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長久以來“HiFi”“發燒”圈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自稱追求聲音追求極致的人總是對聲學、心理聲學甚至是聲音和音樂閉口不談,而總是講一些其他領域或毫不相關的事情。
例如他們總會說,不同人喜歡吃飯菜的口味不同,所以不同人聽耳機會存在巨大差異、截然不同。亦或是,不同人喜歡的不同長相的帥哥/美女,所以不同人聽耳機會存在巨大差異、截然不同。不同相機存在調色方案不同,所以不同耳機也應該有自己的“調音”。
似乎耳機是他們的食物,亦或是他們的女朋友。
也許在一些人眼中,精神上確實是這樣。
但事實是,耳機不能充飢,耳機沒有染色體,耳機不能拍照。
有些人總是透過類比到其他不相關的事物上,用其他不相關的事物的規律反過來證明正在討論問題的合理性。更有甚者,用與聲音不相關的事物的規律去否定基於盲聽和聲學的事實。這在一些所謂的“發燒”圈就顯得很滑稽,因為這些人自己聲稱追求聲音追求極致熱愛音樂,但是卻在講飯菜和美女。就像一些人總在吹噓自己的耳朵有多厲害,結果一旦問起專業聽音能力、專業聽音概念、專業聽音經驗和雙盲聽就會各種閃轉騰挪。
而就算是類比,很多時候一些人所謂的“似乎證明自己觀點”的比喻也是毫無邏輯的。
耳機只是傳播音樂的途徑而不是內容本身,音樂才是。我們每個人會喜歡不同的音樂,但不代表我們會喜歡截然不同的耳機/音箱。
耳機只是回放裝置,如果真的要類比,也應該類比顯示器而不是相機。
例如一些人總會聲稱,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喜歡的音樂不同,所以他們喜歡的耳機也截然不同。甚至進化出了xx聲。
然而,全球範圍內的受控盲聽實驗證明,並不存在一些人所聲稱的人們對耳機聲音喜好的“巨大差異”。
這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篇幅有限,以後有機會再詳細展開。
但是這種沒有任何依據的觀念卻深入人心,很多人壓根沒出過國,甚至連幾個外國人都不認識。然後津津有味的說道某國人喜歡啥,大有不同。
再比如說,很多人認為耳機像樂器一樣可以演奏,像錄音師混音師一樣可以“調音”,不同的音樂需要特定的耳機去回放。
但實際上,盲聽實驗發現這種說法並不靠譜。更不存在某種奇怪音染的耳機更適合聽某種型別音樂的現象。事實上,好的耳機通常聽很多型別的音樂也會比不好的耳機要好,即便有時相對而言確實對於某個特定型別的音樂表現更好一些,但也只是相對的,而且並不是時常發生。
這其實最開始只是一些零售商販賣耳機的話術,為了讓你多買幾個耳機,或者為一些耳機的聲音表現找藉口。只不過以訛傳訛,傳的久了很多人信以為真。甚至有時廠商只是隨意組裝和堆砌的單元配置,也會被一些人解釋為對某型別音樂的“藝術加工調音”。而他們的依據是麻辣燙和沙縣小吃,索尼α7和徠卡M10,安吉麗娜朱莉和新垣結衣。
再有就是喜聞樂見的、老生常談的“真實的聲音很難聽”、“白開水一樣”、“要明顯特殊音染的聲音才好聽”、“真實的聲音沒感情”。
然而事實是,在這數十年來的大大小小的受控雙盲聽實驗中,大多數人或者說平均而言,人們更偏向於自然均衡的音箱耳機聲音。或者說,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證明人們普遍偏好有明顯音染的耳機或者音箱。有持此類觀點的人自己的話來說,他們就是在紙上談兵。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科學受控的證據。
I think you misunderstand the results of the double-blind listening tests as correlated with anechoic data. If you read my book, it is all there. The simpl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listeners for 50 years have shown that they give the highest sound quality scores to loudspeakers with the least evidence of resonances (requiring a smooth, flat amplitude response), the most extended low-frequency bandwidth, and the least irregularities in off-axis frequency response (i.e. a relatively smooth and slowly changing directivity index). Since all of the voic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we are entertained by consist of collections of resonances it is only logical that we notice when loudspeakers add their own to every sound they reproduce. This is what shows up very quickly in multiple-comparison double-blind tests. No special training is required. The "best" loudspeaker, therefore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least colored". Now, what about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general spectral balance, and compensating for sometimes unfortunate spectral colorations in recordings? That is what equalizers and tone controls are for, 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starting with "neutral' loudspeakers allows those controls to be most effective. The next best news is that they can be turned off, in the event that you may want to hear what actually is in the recording. Check out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我想你誤解了雙盲聽測試的結果與消聲室資料相關。如果你讀了我的書,它就在那裡。簡單的解釋是,50年來的聽眾已經證明,他們評分最高的揚聲器,諧振最少(需要平滑、平坦的振幅響應),最深的低頻下潛,以及最小的離軸頻率響應不規則性(即相對平滑和緩慢變化的方向性指數)。因為我們所欣賞的所有聲音和樂器都是由一系列的振動組成的,所以當揚聲器將自己的聲音加到它們所產生的每一個聲音中時,我們就會注意到這一點。這是在多重比較雙盲測試中很快出現的。無需特殊培訓。
這個時候,一些人通常會無視這些受控的盲聽、聲學/心理聲學證據,然後繼續說道,女人、相機、吃喝。。。
我也可以說全世界的人都要喝水,離開水就得GG,所以耳機聲音必須像水一樣,誰不聽白開水的耳機也得GG。滑稽。
對了再補充一點,國內貼吧,論壇。特別貼吧這兩年基本不能看,有固定團隊,固定格式,一般是固定的套路,開頭先引用一段什麼關係都沒有的文字,然後正文經常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把聲音比喻成嗅覺,味覺等其他感官,用寫人或者寫景物的方法來評測器材,把器材擬人化,擬物化。看著很有文采,其實這種文章基本是水文,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句話是真的,比如價格,只要把他評測的器材換了,換上另一個器材就又是一篇評測。為什麼這兩年國內hifi產品越來越貴,第一是電子方面科技進步有限,只能堆料用好材料,第二就是這些個貼吧論壇,失去理智貴的就是好,貴的就是天花板,導致廠家在開發的時候不得不重新審視定位。再說一點,如果想在貼吧發帖,一年得交2萬加起的保護費,不交那個牌子在貼吧發不了貼。所以不要以為你遇到的真是大佬,搞不好只是一個拿錢寫文混口飯吃的生意人。
類似的還有,人們認為越貴的CPU和顯示卡,效能通常越好,所以耳機貴的總比便宜的好。然而當說起引數時,他們又說CPU和顯示卡的引數有用但是耳機沒用。總之,為了證明耳機聲音相關的東西,可以沒有任何相關依據,甚至是邏輯。
最後,一些標榜自己追求藝術有品位的人士,眼看實在無法找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一些說法,就會開始各種人身攻擊。
就跟大溼要動司馬南的祖墳一樣,
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