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R有趣|無線充電
在充電這件事上,很多廠商跑錯了方向。
手機快充還是被OPPO帶火的,一句“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讓無數使用者知道了OPPO的VOOC閃充,隨後智慧手機基本標配了18W的快充。在近兩三年的“停滯不前”後,小米9和vivo iQOO兩款產品正式拉開了快充競賽的序幕,30W的有線快充功率從此是標配,如今來看,最高快充功率的量產機型可達120W,可在15~20分鐘左右充滿電。
2020年,是快充普及的一年,60W是中高階產品的標配,120W是個別產品的絕活,30W則是入門水平。那麼對於一部手機來說,120W是否是個終點,真的有必要繼續研發更高功率的有線快充嗎?我覺意義不大,60W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止線。
除了有線快充,國產廠商們又把重心放在無線快充上,以最新款的小米11為例,其支援50W無線快充,更有傳聞小米11 Pro版將會支援更高功率的快充。按照有線充電的發展趨勢,將會有更多的產品支援50W以上的無線快充,50W絕對不會是無線充電功率的一個終點,更多的國產品牌將會在手機充電功率上做競賽。
為什麼我這裡強調是國產品牌,因為三星和蘋果對快充這件事興趣不大,三星S21系列支援25W有線快充,從數值上看是國產手機千元機水平;iPhone更是難以入目,好不容易全系支援20W快充,還去掉了快充頭,使用者想要實現iPhone快充,成本有點高。
所以說在充電這件事上,國產品牌更有興趣,同時在激烈的“競賽”當中,相互促使成長。不過無線快充這件事,可能要被踩剎車了。
最近,工信部發布了一份《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裝置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注意,這是一份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生產、進口在國內銷售、使用的移動和行動式無線充電裝置額定傳輸功率要求小於 50W。
也就是說,對於還沒有釋出的一大批旗艦機來說,無線充電功率最大卡在50W。在此之前,小米釋出過尚未量產的 80W 無線秒充方案,OPPO也在去年釋出過 65W AirVOOC 無線閃充方案。而市面上已經有了小米11、榮耀V40以及華為Mate 40系列等支援50W無線充電的產品。
也就是說,這個規定將會影響到很多產品,主要是國產旗艦手機。未來的旗艦機將不會再以快充為主要賣點,有線120W和無線50W將會是手機充電的終點。
不過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與其徒增功率,不如轉變方向。國產手機快充迅速發展的這兩年,手機充電功率上去了,但是配件市場沒有跟得上,各家的協議和越來越貴的配件,讓使用者在體驗了更快充電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而無線充電,不僅僅是強調在速度上,如果讓無線充電體驗更好,也是手機廠商需要做的事。在這一點上,蘋果就做的不錯。
在iPhone 12上,蘋果為其增加了一項新的升級:MagSafe,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磁吸功能。相較於傳統的無線充電,iPhone 12 MagSafe磁吸充電功率更高,而且靠近即可吸附,解決了傳統無線充電線圈不易對齊的問題。
如果你體驗過無線充電,那麼你一定會有這種感受:手機明明放在無線充電器上了,但是沒有充電。這是因為無線充電器的面積大,而手機線圈沒有和無線充電器充電區域對齊導致充電失敗。對於這個問題,安卓廠商拿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立式無線充,立式充電確定手機位置,從而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立式無線充基本和手機配套使用,需要單獨購買,二三百一個屬於正常價格(手機品牌出品且支援快充協議)。
還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小米推出的追蹤式無線充,用幾秒時間定位到產品位置,然後進行充電,不過這種方案成本較高,以小米這款20W無線充產品為例,售價499元,
蘋果則是推出了MagSafe方案,透過磁吸的方式定位,在安卓廠商做快充功率競賽的同時悄悄打造了一個更為完善的MagSafe配件市場,充分發揮了無線充電和磁吸的優勢。
無線充電讓產品設計更為簡潔,沒有多餘的線材;磁吸則更為科幻,而且有著很深的創新潛力,比如蘋果官網在售的這款三合一充電器,可以給全家桶充電,在設計和造型上都比較科幻。
除此之外,蘋果還推出了一款摺疊式的MagSafe充電器,可以同時給Apple Watch和iPhone充電,還可以摺疊起來。
如今蘋果的MagSafe配件市場越來越豐富,而且它們用通用的協議來服務使用者,這是其他品牌所不能企及的。
MagSafe充電的優勢在於15W的功率比之前的Qi無線充電提升了一倍,磁吸充電體驗更方便。想要實現MagSafe充電只需要一枚MagSafe充電器即可,蘋果官網售價為329元,這裡我更建議入手第三方的,價格更實惠。
比如我一直在用的WOSR這款,同樣支援15W快充+充電動畫,品控做得很好,磁體磁力強,即使用手拿住線材手機也不會掉落。關鍵是價格只要官方版本的1/3,還贈送一枚快充頭。
而國產品牌方面,產品線太長,無線快充多在旗艦機之上,加上每一代旗艦機功率升級進步明顯,這就導致了很多配件只適應於一款或者兩款產品,使用者選擇少,價格也不便宜。或許國產廠商應該和蘋果學習一下,在無線充電體驗上做文章,不僅僅追求更高的充電功率。
就像小米推出的隔空充電,這才是無線充電的未來方向之一。如何把充電器做的更小,把成本降低,如何讓無線充電普及來代替有線充電,這才是手機廠商們現在需要思考鋪墊的。畢竟在智慧手機取消充電口那一天到來之時,如果配件市場跟不上,那麼產品節奏也會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