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多數人第一句就是,沒有8K的顯示器、電視機,要8K有啥用。然後又是一大群大神會說,我的大華為直接拍就好了。
先上一下效果吧,這是佳能R5拍出來的8K影片,既不能直接播放,也不能用PR2020直接編輯,這是用佳能自家的Cinema RAW Development2.6 for Windows才能預覽和轉換,轉換以後才能在PR裡面編輯。
順便一說,這個軟體無論是預覽還是輸出均支援GPU加速,我本本用的是i7標壓處理器+RTX2060的組合,基本上全程流暢。反而公司i7 8700+RX470的桌上型電腦,預覽都卡到幻燈片。
所以很明顯是GPU起到了作用。軟體需要在官方下載,免費的,沒有尼康那種軟體、服務額外收費的操作。雖然我是尼康使用者,但是我沒有不吐槽的義務。
轉換過程裡面,GPU基本上全滿,CPU多數在70-90%幅度浮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要原始檔挑戰一下自己的機器,我有空再試試RTX3080+i710700會不會好一點。
然後,佳能會很“貼心”地輸出一大堆檔案,一個檔案變成了745個,其中一個是音訊檔案。這種騷操作的原因,說到底還是一般的機器扛不住,如果直接8K的一個檔案,估計只有撕裂者級別的處理器+RTX3080左右的顯示卡才能扛住,估計還得128GB的記憶體+nvme SSD。
至於輸出檔案大小方面,原始檔是11.5GB,輸出影片居然只有142GB,對硬碟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
諷刺的是pr2020也不能在輸出H264的時候開啟GPU加速,倒是24秒的影片片段花了3分鐘左右的輸出時間,而且是無編輯的情況下面。
輸出H265可以開啟GPU加速。手頭沒有PR2021,之前試用過最大的區別在於我的老爺GT960在2021可以開GPU加速,2020不可以。相信,隨著8K影片的來臨,軟體會進一步支援GPU加速,畢竟,這方面GPU的通用計算比起cpu強。手上沒有新一點的A卡,所以暫無法測試。
除了後期壓力以外,要滿足佳能R5的8K影片拍攝以及4K 120幀拍攝,都需要用到新的CFExpress卡。
雖說佳能R5是雙卡槽的機器,支援UFS-II和CFEXpress卡。UFS-II也有高速的卡的,比方說閃迪的300MB/s讀取,260MB/s寫入的超高速卡,大概的價格就是1499元128GB。
這卡的速度連XQD都不如,XQD隨便有400多的讀取,300多的寫入。
而CFEXPress卡,速度比起XQD更快,可以達到2000MB的讀寫速度,可以說已經達到了PCI-E 3.0 2X的nvme M.2 SSD的速度。
比起過往尼康Z6、Z7上面用的罵聲一片得XQD卡,CFExpress至少有7家在生產,其中國內嘉合勁威的阿斯加特也是其中之一,價格也相對有優勢。
可以說,CFEXpress卡才能真正釋放8K影片機器的速度。考慮到同樣是4000萬級別的全畫幅,單從攝影的角度來看,UFS-II已經足夠滿足攝影需求,建議可以的話就是雙卡,攝影用UFS-II的卡,攝像用CFExpress。
佳能R5用的是CFExpress TypeB型卡,而索尼的A1是用Type-A。Type-A速度只有Type-B的一半,但是價格反而更加貴。
不過受限於現在主流的USB3.1 gen2也不過是10Gbps的速度,因此相當於在一半頻寬上面執行。要真正滿足CFExpress卡速度的話,應該是40Gbps得雷電3或者是未來的USB4。
當然了,前陣子亮相得USB3.2 20Gbps倒是剛好滿足速度需求,但是這種介面只有部分新機器上面有,讀卡器就更加少見了。
從跑分來看,基本上近千的讀取,近900MB/s的寫入,對於龐大得8K影片檔案來說,這樣的讀寫速度不僅僅是機身,後期編輯處理也有莫大的幫助。
當然了,估計不少人的寫入速度可能僅有數十MB,因為寫入會受到寫入盤速度的限制。比方說,過往5400轉的西數綠盤,寫入速度大約是80MB左右,這個就變成了新老裝置通訊的天花板了。
可以的話,編輯影片的盤建議採用SATA3介面大容量SSD,這樣速度保證有500MB/s,基本上夠用。至於更快的Nvme M.2 SSD,受限於讀卡器介面速度,倒是有點大材小用。
可能對於某些大佬來說,祖傳800萬都夠用,別說8K那種看起來很遙遠得東西。雖然說,現在多數人的顯示器並不是4K的,但是4K影片拍攝倒是普及得挺快,不僅僅專業裝置,連不少數碼產品都能拍攝4K。
同樣,8K落地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一時半刻大家也沒有換8K顯示器的計劃。但是8K影片能帶來更好的畫質以及更好的後期空間。
至於洗什麼什麼低階低畫素都夠用還是啥的,那麼,您覺得佳能不聰明嗎?為啥R6和R5從價格到規格都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