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想去,我刪去了原本的標題,改成了現在這個,看上去有些像是性冷淡風格的編輯型文風,以後我或許會把這個標題作為常態,專門去寫那些大熱門、又有大討論度、又有強烈個性的產品,考慮到HIFI文章讀者的小眾性,省去絞盡腦汁“標題黨”的煩惱,讓大家能夠更加專注於閱讀文章中的鮮明觀點、從而避免模稜兩可的觀點。這裡我拿iFi的Diablo,外號“大菠蘿”來起個頭。
近期入手大菠蘿的許多燒友,被種草的時機往往都是從1月份的耳機與雜談年度盛典開始,尤其是週日的時候大菠蘿+水泥塞的組合毒翻了不少人,其表現完全不輸給水泥佬展臺上各種捆綁的組合,加上在展會這種場合,由於並不能讓人靜靜心心地沉浸式聽歌,所以對“素質”的審視會是各個燒友相對更關心的問題,而在硬素質層面,大菠蘿幾乎做到了無懈可擊,甚至即便是功率最小的“Eco”模式都可以把他們展臺上的常規大耳給推到起飛。那麼如果你對大菠蘿的具體表現細節感興趣,不妨看下去。
一、配件足夠有誠意,但仍有最佳化空間
開完箱,乍一看的話,大菠蘿的配件還挺豐富,包括這個收納包真的兼顧了便捷性和實用性,可以一股腦把適配性什麼的也都塞進去。但作為一個解碼耳放一體機來說,沒有標配手機端的線材,如果Lightning出於成本問題倒是情有可原,連線手機的Type-C也沒有標配,而因為iFi家的USB口都是內凹的USB-A口,所以常規小尾巴的線材並不能適配,如果需要Lightning或者Type-C連線線,需要進行產品註冊以後才能夠獲贈,我已經建議他們官方至少附贈一根Type-C作為標配。另外,那根附贈的USB線外形看著特別不HIFI,雖然只是普通的數字訊號線,但國內燒友還是很看重“外皮”的逼格的,哪怕內芯不變,外面搞成麻花編織狀也非常有助於開腦放麼不是?
(如果等不及官方附贈的手機連線線,上圖電商搜尋關鍵詞:蘋果/安卓OTG線)
配件方面,附贈了一根DC轉Type-C的充電口,而因為iFi如果開大功率模式的話續航較短,所以iFi給大菠蘿標配了一個低噪聲的電源介面卡(其實大部分前端在接電源播放時聲音指標會有明顯劣化,iFi這一點考慮的挺周到,給贊),方便PC使用者作為長期固定的解碼一體機使用。除此之外,還有一個6.35轉接頭、雙XLR轉4.4轉接線,4.4-XLR線也可以方便地去接駁有源音箱、或者輸出給耳放之類的,尤其是針對有XLR in的音箱會非常方便。當然了,如果後續的產品可以附贈卡農母轉4.4公、2.5母轉4.4公的話則會更加貼合目前耳機/耳塞使用者們的需求了~
二、擁有更加純粹為音質服務的功能取捨
從介面的分佈來看,相比自家擁有“瑞士軍刀”外號的的micro iDSD Signature,大菠蘿在功能方面顯然是做了減法的,數字輸入支援USB和SPDIF,輸出方面也僅有一個平衡LO,不能透過模擬輸入來實現純耳放功能,也沒配備3D+和XBass+,側面自然也沒有那麼多的撥杆選項,變成了更加圓潤的外觀,鮮紅配色盡顯騷氣。
三、毫不吝嗇的堆料帶來了誇張的賬面資料
iFi在硬體方面的堆料並不是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一直如此、甚至是HIFI品牌中比較早地開始注重指標引數的廠家之一,我知道很多人肯定很關心DAC的配置,但會讓晶片黨們吐血的是,大菠蘿依然用的是他家“祖傳”下來的BB DSD1793 DAC晶片。大家也發現了,從便攜到臺式,從入門到旗艦,iFi一直在打磨這塊晶片。而作為一款一體機來說,DAC永遠只是眾多硬體中的一個非決定性因素而已,大到電源處理、數字時鐘、小到電容和IC的選擇,這些很多廠家並不願意標註的成本結合到一起,才形成了最終的一個完整解碼耳放產品,GMT飛秒時鐘、16核XMOS微控制器、MQA、DSD512/PCM768等,即便是用了祖傳DAC,該有的一個也沒落下,感興趣的可以移步官網或者電商介面檢視。
大菠蘿的一個引數亮點在於,Turbo模式下最高可達到4980mW的實測輸出功率,平衡口下的信噪比也來到了120dB,比他們當初預計的還要高,足以讓許多臺式產品汗顏,而且這裡也不妨透露一下我原本的標題,叫做“力大聲不糙的極致代表”。
四、這推力,啥都能推?啥都能推!
