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渡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都說男人分三種,第一種像白煮蛋一樣,外面是白的,裡面是黃的,第二種反過來像香蕉,外面是黃的,裡面是白的,最後一種是芒果,外面是黃的,裡面更黃。如果這種類比可以沿用到耳機上,我想今天的主角,來自老人家oriolus的銅黃鸝,大概可以歸為第二種吧,從視覺效果上看,它應該能列入眼下非定製面板耳機裡面top5黃榜,好在,銅黃鸝的聲音並不是划船不用槳的路子。
老人家的耳塞產品,都是以黃鸝命名的,從最早的黑黃鸝開始,鳥塞路線延續至今,大致分為兩個風格路線,一條線是主打韻味人聲的,從入門級的水黃鸝到經典的黑黃鸝,再到高階的山黃鸝,而另一條產品線則是在兼顧人聲的前提下,擁有更多音樂風格適配的通吃風格,從入門的灰黃鸝,到進階的白黃鸝,再到前旗艦銀黃鸝。兩條產品線的集大成者,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大多數玩家看得到聽不到的朱鸝,而今天分享的銅黃鸝,則是位於通吃風格的產品序列的,其定位列於灰黃鸝和白黃鸝之間,是一款單動圈的塞子,沒記錯的話也應該是老人家旗下第一款單圈作品。縱觀整個oriolus耳機類產品,純圈、純鐵、圈鐵、圈靜鐵這幾種單元型別都有涉及,貌似只剩平板和骨傳導沒用過了。老人家的厲害之處在於,不同發聲原理的單元組合,在最終的成品上,都可以取得一個比較統一的音色和風格(可能灰黃鸝是個有意為之的例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鸝系列獨特的韻味味道。
換句話說,oriolus老人家黃鸝系列耳塞,設計的首要因素是韻味,是音色。尤其是在入門級產品,資訊量、解析力這些可以放在第二位,起碼一副好聽的嗓子是必須保證的,所以雖然這麼多年來,對於入門級黃鸝系列的HUFI吐槽偶爾存在,但是韻味上,它是一直站得住的。在平價預算上沒有不妥協的設計,既然如此,選擇一招鮮吃遍天而不是僅僅堆砌細節,也是黃鸝系列不走平常路的招牌風格。隨著這些年耳塞單元技術的升級進步,現在入門級產品的解析力和資訊還原能力也越來越強,銅黃鸝作為單圈進階產品的底氣也在於此,這一次,官方資料顯示,銅黃鸝的耳塞單元叫做:惰性合金PET膜喇叭單體。
所謂惰性合金,主要指的是銅黃鸝單元裡面的振膜材質,其特徵主要是低密度(比純鎂低 20%)、高延伸率、高比強度和高比剛度。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比較輕,但是強度足夠,所以比較易於驅動並且失真小,其實上面這段話放在其他很多新品塞子介紹裡面一樣適用,倒不是說這是套話,而是大家可以從這些描述中看出近幾年不同品牌不同廠家這些新的動圈塞子,無論是在鍍層上做文章,還是什麼石墨烯陶瓷純鈹亦或合金,主要目的就是對上面提及的幾個因素進行改良,以取得更好的聲學特性,實現音質的高保真。當下是便攜音訊的風口,因此這幾年在耳塞的技術開發和革新上,所有廠商都在不遺餘力,如今很多千元級別的塞子,放在前幾年都可以說是越級的存在,對我們玩家來說,確實是好事情。
此外,銅黃鸝這顆9.8mm直徑的單元還採用日本大黑銅包鋁線圈和對應的高能級N48磁鐵,官方給定的1KHz靈敏度為98dB,這個數值不算很高,比不上各種高敏的動鐵塞,但是就動圈本身來說,最佳化的算不錯的,因此對於前端的要求,個人建議還是選驅動電流略大一點的播放器會比較合適,比方說樂彼P6pro、德森瑞H1、海貝R8、老人家自己的1795這種型別的,因為金屬振膜雖然穩定性很好,但是也是很吃驅動電流的(電壓倒不是很吃,畢竟低阻),在電流沒吃飽的前提下,銅黃鸝的聲音會顯得發悶不通透。
