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膝上型電腦在「輕量化」的道路上發展,當下越來越多的膝上型電腦取消了USB-A口,進而給使用者提供支援正反插的Type-C口。部分產品還為了讓機身變得更加輕薄,直接取消了USB-A等一系列介面,將充電、外接裝置等輸入輸出操作都集中在Type-C口。
作為早期被使用者稱之為「華為口」的Type-C口,儘管存在一系列可圈可點的優勢,但對於膝上型電腦這種產品而言,在換用Type-C口之後顯然不方便了許多,同時對Type-C口所要具備的功能也多了起來。
手機端Type-C口在多數情況下只是用作充電的介面,而膝上型電腦端Type-C口則是在充電之餘,還得兼顧拓展USB口、外接顯示器等功能的實現。當然部分電腦在提供Type-C介面時,同時還是保留傳統的USB口。
但是當用戶遇到Type-C和USB口共存的膝上型電腦時,會發現其提供的功能相當少。不能用來充電也無法連線顯示器等裝置,只能用來連線隨身碟和手機進行簡單的資料傳輸,甚至傳輸速率相比某些USB口還沒有優勢。
這個時候就有使用者會提出疑問了,為什麼同樣是Type-C口功能卻不一樣?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Type-C口可提供的頻寬超高,並且支援的傳輸協議豐富。而這也賦予了Type-C口在功能實現上的靈活度,讓電腦廠商可以根據自家產品定位去定製Type-C口。
例如某些筆記本上支援雷電4協議的Type-C口,在充當膝上型電腦自身的充電介面外,還可以連線最高8K解析度的顯示器等。與此同時,如果連線綠聯雷電3拓展塢等產品,最多衍生出11個拓展介面,一次性滿足所有裝置的介面需求。
如果電腦廠商對Type-C口的功能設定比較簡單,想提供給使用者僅是「換口」版的USB口,那麼Type-C口能做的事情自然就少了許多。例如基於USB 3.1 Gen 1協議的Type-C口,好一點的或許能衍生出拓展介面,差一點的就只能用來插Type-C口的隨身碟等。
早期Type-C口能實現什麼功能完全取決於電腦廠商心情,不過目前像英特爾等上游晶片廠商介入後,開始對膝上型電腦的Type-C口的規格進行規範,後續膝上型電腦在各個介面規格、功能實現方面會變得越來越統一。
回到當下膝上型電腦上的Type-C口種類繁多這個問題,作為普通使用者的我們也只能在購買相關產品時,稍微花點心思去研究介面規格,以免日常使用時遇到問題。另外在購買拓展塢等拓展產品時,認準綠聯這種靠譜專業的品牌即可。
對拓展效能要求極高可直接上綠聯雷電3拓展塢,一個Type-C口能衍生11個介面,同時還支援菊花鏈等操作。如果只是連個滑鼠鍵盤,或者是拓展普通規格的顯示器,可以選擇綠聯十合一拓展塢,也是能滿足日常的拓展需求。
雖說取消HDMI、USB等介面會帶來一些麻煩,但不可否認這是膝上型電腦的一大趨勢。畢竟Type-C介面除了可實現的功能多外,還具備正反插、小巧靈活度高等優勢,進而提供給使用者更好的使用體驗。
最後留個小問題,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用Type-C介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