大菠蘿的上限在哪裡,老實講我真不敢妄下結論,就從我手裡相對易驅動的平板頭戴Sendy黑美人來說,它已經交出了完美答卷了,媲美臺式系統驅動下的空間感、聲音韌勁十足、骨架凝實、動態飽滿,而即便是插上類似NM2+、水月雨光這種極易驅動的高敏耳塞,開到中檔的“Normal”模式下也依然有著極好的純淨度和控制力,我腦補中可能出現的過推、炸高頻等現象完全沒有出現。
掏出D8000Pro,大菠蘿的表現依然可以用“從容”來描述,Turbo模式下音量並不需要打多高就可以有飽滿的聲壓,而且隨著音量的加大,完全沒有那種便攜裝置使出了吃奶的勁兒就為了能夠多擠出一點音量的吃力感,D8000Pro的框架是飽滿的、三頻撐得開,而且能量感沒有明顯瘸腿的地方,以下這句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我的點:【如果去和優秀臺機對比驅動D8000Pro的狀態,它的不足不是某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但是這個程度不那麼大,因為即便是沒有能夠把D8000Pro推到最佳狀態,它呈現的聲音也足夠完整、而不是像普通便攜裝置那樣會有某方面的明顯瘸腿。
這裡再詳細解釋一下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大家不要過度神化大菠蘿的搭配上限。絕大部分的便攜播放器、耳放,推高階平板大耳的聲音是完全不具備和臺機的對比性的,可能就索性沒有動態、沒有聲場、聲音非常細碎,談什麼對比?而因為大菠蘿能夠推出類似臺機那樣的聲音框架來,所以它呈現的聲音很完整,去和臺機對比的話,唯一的不足,就是全方位略顯不足。說白了,和萬元臺機一比,大菠蘿可能就是解析也差一些,三頻也差一些,但正因為各方面都差一些,反倒是會顯得大菠蘿的聲音非常和諧、像是一個完整系統推出來的聲音,所以哪怕它但不能媲美高階臺式一體機,但總體又是能把類似D8000Pro這種平板大耳推到相對好聽的程度。
而大菠蘿真的和臺機比,真的完全處處都差一些,完全沒有優勢嗎?非也,大菠蘿的大動態和空間塑造能力可以和萬元級的臺機掰腕子,而短板在哪裡,下文我會有提及。
五、音色的優秀,不遜於素質表現
作為一個自認為在展會上聽器材比大部分燒友更加有經驗、更會抓重點的使用者來說,大菠蘿吸引我的絕不止是它的推力,因為我們也不是沒見過一些力大聲粗、或者推力大但動態又不夠優秀的前端,大菠蘿可貴的一點在於,它聲音聽感是完美匹配上了它的大推力的,推力只是它好聽的一個基礎、而不是全部,比如它能夠把JADHIFI的大水泥推出理想的空間感和超大動態表現,以及有些即便你以為足夠好推的耳塞,接上大菠蘿以後,依然能夠給你“原地起飛”的感覺,進一步壓榨了它的最後一點潛力。
