合NFC、MIMO、Wi-Fi、GPS等功能。

Pro7,“畫屏”的出現,導致了手機非常高昂的成本,毫無天理的始發售價。這可以說是是魅族有史以來最不理智,最瘋狂的一次了。“將手機的使用突破二維平面”這個想法可以說是設計師開啟冰箱門的時候迸發的靈感,魅族竟然真的將它變成了現實。

Pro6 Plus ,全球第一款活體指紋識別的手機。一條弧形天線上整合NFC、MIMO、Wi-Fi、GPS等功能。

Pro7,“畫屏”的出現,導致了手機非常高昂的成本,毫無天理的始發售價。這可以說是是魅族有史以來最不理智,最瘋狂的一次了。“將手機的使用突破二維平面”這個想法可以說是設計師開啟冰箱門的時候迸發的靈感,魅族竟然真的將它變成了現實。

“我們秉持的設計理念是:手機了是二維物體,而是非常私人的三維物體。”

“它是我們在一天裡不斷握著,觸控著或翻轉著的物體。”

雖然說Pro7上的創新確實是失敗了,但起碼魅族證明了自己確實在這一步大膽地走過。

拆開之後的Pro7才是其身上最為精彩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還要啥“透明探索版”呢!什麼是真實自然的精密器械的美感?將Pro7拆開就明白了,這不是一塊如同遮羞布一樣裝飾板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等到魅族15釋出,其實“致敬蘋果的靈魂”這件事早就在Pro7身上悄悄地做過了。

對了,還有Pro7 Plus的快充,比16Plus還要快上一點,放在2019年依舊能名列前茅。

魅族15,魅族重塑經典的一款作品,實至名歸的15週年紀念之作。鋁合金上鍍不鏽鋼的複合材料,全球最小的前置指紋識別的Home鍵,1.175mm的螢幕邊框。再細心算算:帶有四軸防抖的IMX380,2000萬畫素的IMX350,還有同樣為2000萬畫素的前置攝像頭,環形閃光燈,鐳射對焦,立體聲雙揚聲器,x軸線性馬達,這些佔地面積都不小的大傢伙都集中在了一個和iPhone6/7/8差不多大小的機身裡面。

魅族16th,MX4的螢幕點膠工藝的迴歸,100Hz的觸控取樣率,一塊完整的螢幕,創新不多但它厲害就厲害在它沒有為“全面屏”犧牲太多的體驗:手機不至於變成一塊磚,帶它出門依舊很舒服,耳機孔還在,在2019年依舊可以邊充電邊玩遊戲,

硬體層面的大膽實踐,對工業設計的追求,對體驗細節的細膩把控,這些是我以前用小米的時候沒辦法感受到的。或許是因為小米已經發展成一家規模巨大的公司,體量大了難免會走上中庸之道,用最穩的方案,精細地把控成本,最有效的商業策略,牢牢地抓住營銷賣點,價效比就是差不多這麼來的,有了商業上的連連獲利,誰還管它的“為發燒而生”的初衷呢?現在的小米只是在做一臺好賣的手機,這樣的品牌又不只有小米,現在的小米已經很難讓人喜歡。小米能夠做到的魅族確實現在是沒有辦法做到,同時魅族能做到的小米從來就沒有做到過。

硬體只能吸引旁人進來湊湊熱鬧了解一下就走了,Flyme才是令我鼓起勇氣選擇一臺魅族的一個關鍵。優秀的體驗更多時候源自軟體,“體驗”本身就是軟硬體相結合的產物,想談體驗,軟硬體都得做好,不然做都沒有做完的半成品也沒什麼體驗卡一談。

一提到Flyme,不用多想,精緻清新的UI介面一直是它從未被超越的招牌,放個桌面截圖就知道了。

精緻的無序勝過一切千篇一律

簡單地來說Flyme是國內能夠用到的最精緻、最為有品質感的一個系統。用Flyme可以說是用得舒服的:設計風格可以說見仁見智,但起碼設計語言是統一的,每個圖示用什麼顏色是經過了思考的,視覺效果是統一的,用起來感覺就是來自一個成熟的團隊。請試想一下,花3000多塊錢甚至是4000多塊買個手機連繫統UI都還是不協調的,一個介面一個風格,色彩的運用是胡來的,這會是什麼樣的感受。都花了這麼多錢買了個旗艦機為什麼還要將就地看這個?美醜是主觀的,對於設計風格你說喜歡不喜歡這是主觀的,但連設計語言的統一都沒做好這就是醜到客觀層面的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以前的EMUI就知道了,雖說它的確正在學著讓自家的設計擺脫混亂和臃腫,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但這不應該在衝擊高階市場的時候就要做好的事嗎?

