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看法:一年過去了,我依然沒有撤回"真香耳機"這個說法的念頭。直至今日,1MORE的降噪圈鐵Pro依然還是我每天上下班通勤必然掛在脖子上的耳機(除非三耳君要測試其他TWS的時候),核心原因還是,目前市面上依然沒有能在綜合體驗包括價效比上超越它的產品。(截稿為止,在電商上售價只要不到700,根據歷史記錄,雙十一期間最低僅500+)
下面我通過幾個方面來講講,這款耳機為什麼能一年下來都被三耳君認為真香。
耐用嗎?
在3月的開箱簡評時,廣州的天氣還是屬於相對不算難受的溫度,出汗不算特別多也不幹燥。之前也有網友表達認為這種頸掛式耳機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掛在脖子上會不舒服,而在接下來長達9個月裡面,在經歷了7個月每天最高35度+的酷暑溫度,以及一個多月的寒潮後。三耳君卻得到一個相反的答案:在夏天佩戴高畫質降噪圈鐵藍芽耳機PRO版一點都不會不舒服,但反倒是嚴寒季節的話,如果頸掛耳機貼到面板倒是會非常刺激。而在經歷了一年時間,耳機貼膚的橡膠經歷過長時間汗水的考驗,也完全也沒出現龜裂、蛻皮等問題。
相比起耳機本身,耳塞套才是需要勤更換的耗材;大油皮的三耳君,大概不到半年就要更換耳塞套。同時你也看到,1MORE降噪圈鐵Pro的導管偏短,如果原配的耳塞套都用完或者遺失的話,大家可以嘗試購買一些TWS專用的耳塞套更換上去。為什麼這麼建議,是因為更換耳塞套後,降噪和聲音的表現會有變化,但注意變化並不意味著一定都是積極的,下面我會繼續說。
續航如何?
續航本身也算是耐不耐用的一項指標,這一代的1MORE降噪圈鐵Pro其實已經相比上一代在續航上有了極大的提升。基本上4-5天的每日通勤都不成問題。但三耳君仍然希望1MORE降噪圈鐵Pro可以提供更好的待機關機控制,例如TWS耳機上的摘下即停的功能,因為日常使用起來經常發生摘下耳機後忘記關停音樂,導致耳機長時間耗電,老是3天不到就要重新充一次電。實際測了一下,在低電量的時候充電功率大概在1.2W左右,50%以後基本就減半。這樣的功率對比了一下同類頸掛產品算是比較高的了。
對比競品如何?
同類競品屈指可數,能找到的似乎不超過5個。最後三耳君總算是借到了一條網上口碑戰鬥力最高的索尼WF-1000XM2耳機進行對比(別問為啥沒QC30,這東西三耳君早已強烈不推薦)。
降噪的對比顯然更讓人關心,就日常通勤降噪體驗而言(沒辦法戴著兩條耳塞坐飛機真是抱歉吶),索尼WF-1000XM2是能隔絕更多噪音。因為索尼WF-1000XM2傳統的圓形耳塞套以及導管直入的方式能提供更強的密封性,所以有物理隔音的加成,整體降噪體驗會比1MORE這種45度的短導管,加上橢圓形耳塞套來得更強。
而只是單純地看主動降噪效能,其實1MORE的降噪能力不弱,降噪體驗上的差距主要是因為物理隔音的不足導致,但這是一個隔音與舒適兩者取捨的問題,索尼的物理隔音強,但佩戴舒適度會比較低,預設尺寸的耳塞套戴著半小時耳洞都會感覺很脹,這一點1MORE則做得更好,通勤一個小時也不會累。
聲音的對比,同樣適用iPhone平臺下,1MORE降噪圈鐵Pro的聲音品質無論素質還是調音上都比索尼的WF-1000XM2要來得優秀。首先1MORE降噪圈鐵Pro的聲音比較中性之餘,又有一定的空間去討好大眾審美的調音,說白了也就是稍帶有微笑曲線的風格,它的聲音就是一個很健康的橄欖形,中頻飽滿且有不錯的器樂分離度,高頻屬於中性,不尖亮或昏暗,比較恰到好處,如果想要有更明亮的高頻,則建議用支援LDAC的前端(這一點後面再細說)。而索尼的調音其實也是一貫音染濃厚的風格,但對比之下你能更加感覺到索尼對人們聽覺上的討好,因為中高頻音染實在太明顯,同時解析力也充斥了一似“hufi”味,這樣的調音聽流行聽得會很爽,也可以說很符合索尼消費群體的定位,但聽點交響編制的原聲碟都不太hold得住,即便改用LDAC編碼也只是有改善但本質上還是比較擁擠。在音質上,三耳君給索尼6.5分的評價,給1MORE可以到8分。這一點可以說完全打破了三耳君最早的一些心理上的預設。
