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減少網際網路是唯一的答案》。
文章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資料,試圖說明網際網路對人類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減少網際網路的使用。事實上很多西方媒體對網際網路行業都持批判態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網際網路對隱私的濫用無法阻止。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普及後,收集使用者資訊的事兒變得更加便利,影響也越來越大。
智慧機剛普及時,沒有“隱私”的概念,我們的手機號、定位、預裝應用列表……都可以被隨機讀取並使用。
軟體可以通過我的手機號、位置資訊、wifi資訊確定的我大致位置,精確到米。
然後他們可以讀取我的應用列表,對我進行精確畫像。
發現我裝了PDD,分析我是個窮鬼。
發現我裝了某團和餓了某,分析我缺乏生活品質。
發現我裝了皮皮瞎和91……不,什麼是91?
為了防止我的APP把我定位成宅男,然後給我推送充氣娃娃,我無奈的下載了大姨媽、XX孕嬰、XX女性社群之類的APP,打一波反邏輯。
但是這種方法既不能普及,效果也不好。
伴隨著我收到姨媽巾,尿不溼廣告次數的增多,精準推送廣告,大資料殺熟、隱私洩露……登上熱搜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不過這些這熱搜並沒有造成什麼實際影響,直到“彈出式攝像頭洩露隱私事件”。
VIVO ZEX是首批使用彈出式攝像頭的手機,很多使用者發現開啟不用攝像頭的APP時,攝像頭也會彈出,甚至什麼都不開都會彈出,特別瘮人。
這個事兒正式把APP無節制獲取許可權的事兒搬上臺面,之後有關部門封禁了一大批違規獲取隱私的APP,同時出臺相關方案,督促剩餘APP整改,但效果有限。
因為隱私保護這個事兒,從技術上做不到。
拿隱私洩露最嚴重的安卓舉例,以前安卓APP想獲取資料可以直接獲取,後來安卓6.0提出了“許可權”這一概念。
APP獲取敏感資訊時必須申請,並獲得結果,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如果使用者拒絕,APP就無法獲取敏感資料。
聽起來沒毛病,但問題就出在這個“結果”。
APP只要發現請求被拒接,就拒絕提供服務,讓你用不了。
如果你選擇“臨時允許一次”,APP每次啟動都會彈窗,每次可能涉及到這個功能的時候都會彈窗,逼得你選“以後預設允許”。
選擇預設允許後再想關閉就要開啟設定,一個一個APP,一個一個許可權的找,麻煩的要死,很多人就放棄了。
為了避免這個現象,有些開發者開始研究“空資料”:你不是拒絕就不讓用嘛,可以,那我允許之後反饋給你空白和亂碼總行吧。
這個操作讓一眾發燒友激動了好久,直到後來被廠商發現,搞了“反作弊裝置”,才失去效果。
從沒許可權到有許可權,從空資料到反作弊,這麼鬥下去根本沒完,技術總有一天會被破解,這麼看隱私保護好像就是個無解題。
最近MIUI12更新,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首先MIUI12更新了“空資料”,為使用者設定了一個“虛擬身份”,比如你是一個宅男,但虛擬身份可以把你設定成“趙總”。
通訊錄全是XX總,日程是全球各地飛,這個資料模擬真人可以騙過“反作弊裝置”,但這個資料和你本人又沒啥關係,讓你無法被畫像。
當然這個操作本質是撒謊,還是走的用技術遏制濫用的老路,遲早會被破解。
但miui12高就高在欺騙的同時,還可以記錄並展示所有敏感行為,當你意識到APP濫用許可權的嚴重後果。
比如你知道某些APP會關聯啟動,但你知道他一分鐘會關聯啟動100次,喚醒一個APP宇宙嗎?
你知道APP會頻繁讀寫,但你知道他會閒的沒事讀寫上萬次,消耗你硬碟玩嗎?
如果你知道你的聯絡人、資訊、日程、定位……甚至銀行卡消費等資訊都被APP這麼玩,你還會無動於衷嗎?
是不是想罵一句缺大德了,說不定還會@各種網警求幫助。
所以MIUI這波操作秀就秀在不跟APP打正面,轉型輔助,提供資料讓使用者跟廠商互懟。
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面前,APP那點小九九將無所遁形!
小米這波幹得漂亮,希望別的手機廠商也儘早引入類似功能,淨化國內安卓市場廠廠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