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今天中午和朋友約飯, 出門的時候手機電量 70% 左右, 平板電量 40%, 移動電源基本見底. 這種情況按照很多廠商對於快充的說法, 若是手機只有 40% 或者電量見底, 某些 20 分鐘充電 70% 的方式或許對比 iPhone 這種 30 分鐘 50% 充電速度要好上不少.

但是實際來看, 充 10 分鐘基本不能再多, 畢竟準時很重要, 而不管是大功率快充還是 iPhone 的 22.5W 充電, 70% 充 10 分鐘無非是 80% 或者 85% 的區別, 充電越到末期往往會越慢, 這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的, 如果強行提升電壓充電, 不僅可能無法有效達到最大容量, 還會損耗電池壽命.

充電問題本質是續航問題的一部分, 加大電池顯然能提升續航和充電功率, 但是也對充電器和移動電源要求更高; 同等電池容量下提升充電速度能改善充電體驗, 但是有線快充, 特別私有協議快充, 還有風冷無線充電又引入了別的問題. 所以這些技術實際的效用都要放到具體的場景和不同面貌的使用者上.

Anker Nano 20W vs Apple 5V1A

比如說 iPhone, 在 iPhone X 這個不少廠家放棄無線充電的時代, 重回玻璃背板支援無線充電, 並從之前的主流 2.5W/5W 無線充電提升到 7.5W. 本意是和 AirPower 改進充電模式, 但是由於 AirPower 技術上的難產, 最後我們見到的就是 MagSafe Duo 這樣的方案, 雖然也有一些廠商做了第三方的充電方案, 但是總歸無法做到 AirPower 最初預想的效果.

但是 7.5W 的無線充電仍然缺點明顯, 首先當時的無線充電並不能方便的邊充邊用, 對不準更無法充電, 而且 7.5W 在沒有散熱的情況下速度比起 5W 比有線充電還要慢. 所以 iPhone 12 的 MagSafe 就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一方面功率更大, 另外可以邊充邊用, 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動吸附對準, 充電速度也有了顯著提升.

這裡就引入了第二個問題, 除了充電便利度之外, 功率到底有多重要?

我覺得在辦公和充電場景下, 5W 的無線充電其實就差不多夠用了, 當然支援 7.5W 對於經常要開會的使用者來說會有一些體驗提升.

IKEA LIVBOJ

放到 3K 價位的手機裡, K30 系列和 iPhone SE 可以說是兩種極端, K30 追求大電池和較大功率的快充, 而 SE 是小電池, 12W 左右的充電功率和 7.5W 無線充電支援.

但是就我個人的實際感受來看, 如果把 K30 當作主力機使用, 並依賴相對碎片時間充電(比如某些工種的半小時到一小時的休息時間)的使用者, 快充確實很實用; 但是對於工位相對固定, 出門攜帶 MBP/iPad Air 或者移動電源的使用者來說, SE 的無線充電會更方便, 且續航問題並不是不可接受.

但是如果說讓只能碎片充電的使用者用 SE, 體驗必然是續航短充電慢, 而讓固定工位的使用者用 K30, 雖然可以用碎片時間偶爾來充個電, 但是插線充電畢竟是一個比較煩的事情, 特別是會議多的情況下, 而且 Android 裝置一直不以能效見長, 真的碰到戶外重度使用場景, 吃移動電源的問題就非常恐怖.

但是 K30U 又是一個例外, 大電池、120Hz 螢幕 +天璣1000高耗電, 可以說是缺乏最佳化外加「我全都要」思路下的敗筆... 但是對於低預算使用者, 還有些就考慮 K30 Pro 強行上高重新整理率, 當然其中風險在 CRT 時代就已經普及過了. 只能說小米為了營銷效應拋棄商業邏輯, 產生的「畸形產品-缺貨-扭曲使用者」的怪象.

而且 Android 陣營所謂的 30W, 60W 乃至 120W 快充手機, 凡是和「USB-A 私有協議」「不支援無線充電」搭邊的機器, 都可以說有點偏離實用.

值得注意的是 iPhone 還有官方的無線充電殼, iPhone X 之後的型號還支援以 40W 功率同時給內外電池充電, 或是透過無線充電給內外電池充電.此類產品在 Android 從未出現過. 或者說, 也許現在看來 iPhone 12 mini 續航並不如 iPhone 12, 但是如果 MagSafe 的背夾電源產品走向成熟, 也許 iPhone 12 mini 的價值就能體現出來.

iPhone Xs Smart Battery Case

iOS 14.5 Beta 洩漏的 iPhone 12 Smart Battery Case

老實講, 不管多快的快充, 多好用的無線充電, 都無法解決在戶外長時間亮屏或者熱點場景下的需求. 某些 KOL 宣稱個別手機用「三天一充」純屬是輕度使用者的用法, 而「半個月一充」的手錶就是犧牲效能、功能和擴充套件性的產物, 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存在價值, 但是很難被更大的市場認同. 這樣的裝置還能賣 1000 乃至 2000, 除了品牌營銷和信仰真的就難以理解了.

比如 Apple Watch 今年推出的「家庭成員配置」功能, 就依賴 LTE 和各類「全功能」第三方 App, 包括地圖導航、GTD、音樂、SMS、IM 和通話. 而且 Apple Watch 基本上就是能從晚上睡覺開始撐到第二天晚上(包含睡眠監測、若干次喚醒、運動追蹤等操作), 當手機沒電的時候能夠充當公交卡、支付手段和通訊手段.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 移動電源也好, 背夾電源也罷, 還是 iPad/Mac 這樣 USB-C 的替代/供電裝置, 到底什麼才是理想的移動後備電源?

從剛才的情況來看, iPhone 和 Watch 就是典型的一天一充裝置. iPhone 可以利用碎片的時間進行無線充電, 包括 MagSafe 引入的邊充邊用. 而 Watch 本身則要求使用者每天養成習慣, 從洗手 20秒, 到七小時睡眠, 定時起身和深呼吸, 還有每天半小時的運動, 更不用說睡前的充電提醒:

顯然添置額外的裝置, 比如移動電源就是增加麻煩. 其中我看到相對較好的是Mophie多合一無線充電寶和小米無線充電寶. 前者平時可以當作無線充電寶用, 出門一整天乃至遠門就可以帶上, 順帶減少需要攜帶的線纜, 就是價格比 MagSafe Duo 還貴; 而小米這款可以當作立式無線座用, 依賴觸點充電也更方便, 缺點是比較重, 但是價格還算便宜.

那麼眼光就在投入目前的 iPad Air 和 M1 Mac 上. 這兩類裝置的特點就是續航長, 真正意義上的充電一次可以用兩三天, 而且邊充邊用也沒問題, 所以很適合當作出門應急供電的裝置, 本身 iPhone 能效高電池小, 在 M1 能效飛躍, A14 能效小幅提升的背景下, 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短時備用電池方案了.

5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DDU解除安裝顯示卡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