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如果一臺機器記憶體小, CPU 強, SSD 快, 整體效能表現比雙倍記憶體容量的機器更快, 只有一個原因:

SWAP 吃得更多

iStat 的 SWAP 佔用

換一句話說就是用 SSD 去彌補記憶體的容量不足, 但也會使其磨損更快.

現如今 Mac 和 iPhone 都是採用 TLC 顆粒的 NVMe NAND Flash, 單個塊只能擦寫 1000 次, 雖然主控已經儘可能平衡寫入(使得磨損對於各個塊平均), 並且標稱容量之外還有一定的冗餘空間, 但是由於 M1 Mac 標配的是 8GB+256GB 版本, 在現在只是說湊合夠用, 日常表現的高效能很大程度上都是藉助記憶體壓縮和 SWAP 達到的釋放.

如果你開啟長期未動作的瀏覽器標籤頁或者 App, 這些 SWAP 就會從 SSD 載入回記憶體, 換句話說, 也會有記憶體裡一些其他內容被寫入 SSD, 從而引發擦寫. 即便在你看來, 開啟一個 App 好像只是讀取, 和寫入關係不大, 但是長期下來的積累就會形成可觀的寫入量.

另外一方面, 256GB 確實不怎麼夠用, 當你使用的部分更多, 主控和檔案系統就需要更仔細地考慮內容要被如何寫入, 因此會拖慢整機的速度.

更要命的是, M1 Mac 的 SSD 是不可更換的, 即這一系列損耗將會像 iPhone 一樣跟著走到生命末期, 也許唯一的解就是透過外部雷電 SSD 啟動系統.

不過按照 1 個月 1% 的磨損進度, 磨損到 50% 大概也需要 4 年左右的時間...

但是總歸, 對於一臺價格不菲的 Mac 來說, 我個人認為相對重度使用和希望延長使用週期的使用者選購 16+512GB 起步的版本(有影片剪輯等內容創作需求選擇 16+1TB/2TB, 並選購外接硬碟/NAS 用於 TimeMachine 自動備份), 這樣一方面多工下的體驗會更好, 也不會遇到 SSD 滿的情況下的各種麻煩, 到未來也可以避免因為磨損產生的潛在問題.

27
  • 驍龍8s Elite來襲,中端市場的新寵還是性能妥協?全面解析與期待
  • 電腦越用越卡?你可能沒做好這3點,設定後和新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