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智慧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廠商也針對自家大屏手機進行大肆宣傳,我們到底需要多大的手機螢幕?這個答案肯定是非常個性化的,對於很多主要用手機接打電話的人而言,手機螢幕小點更便於攜帶。不過智慧手機發展到現在,真的能保證只用來接打電話的人不多,大家還要看影片、玩遊戲甚至做一些輕量的文件處理工作。
像是三星旗下的Note系列、華為Mate系列都是大屏手機的操作典範,三星Note系列還專門加入了觸控筆方便寫寫畫畫。既然大家都追求大屏,為何不全部採用大屏,或者多大的螢幕才合適使用者使用呢?
廠家預設的“黃金尺寸”其實有在手機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默認了一個“黃金尺寸”範圍,基本就是從5英寸~6英寸之間。至於為什麼一直沒有一個官方機構認證,主要還是因為手機螢幕尺寸的最佳範圍會隨著時代變化,5英寸明顯超過了大多數人單手操作的範疇。現在最主流的尺寸就是5.5英寸,這也就是手機廠商在生產手機時使用最多的尺寸,因為用得多了,所以生產成本低,可以看看網上價格比較低廉得手機,大多采用5.5英寸的螢幕。
這個尺寸的螢幕使用的多並不代表不好,恰恰在當下的普遍認知下,5.5英寸螢幕是融合視覺效果和便攜性最佳的。上到6英寸以上的螢幕尺寸,多少就會犧牲一些便攜性,而且在16:9的螢幕比例下略顯寬大。
所以5.5英寸的“黃金尺寸”是基於16:9的螢幕比例,螢幕比例改變,這個數值可能就會發生變化,因為絕對手機尺寸合適的最重要因素是寬度。
現在有很多手機廠商為了做出更大的螢幕,最好的辦法就是收窄邊框,要麼只能改變螢幕比例,做到16:10甚至21:9。Sony就是這麼做的,推出的sony xperia 5系列就是採用了21:9的螢幕比例。這樣做讓手機顯得更為修長,螢幕尺寸變大,但是寬度沒有變。不過現在16:9的網路內容還是主流,所以這樣特殊的螢幕尺寸使用體驗並不是非常完美。
大、小螢幕的優缺點既然有了所謂的“黃金螢幕尺寸”,為什麼還要製造更小或者更大的螢幕。這就是個性化需求,使用的人多,但不代表所有人,很多人使用手機更多偏向多媒體,所以就希望使用更大的螢幕。有些人平時使用手機就是通訊功能,尺寸太大不好帶,而且接電話遮住整張臉不說,手握著也麻煩。
大、小屏的優點不一樣,但是有個缺點卻是一樣的,就是沒有辦法在需要便攜性的時候縮小,也沒有辦法在需要看影片的時候變大。這是物理限制,所以這就導致使用起來略顯不便,但基本在5英寸~6英寸這個範圍內,兩者還是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像是華為、小米或者OPPO這些品牌下的手機,現在主流手機的螢幕都在5.5~6.5英寸之間,有更多的畫幅來展現畫面,同時又不至於過大。
最早喬布斯說過,4英寸是最完美的螢幕比例,但放到現在,市場上已經鮮有4英寸大小的手機了。喬布斯當時說這話的時候,智慧手機的概念剛剛興起,沒有想到現在會從網際網路轉移到移動網際網路,4英寸可以單手操作,但是呈現的內容實在有限。
所以,現在才會發展出更大的螢幕,雖然犧牲了單手操作的能力,但是發展出了各種手勢操作,也算是曲線救國。
而大螢幕的引領者已經從IOS轉向安卓,因為安卓的生態更為自由,所以OEM廠商可以在設計的時候更加天馬行空。反觀IOS在這一點上就略顯保守,在iPhone5時代之前,小米、三星以及華為等多家產品中使用了大屏,iPhone6開始才逐漸跟上。現在人們已經適應了更大的螢幕,想要回到小螢幕已經很難了,不過大屏多大才算夠用呢?
大螢幕的極限理論上來說,人們對大屏的渴望很難達到極限,電影院的螢幕夠大吧?但是IMAX出現後,再看回原來的螢幕就會很寒酸。在VR的世界裡,整個世界就是螢幕,人們只會感覺到很爽,因為螢幕越大沉浸感越強。
所以,現在有了可彎曲螢幕,這個技術的發展就是為了解決大、小屏的共同缺點——尺寸不可變。算是一種對抗物理原理的技術,讓螢幕可以在需要大的時候變大,需要小的時候隨身放在包裡。華為、中興和三星等廠商都先後推出了量產產品,但是由於技術很新,所以價格都非常昂貴。
摺疊屏的出現算是在硬體上有了基礎,同時軟體也需要跟上,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到摺疊螢幕。想象一下,如果iPhone翻開就是iPad,那就真的非常美好了。不過螢幕變大,軟體適配不佳,使用起來也就不太便利。
但是想想,十年前智慧手機也是非常昂貴的存在,現在千元機甚至百元機也都是“全面屏”了,所以未來一定會普及到幾乎所有手機機型中。而且軟體適配也會逐漸跟上,大螢幕裝置和小螢幕裝置的融合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從蘋果釋出M1晶片就可以看出,iPhone、iPad和Mac未來會有合體的一天。
結語人們都會對大螢幕有渴望,但是鑑於現在的“物理限制”,螢幕尺寸還是選在5英寸~6英寸之間為好,最大不過6.5英寸左右,超過7英寸的螢幕作為手機就已經過大了。現在這個尺寸是綜合使用體驗最佳的,過大或者過小都會犧牲一些東西,要麼是視覺體驗,要麼是便攜性,需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