另外就是Flyme流暢的操作和動效體驗。UI不好看還可以動動手買個主題,安裝個桌面啟動器湊合著用,動效設計做的糟糕就沒有辦法了。動效設計好不好取決於系統UI團隊是否重視動效設計,而且選擇比努力重要,系統UI團隊還得知道好的動效是什麼樣的。恰好,Flyme是重視這個的,而且是一直都有重視而不是等別人都在做了自己才開始做的那種,這一點Flyme可以說是領先了同行一大步。

“起承轉合”、“細膩的跳轉”、“優雅的切換”

Flyme6是在那動畫搞什麼營銷噱頭嗎?連古詩裡面的“起承轉合”都出來了。事實上,上圖中Flyme6講的就是這個:

楊柘:“友商致敬蘋果的劉海,魅族致敬蘋果的靈魂。”仔細想想還真的是“所言不虛”,所謂的“起承轉合”不就是非線性動畫裡面的幾個階段嗎。不用等到魅族15出來說我們用x軸線性馬達致敬蘋果的Taptic Engine,Flyme在此之前早就在向蘋果學習非線性動畫的應用了。

將動畫調得死快死快的可不算什麼流暢,過渡動畫就是用來銜接介面與介面之間的視覺效果,視覺效果不流暢,全程120幀也沒有什麼用。為什麼這麼說呢?用MIUI8的時候我就難受了好久:哪有系統只完成一半的。宣傳視訊裡MIUI8通知欄拉下來的動畫是這樣的:

在宣傳片裡通知欄是伴隨著優雅的非線性動畫下來的,然而...

當年直播看MIUI8的釋出會上的時候簡直是熱淚盈眶,我心裡不禁感慨著:啊!MIUI也開始注重系統的品質,重視互動,做一個精緻的系統了嗎?

事實上:你以為通知欄卡片是優雅的下來然後緩緩的停下來嗎?不,是一開始就很快,然後······停!沒有減速,直接戛然而止,活生生就像斷頭臺的鍘刀一樣。我用MIUI8的時候時不時向MIUI團隊反饋通知欄卡片動畫的問題了,然而······MIUI9都出來了這個“斷頭臺”動效還沒改,通知欄的天氣動效就更不用想了。

當MIUI9更好了嗎?“快如閃電”這個口號在論壇裡傳開的時候我就有點擔心······當我真正用上了MIUI9,媽耶!“快如閃電”帶來最為直觀的感受是:所有的動畫全部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全被硬生生地加快了。“快如閃電”?沒錯啊,閃電哪有“起承轉合”這些如此講究的東西。過渡動畫掉幀是做到了不可察覺,但每個介面都是硬生生地湊起來的,動效並沒有很好地起到流暢銜接每個介面的作用,這樣的傻快和流暢是兩碼事。這樣生硬的快還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系統的響應和操作的節奏是不匹配的。手指按下點選圖示,然後抬起,然後再點選,這些動作之間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系統響應,執行,使用過渡動畫銜接,這三者總共用的時間和使用者操作的間隙越接近,用起來就越“順手”,並不是越快越好。所以我為什麼說選擇比努力重要,MIUI團隊是知道要將系統做流暢的,但流暢是什麼樣的卻是一知半解,他們認為動畫不掉幀,快就完事了。MIUI9的系統動畫速度明顯是快於操作間隙的,手指才剛剛抬離螢幕下一個介面就已經換到了,操作節奏一下子就亂了,長期使用就會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感受,特別是需要頻繁切換多個App的時候,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會比平時明顯得多。這種操作上的不適感可以輕輕鬆鬆抵消用上新功能帶來的幸福感。過渡動畫有多重要,需要我花了這麼大的功夫講這些?正常使用拿起手機看螢幕的次數都足足有160次,這期間從一個介面換到另一個介面這個動作不知道要執行多少次,起碼在160×10以上,過渡動畫的作用可想而知,它可是你每天都要看的超過160×10次的東西啊。

Flyme團隊知道過渡動畫是幹什麼的,知道優秀的系統需要一套好的動效體驗,也一直在努力將動畫打磨好。他們的努力帶來的舒服體驗卻是很容易被忘記的,因為注意力可以自然地轉移到內容上面,不用再抱怨介面銜接不流暢,系統響應不順手等一系列糟心的問題,不過,能讓人用得舒服到忘記系統本身的存在,專注於內容不就是一個好的系統應該去追求的目標嗎?

總的來說,我可以用這麼一句話形容魅族手機:當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在想破腦袋做著聽起來牛逼,好賣的手機,魅族是少數幾個靜下心來琢磨怎麼讓手機變得更好用的品牌。現在已經有很多個“小米”不停地釋出著一款又一款一模一樣的產品,但“魅族”似乎到目前為止就僅此一家。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博弈之後,老馬無奈妥協,微信由白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