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碼>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個人隱私保護越來越得到重視,不過隨著APP開發成本降低,APP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也層出不窮,工信部近日發出公告,有16款APP私自收集個人資訊,被下令整改。

這些APP包括噹噹、知乎日報、WIFI管家、好醫生、店長直聘、e代駕、大街、租租車、步多多、1藥網、千千音樂、惠租車、電視家、彩視、哎呦有型、七貓免費小說。

隨著技術的發展、APP使用場景的變化,不法分子竊取個人隱私、伺機詐騙的現象時有發生,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可能出現的騙局。

個人隱私頻頻失守,網際網路企業難辭其咎。在“資料有價”的年代,使用者隱私保護意識不斷提升,不少應用商都承諾“妥善保護使用者資訊”。

然而,細看他們的具體做法,只不過將從前默認同意的“隱私協議條款”,設定成了字號比半隻螞蟻還要小的一行話,藏在犄角旮旯裡,一般使用者根本發現不了。

事實反覆證明,守護隱私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邊界,不能靠企業自律,依法而治必不可少。

科技創新,是為了助力人的發展。有人曾指出,個人資訊的隱私權是尊重、友誼、愛、信任和個人自由的根本,同時也是在網際網路和現實兩個社會裡維持文明與尊嚴的基本方式。

當然,生活中完全拒絕讓渡任何個人資訊很難實現。我們能做的,是在個人生活、商業利益和社會治理之間尋求儘可能的平衡,使資訊交換過程變得更可控,以促進人的成長並造福社會。

在使用者層面,要加強網路安全意識,下載手機應用要認準知名應用商店,安裝應用後檢視應用開放的許可權,讀取通訊錄、讀取簡訊通話記錄等敏感權限盡量關閉。

總的來說,企業應該具有自我道德約束,只顧盈利的發展思路並不可行。

最新評論
  • 雙11 神舟放大招,11代i7筆電直降1100?
  • 淘寶第一位買家是誰 馬雲送他102年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