同理,我們在使用中讓這顆金屬心臟慢慢進入工作狀態,是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的,從年前我收到銅黃鸝,一直到現在,使用的時間大概是接近200小時,比起剛開聲的蜷縮,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據我所知,不少玩家的銅黃鸝已經度過了300小時煲熟的大關。姑且拋磚引玉,說說手邊煲了200小時的聲音特質。
首先要吐槽的是,銅黃鸝開聲真的不咋地,開聲我只聽了前五分鐘就摘下來了,那時候的聲音非常緊縮,就像在西伯利亞雪地裡擱置了三天三夜的汽車,剛打著火之後,發動機弱不禁風地顫抖。在24小時大音量暴擊之後,振膜的延展性才被激發了一些,聲音開始釋放和開揚起來,這個過程一直在持續,不過個人感覺變化最大的還是前50小時,隨後邊際效應產生,改善的幅度也在慢慢減小。
和老人家除灰黃鸝以外的其他幾個塞子一樣,銅黃鸝依舊是暖聲底的走向,有意思的是,銅黃鸝這個名字其實也有意無意會給聽者一種聲音上的暗示,微暖聲線在這個冬天會給人一種涮羊肉銅鍋的聯想。尤其是當你一邊聽一邊摸著耳機面板上那手工打磨的銅片的時候。同時,這個塞子在聽女聲的時候,會有一點齒音,用港臺音響雜誌的話說,會有一抹金屬的味道,讓人搞不清到底是銅片調音做得好,還是銅黃鸝本身名字起的好。
人聲的表現,讓人很輕易地辨別出,儘管有些相似的韻味,但銅黃鸝並不屬於黑黃鸝那個序列,相反,它和白黃鸝的相似點會更多一點,換句話說,銅黃鸝的適應面,更主要的是在器樂和電影原聲這方面。而這一塊也是我日常聽得更多的音樂型別,得益於單單元的架構,銅黃鸝不會存在分頻的相位失真的問題,音色上的延續性可以做得更完整。個人比較喜歡用它去聽各類協奏曲或者室內樂,銅黃鸝的聲場表現中規中矩,寬度和深度都是平均水準,這使得它應付一般中小規模的協奏曲都可以比較到位,同時惰性合金單元在我看來,整體能量重心偏下盤,中低頻是強項,演繹一些大提琴協奏曲、巴松管協奏曲都是強項,其次是鋼琴協奏曲,因為銅黃鸝可以把鋼琴的氣勢烘托出來,但是到了單簧管或者小提琴協奏,會容易觸及到前文所說的那個有金屬味道的頻段,聲音的寬鬆度會有所犧牲,個人覺得不如低頻管絃樂器表現得那麼自如。從樂團的整體表現來說,銅黃鸝的結像在中低頻是蓬鬆而符合比例的,但是中高頻有些強化了線條,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刺激的點上,而容易忽略了動圈單元本身那種紮實穩重的基礎。所以到了大編制或者高頻樂器比較多的作品,比方說一些巴洛克風格的組曲,銅黃鸝的厚重會有些適應不了輕靈的要求,但是一旦切換到講究氣勢和動態的曲目,銅黃鸝立刻就會蕪湖起飛了。
所以說如果做一個使用者畫像的話,銅黃鸝大概更適合的是聽膩了流行歌曲,想轉戰影視原聲和小型器樂的玩家,一方面銅黃鸝可以兼顧通俗類人聲曲目,男聲很OK,女聲會有齒音但也能接受,另一方面,它可以給予原聲OST足夠的動態支撐和室內樂足夠的分離度,算是個走萬金油路線,略偏器樂的塞子。除了煲機時間比較久以外,另一個讓人想吐槽的地方在於耳塞並沒有原配的收納盒,畢竟現在很多千元級塞子都搭配了不錯的盒子,3k級別塞子搭配一個應該不算過分。至於銅黃鸝的顏值,個人覺得很黃很耐看,正是真實反映自己內心的顏色,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