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不點的同軸三圈大耳GYFU正式上市了。我和這款產品的主創人員非常熟悉,也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提了一些意見建議,最終的成品也是我非常滿意和喜歡的。因此我想用三篇文章來具體介紹一下這款滿帶誠意的國產大耳機,第一篇從技術方面來詳細介紹GYFU的同軸三圈架構,第二篇結合引數對比市面上的主流旗艦大耳,第三篇是詳細的聽感評測。
如上所說,GYFU這款耳機採用了一項在頭戴式耳機當中較為冷門的同軸三圈架構技術。既然是冷門技術,自然就會有一些耳機燒友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技術是什麼原理?工作狀態又是什麼樣的?以及最基本的——這技術有用麼?
這技術當然是有用的,因為儘管在頭戴耳機領域很冷門,但其實這世界上90%基於動圈技術的HiFi級電聲回放裝置都是三分頻的多單元構架。幾乎所有的HiFi音箱,單聲道都不是由單獨一個單元完成的,只要是達到HiFi級別的音響,再入門,往往也會在主頻振膜中心同軸位置設定一個硬質球頂來增強高頻效能,同時也會在底部增加一個導氣的共鳴腔室輔助低頻。而在高階音響領域,類鑽石碳素振膜高頻單元和紙盆類低頻單元基本都是標配。
這是因為揚聲器的工作狀態一直是在重重矛盾之中尋求一個平衡點:良好的高頻效能,需要振膜有良好的剛度,優質的低頻則需要軟而韌的振膜做大幅度運動,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瑣碎的指標對喇叭振膜的物理性質做出一些不能說完全相反卻也難以共存的苛刻要求。因此,將物理性質要求不同的工作分配給不同的振膜來做,就成了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
話題回到頭戴耳機這邊,在目前來看,頭戴耳機因為先天性的體積結構問題,始終還是處於追隨和模擬而無法複製音響效果的狀態,在這追隨的過程當中,就出現了很多音響技術下沉到耳機上面的例子,比如近幾年來在高階耳機當中相當流行的類鑽石碳素振膜技術、平板振膜技術、靜電單元技術、曾經在日系音響廠商手中輝煌一時的鈹振膜單元技術,還有從汽車音響技術當中脫胎而來的碳奈米管材料振膜。而對音響結構技術上的模擬,同樣也是耳機領域的一個方向,歐洲的AKG和日系的JVC、松下都曾在這方面有所建樹,而最近的例子,就是GYFU的同軸三圈構架。
GYFU的三圈其實就是對最常見的三分頻音響單元的模擬——在50mm的主頻單元之外,用8mm的高頻單元去對標音響的硬質球頂和高頻單元,再用從動式的通氣低頻單元去模擬音響的導氣共鳴腔體和紙盆低頻單元。
儘管就工作狀態上來講,50mm主振膜的聲音會佔到整個耳機響頻的85%~90%,32mm從動低頻單元大概會佔到8%~10%,8mm高頻單元佔2%~5%,多增加的高低兩個單元合計不過10%~15%,但在實際的使用聽感上,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這兩個單元所帶來的不同。道理也很簡單,高階耳機和低端耳機之間的差距,往往就在於極高頻和極低頻的那麼5%~10%的區別,GYFU添置的高頻單元和低頻單元,就是針對了這一差距去做的彌補,最顯著的效果,就是GYFU三圈的響頻曲線覆蓋面更寬了。
尤其是這顆工況佔比似乎微乎其微的8mm高頻單元,更是GYFU的得意之筆。
利用高頻單元來提升耳機的高頻效能,其實在耳機行業裡面並不罕見,尤其是各種多單元耳機,多單元就多在5KHz~6KHz開始工作的高頻動鐵和10KHz開始工作的極高頻動鐵。若要細究這些高頻、極高頻對主頻的貢獻反應到功率上有多少,其實也並不會很多,但的確對耳機效能是有顯著提升。
GYFU的8mm高頻單元同樣是從5~6KHz的頻率開始介入工作的,選擇這個起步點,是因為就目前的技術來說,常規的耳機動圈單元目前在5~6KHz的頻段上普遍都會出現一個先天性的衰減,反應到響頻曲線圖上就是在這裡會出現一個凹陷,耳機的生產設計廠家都會想辦法在不影響其他頻段聽感的同時去盡力彌補這個凹陷,而彌補的效果,主要還是看喇叭本身在這裡產生的凹陷有多大,以及設計者的解題思路和調校手法,小不點給出的答案,就是用8mm高頻單元,去填50mm主頻單元這個5K~6KHz的響頻曲線凹陷。
採用一個8mm的高頻動圈而非動鐵,除了動鐵不適合頭戴耳機較大的工作電流之外,高頻動圈得益於相同的發聲結構和振動方式,可以和主頻動圈時刻保持同樣的工作頻率,疊加出來的聲音比非同頻工作的動鐵單元要更加的自然和諧。
這一枚高頻單元,就像是給主頻動圈增加了一個渦輪增壓。渦輪增壓的效果懂車的朋友大多都熟悉,GYFU這顆高頻單元,讓耳機獲得更大輸出響頻的同時,也讓耳機的反應更快,提高了動態和瞬態指標。當然了,高頻單元更顯著的提升就是彌補了主頻單元在12KHz以上頻段的自然衰減,讓高音更加的靚麗和通透。
本篇文章由與主創人員的交流中整理而成,這些原理上的解釋或許對大家來說有些枯燥和蒼白,沒關係,在下一篇中,我會奉上GYFU和市場上熱門競品的人工耳實測曲線資料對比。還是那句話,GYFU是一款相當出色的耳機,值得我不惜筆墨向各位燒友詳細推介。