我不是第一次寫iFi家的產品,但大菠蘿的音色表現我認為他們自家相比,是有了明顯的蛻變的,不是hip-dac或者Zen+DAC那樣呈現出來的一種相對清晰銳利的數碼聲的感覺,最大的改變在於中頻部分有著良好的蓬鬆度,你是不是一定以為大菠蘿去接NM2+的聲音會非常硬?恰恰相反,這個組合下的NM2+非常寬鬆好聽、富有樂感,低頻的下潛、殘響的形成與消散完整且可聞,又保持了良好的速度感,而對於人聲黨們來說更可貴的一點是,大菠蘿的人聲雖然是相對貼耳、厚實的那種,但這樣的中頻完全沒有影響到它宏大寬闊的聲場,對於喜歡聽Live或者爵士的使用者來說是非常理想型的表現,而且對染色的拿捏點到為止、醇而不膩,對男女聲的平衡性也頗為精妙。
總體而言,大菠蘿的音色我認為依然是偏數碼聲一些,但它的數碼聲是寬鬆的、雜食的、有著好聽的人聲表現的,而且在能量感方面的拿捏甚至比自家推力小的機器更加精準,同時粗線條的結像讓它對大耳和耳塞都有著極高的適配能力,以及大家可能比較擔心的高頻,有著一種吹彈可破、但就是你怎麼調大音量都不破的控制力,該有的資訊量都井然有序地呈現給你、沒有灌耳式的傾倒和粗獷的顆粒感,聽到它這麼遊刃有餘的適配能力和控制力。此時再回過頭去看接近5000mW的輸出,是不是感覺這樣的堆料,堆的實實在在?
六、有著瑕不掩瑜的短板,大菠蘿依然值得推薦
至於短板,也是比較讓我意難平的一點,那就是大菠蘿的中頻密度在部分搭配下會顯得比較虛,如果你在試聽耳塞時沒有感受到,可以試試頭戴,尤其是在推D8000Pro、大烏的時候表現得最為明顯,包括推一些本身也偏數碼聲的耳塞時,也能夠聽出中頻部分不論是人聲還是器樂基音“散”了點,中頻線條稍稍有些羽化的感覺、繃的不夠結實,這個缺陷可能不那麼明顯,但卻是能真切感受到的,會在具體搭配中顯現,如果是插類似NG家的那種厚聲耳塞則幾乎不可聞。總之,這個缺陷客觀存在,尤其是在驅動本身密度不夠高的動圈耳塞時,我個人猜測這個是為了照顧到蓬鬆感而做的調教,否則的話可能會失去現有的耐聽度,算是有得有失吧。
結尾的推薦和勸退環節,首先是針對那些對大菠蘿有著很高期待上限值的使用者,如果你有個HD800S或者HE1000,你可以配大菠蘿聽,沒啥問題,出差、宿舍或辦公室用都方便,而且6480元的售價,可能是目前便攜產品中的最佳解決方案了;如果你不在乎大耳,手裡只有耳塞、而且潛力不小,想要體驗到那種把耳塞的極限素質“榨到最後一絲也不剩”的感覺,大菠蘿確實是一個合適的物件。
我不想回答“大菠蘿可媲美什麼價位的桌上型電腦”、“大菠蘿和XX播放器比怎麼樣”,甚至是類似於“(一體機)大菠蘿和(純耳放)凱音C9怎麼選”的這種籠統又毫無意義的問題,市面上但凡能被大家拿出來討論的機器都有著自己的可取之處,首先看清楚大菠蘿的音色走向和使用場景(音源、介面、體積、續航等)符不符合你的需求,再去考慮對比的事情。但如果你只關心大菠蘿的硬素質能不能打,我負責任地說,目前市面上的便攜播放器幾乎不具備和它的對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