索尼的WF-1000XM2其中一個很大的改變是直接把麥克風整合在了線控上,據說是因為第一代的通話能力被不少人詬病,而1MORE降噪圈鐵Pro依然將控制面板以及麥克風都放在頸掛的兩端。兩種操作介面是否好用純屬因人而異,習慣的話都沒啥大問題。而兩款耳機的通話質量其實都不錯,日常微信語音、電話以及網路會議都不會出漏子。
就結論來說,三耳君推薦需要日常通勤,對音質和舒適度的要求更高的朋友優先考慮1MORE;如果有非常強的噪音隔絕需求(例如經常坐飛機的人),對入耳式耳塞的異物感不排斥的人則可以考慮索尼。不過最後別忘了,他們兩者之間的價格,查了下WI-1000XM2就算是雙十一期間官方電商也要1500左右的水平,所以差價是三倍。
再說說音質
藍芽耳機不談音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大家的共識,但我認為,藍芽耳機的音質縱然不應該以傳統有線耳機的HI-FI角度來苛求,但也不應該作為一個隨便無所謂的態度應對。何況,頸掛式耳機相比起傳統藍芽或者TWS等產品,無論功能還是聲音的上限都可以更加高。
但市場的聲音依然還是不會對狹義上“HI-FI”埋單,所以大多數藍芽耳機,包括消費類品牌,在聲音上的調教都是更注重“樂感”——典型代表就是BOSE這類以“心理聲學”為目標的品牌——而不是單純注重聲音的硬素質,讓聲音所有細節撲面而來。
多年以前,三耳君聽過的幾款1MORE的耳機似乎也走的是這個路子,聽感比較討好大眾,但硬素質對於發燒友而言仍有不足。而現在降噪圈鐵Pro它聲音的表現似乎更像是一種介乎純粹發燒和大眾消費者的中間路線,而且兩邊都平衡得不錯——和消費品牌的競品相比,音質在素質上更強,不會為了討好耳朵加入過多的“味精”而嚴重失真,但也因為有專業音樂人的坐鎮,它聲音並不會因此充滿了追求指標而缺乏音樂味。
而且,這樣的評價還僅僅是建基在iOS平臺上的聽感。而在支援LDAC的安卓平臺, 聲音表現是否會有更大的提升?我手上借了一臺支援LDAC的手機,音源則使用統一的雲音樂App來做對比,避免本地化檔案差異。
LDAC編碼所帶來傳輸頻寬的提高,確確實實地帶來了聲音資訊量的增長。對比得出高頻亮度和延展、整體的解析力聲場都明顯優於iOS平臺;在音樂中,軍鼓、金屬擦聲存在感更明顯,而絃樂聲部演奏時也沒有了iOS平臺下的擠壓感。簡單來說,LDAC下的聲音是滿血的情況,iOS下使用AAC等於打了個八折吧。
另外還要補充一句,後來我曾經給耳機更換過一套小橘套,這個小橘套不僅可以帶來更好的隔音從而提升降噪體驗,在聲音上也會帶來不一樣的變化,整體的聲音“音染”會變得明顯也更加抓耳,因為高頻的沙爍感變得更加明顯。但隔音提升後缺點也很明顯——佩戴太頂耳洞了,半個小時容易耳朵就很累。
小結:Pro之後....Pro Max還是Pro+?
這種頸掛式耳機用了一年竟然一點都不過時還能繼續安利下去。這種事要是放在今天TWS產品上恐怕是不會發生的。尤其是作為一個iOS使用者,儘管受限於編碼器導致聲音打八折,我依然會選擇它作為我日常通勤的首選,無非還是因為開頭所說:暫時沒有能全面超越它的選擇了。
在接觸一個品牌的產品時間足夠長的話,你是能感覺到他們內部對於產品迭代的速度和重視的變化。所以三耳君又想提出更多的“迭代意見”,例如設計可以更加多元化(現在的外觀太商務太男性化了點)、耳機摘落後自動停止播放、還有降噪進一步升級等等。這些,三耳君都相信未來一定會實現,正因為看到高畫質降噪圈鐵藍芽耳機PRO版相比上代升級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